寒夜聞鴿鈴

《寒夜聞鴿鈴》是晚清詩人姚燮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特點鮮明的絕句詩,詩人借鴿鈴之聲,不僅抒發了他的愛國情懷,同時表達了對國難民殃的感懷之情。此詩雖為詠物,卻含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寄託遙遠,含蓄深沉。這首詩在近代文學上,關於鴉片戰爭的描述,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寒夜聞鴿鈴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姚燮
  • 作品出處:《大梅山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夜聞鴿鈴
一鴿南飛斗正斜,欲催哀響作風笳
清霜萬屋人都睡, 聽爾無愁共幾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鴿鈴:軍中信鴿,足上系鈴。
②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之首,即北斗星。夜半後,北斗星逐漸向下低斜。
③笳:古管樂器,即胡笳,其音悲涼。這裡是比喻鴿鈴、鴿哨,風吹即響。
④清霜萬屋:屋面上鋪滿清霜的千家萬戶。清霜,潔淨的霜。
⑤爾:代詞,你。這裡指鴿鈴。
⑥愁共幾家:意為聽鈴聲知軍情緊急,問何人不愁。

白話譯文

一隻鴿子向南飛去星斗已經傾斜,寒風吹動淒涼的鴿鈴聲就象風笳哀鳴。
白霜瀰漫千家萬戶都已睡去,聽到鈴聲無憂無愁的能有幾家?

創作背景

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以英法帝國主義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但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堅決反抗,英國侵略者為了達到征服並長久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於1840年發動了可恥的“鴉片戰爭”,面對外敵的侵辱,清政府軟弱無能、屈膝賣國,採取所謂“治夷”的“羈縻”政策,助長了英侵略者的氣焰,廣大愛國人民和愛國志士無緣報國,痛心疾首。這首作品正是詩人在“鴉片戰爭”爆發前後,懷背沉重的憂國之心寫下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表現的,是詩人聽到夜飛鈴鴿之聲所產生的聯想和為國家命運深切擔憂的慨嘆。
詩的頭兩句,描寫了鴿子夜飛時的情形。在北斗正斜,萬籟俱靜的深夜,一隻鴿子孑然向南飛去。“一鴿”二字,寫出了這隻鴿子的孤寂,“南飛”二字,是詩人特意設定的匠心之筆。英國侵略者對中國的侵略首先是在廣州、褐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發難,“南飛”的夜鴿把濤人的思緒帶到了東南前線,字句中已透出詩人憂慮國家將危、民族存亡的深切心聲,這兩個字已將此詩所言之旨揭開。夜鴿迅急而飛,使身上所攜之鈴作風吹鬍笳之音。鴿子系鈴,本來是取其聲音悅耳,而詩人聽到的卻偏偏是陣陣“哀響”,似不近情理。其實,這恰恰表現出詩人在憂慮國事。悲憤交加的情況下,這種特定心情所產生的特殊感受,其中正寓有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味。接著詩人把鴿鈴之聲比作胡笳的哀鳴,仍然是為了進一步表現自己對國家危難的憂慮之心。詩人所見所聞皆系之以國事,可見愛國之心的深誠。這一句是作品的重心所在。
詩的後兩句寫自己見鴿子南飛,聞鴿鈴之音時所產生的感慨。月光灑滿屋宇,人們都已入睡,一切似乎都是那么寧靜、那么平和。但當這如風笳哀鳴般的鴿鈴劃破夜空,人們聽到這如泣如訴、如哀如朗的悲音時,沒有幾家幾戶能不頓生國家危亡的悲愁竺。這裡,詩人由此及彼,不僅寫出自己、也寫出了廣大中國人民愛國、憂國的沉痛心懷,因而在思想意義上,使這首作品具有了更高的價值。
這首作品以詠物入手,以聞鴿鈴抒寫自己的憂國情懷,匠心所至,字單行間處處都關聯詩之主旨。雖為詠物,卻含有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寄託遙遠、含蓄深沉,讀來使人感憤不已。

名家點評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周嘯天《百代千家絕句詩》:古詩中極少寫鴿,此詩借鴿鈴寫出寒夜哀思。
蘇州大學教授王英志《清詩一百首》:全詩小中見大,由近及遠,由點到面,充分顯示了作者寫作絕句的技巧。

作者簡介

姚燮(1805~1864年),字梅伯,號復莊,又號大梅山民、上湖生、東海生等,原籍浙江鎮海,早年居上海。晚清文學家、畫家。著有《大梅山館集》,其中《復莊詩問》34卷、《疏影樓詞》5卷、《續疏影樓詞》8卷、《苦海航樂府》1卷、《駢體文榷》8卷、《讀紅樓夢綱領》3卷、《玉笛樓詞學標準》;另有劇作《褪紅衫》等16卷;還曾輯集《今樂府選》500卷。其所著《苦海航樂府》,其中內容多涉及上海租界青樓人事,被文學史家稱之為上海近代“狹邪文學”之啟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