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縣阿宮劇團是位於富平縣的文化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富平縣阿宮劇團
- 類別:文化組織
- 主要榮譽: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
富平縣阿宮劇團是位於富平縣的文化組織。
富平縣阿宮劇團 富平縣阿宮劇團是位於富平縣的文化組織。所獲榮譽 2021年11月,富平縣阿宮劇團被授予“全國文化和旅遊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富平縣劇團:阿宮腔劇團,兼演秦腔,1951年8月12日,在民樂劇團基礎上擴建, 1950年,土改工作隊周海峰創建民樂劇團,被稱“海峰社”。簡介 1951年秋,吸收部分民間演員,易名富平縣劇團,集體所有制,主演秦腔。後改為富平縣阿官腔劇團,馬亞時任團長,孫廷楹任副團長。以權三民、傅新元、黨智俠、惠珍珠等為骨幹...
1959年初,富平縣併入銅川市,該團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皮影劇團”。 1960年劇作家田漢來銅川,觀看了該團演出的《觀表》。1961年9月,恢復富平縣制,劇團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以後試排了現代劇《三世仇》,在1961年赴京演出時,該團段天煥在國務院小禮堂里,為中央領導人演出了阿宮腔皮影戲...
富平縣阿宮劇團,1961年赴京演出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了《王魁負義》的全劇音樂唱腔,中國唱片社還為劉寶琴灌制了《驚耗》一場的唱片。第九屆陝西省藝術節,陝西富平打造的阿宮腔紅色現代戲《紅梢林》作為參賽劇目於2020年11月5日、6日在千陽大劇院上演。榮譽表彰 阿宮腔劇目《四季歌》、《兩家親》、《三...
李彥芳(1925--1968)富平縣施家鄉安平李家村人,生於1925年,中共黨員。新中國解放後在縣行政部門工作,因其酷愛戲曲,常參加業餘演唱,被縣宣傳部調到劇團,1958年到縣劇團任黨支部書記。人物生平 李彥芳為 阿宮腔搬上大舞台作出了突出貢獻。“搞啥愛啥”是他的口頭禪,他一到劇團,便鼓勵大家積極投入到把皮影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劇種,邀集倖存的老藝人,以段天煥為首,組織起阿宮腔民樂皮影社,在全縣範圍內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富平縣秦腔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遂將阿宮腔傳統劇目《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搬上舞台由人演出。腳色隨之增加,生、旦、淨、醜一應俱全;...
1940年前後,由於國民黨政府黑暗腐敗,加之連年遭災,阿宮腔戲班相繼解散,僅有段天煥一個戲班艱難地掙扎到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劇種,組織以段天煥為首的老藝人成立民樂皮影戲社,積極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又將富平縣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改編、演出《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尤其長於淨角。1958年在他指導下,富平縣劇團首次把皮影阿宮戲《玉瓶贈金》搬上大舞台。1961年田漢來陝,在銅川特地觀看了他演出的《贈綈袍》、《二度梅》。同年九月隨富平縣阿宮腔劇團赴京匯報演出《王魁負義》、《女巡按》,在中南海為中央機關演出了阿宮腔皮影戲《襄侯贖車》、《淮河營》、...
澄城縣城隍廟樂接(明)大荔縣朝邑岱祠岑樓(宋)韓城城隍廟戲樓(明)白水縣倉頡廟—對並台戲樓(明)渭南市解放影劇院 渭南地區人民劇院 余巧雲在《三上轎》中飾崔秀英 張彩香在《拾玉鐲》中飾孫玉姣 富平縣阿宮劇團演出《三姑娘》劇照 中國戲曲志副主編薛若琳在省戲曲志現場座談會開幕式上講話 省戲曲志編委會主任...
華陰劇團 渭南新民劇團 蔳城縣劇團 渭南和平劇團 華縣劇團 文光劇團 富平縣阿宮腔劇團 大荔縣劇團 合陽秦腔劇團 白水劇團 澄城縣秦腔劇團 渭南專區同州梆子劇團 渭南市秦腔劇團 潼關縣人民劇團 潼關縣秦腔劇團 韓城市人民劇團 大荔縣秦腔劇團 科班與學校 渭南縣戲曲劇院演員訓練班 渭南地區秦腔二團 大荔縣碗碗腔訓練班...
6月19日,張掖市秦腔戲《肝膽祁連》參加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出征儀式舉行。6月20日,《大將郭子儀》在西演壹號劇場上演,受到戲迷熱捧。6月21日,由富平縣阿宮劇團創排的革命題材現代劇《紅梢林》亮相第九屆中國秦腔 藝術節 。2022年6月24日晚,盛典步入尾聲,曲江美境舞起霓裳羽衣,梨園之都再展婀娜身姿——...
田益榮(1913--1983),富平縣曹村田家堡人。人物簡介 喜愛戲劇,和家鄉阿宮皮影簽手王三元友誼深,有時還給王幫檔演出。“九·一八”事變後,他在西寶義演、募捐,以資助抗日。“雙十二”事變後,他在豸組織抗日救國會,擔任宣傳部長和主任等職,不久,芻軍團途經本鄉前往陝北,他即參軍投身民族革命。1937年,他...
眉戶《女兒溝》 商洛市洛南縣劇團 10月20-21日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劇場 情景交響音樂會《中國魂》陝西省歌舞劇院 10月20-21日 鐵路工人文化宮 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榆林市民間藝術團 10月21-22日 人民大廈大劇院 新概念曲藝劇《喜迎盈》 西安市說唱藝術團 10月21-22日 東晉桃園戲樓 民歌劇...
長安道情以坐班清唱和皮影戲等形式流行於長安城鄉,尤其是楊莊魏家嶺、扯袍峪和長安劇團等地方。長安道情源於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唐《續仙傳》載:“藍采和手持拍板唱踏歌行乞於市”。宋代長安道情產生了“民間以竹,徑二寸、長五尺,冒皮為鼓為節奏”等新的伴奏樂器。元代,長安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