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斑刺魨

密斑刺魨

密斑刺魨(Diodon hystrix)是刺魨科、刺魨屬的一種魚類。體長最大可達91厘米。體長橢圓形或長圓柱狀,寬而稍平扁,頭和體前部粗鈍。尾部圓錐狀,尾柄短,後端側扁。頭較大,頭背緣在眼後方寬而平,在眼前形成一鈍角。吻寬短,背緣陡斜,前端稍尖突。眼中大,側上位。鼻孔每側2個,在皮質囊狀鼻突起的兩側。口較小,前位,淺弧形。上下頜齒各癒合成1狀大齒板,無中央縫。唇肥厚。鰓孔側位,直裂。頭體除吻部及尾柄後部外均被粗棘,前部棘具2棘根,能自由活動,後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動。胸鰭後方棘最長。尾柄背部有小棘。背鰭1個,圓刀形,位於肛門後上方。臀鰭與背鰭相似,位置稍後。胸鰭寬,側中位,圓截形。無腹鰭。尾鰭圓形。頭體灰褐色,體腹部灰白色,頭體密布黑色小斑點,斑點小於瞳孔,它的分布不一定在棘基上。頭腹部在眼下方有1褐色弧形橫帶,常有分支延伸至眼與鰓孔間。背鰭、臀鰭和胸鰭灰褐色,各鰭基部有黑色斑點分布。尾鰭灰褐色,有許多黑色斑點。

密斑刺魨是熱帶暖水性魚類,棲息於內灣或向海的礁面,棲息深度8-50米。白天常躲在礁緣下方或駐足於水層中,晚上出來覓食,下巴結實,以甲殼類、海膽、腹足類等為食。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密斑刺魨
  • 拉丁學名:Diodon hystrix
  • 別稱:密斑二齒魨、斑點河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魨形目
  • 亞目:四齒魨亞目
  • 刺魨科
  • :刺魨屬
  • :密斑刺魨
  •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 英文名:Porcupinefish、Ajargo、Porcupine pufferfish
  • 保護級別:(IUCN 2011年 ver 3.1)——無危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海域,國家,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動物學史

密斑刺魨最早由林奈(Linnaeus)於1758年描述並命名為Diodon hystrix。屬Diodon源於希臘語單詞“di”=2和“odous”=齒,而種名hystrix則從希臘語翻譯為豪豬。同義詞包括Diodon hystrix hystrix Linnaeus 1758、Paradiodon hystrix Linnaeus 1758、Diodon histrix Linnaeus 1758、Diodon hystris Linnaeus 1758、Diodon hystrax Linnaeus 1758、Diodon brachiatus Bloch &Schneider 1801、Diodon punctatus Cuvier 1818、Diodon spinosissimus Cuvier 1818、Diodon nudifrons Jenkins 1903、Diodon armillatus Whitley 1933、Diodon totara Curtiss 1938。

形態特徵

背鰭14-17;臀鰭14-16;胸鰭21-25;尾鰭9。體長為體高3.6-3.9倍,為頭長2.7-3.4倍。頭長為吻長2.6-3.8倍,為眼徑4.0-5.8倍。
體長最大可達91厘米。體長橢圓形或長圓柱狀,寬而稍平扁,頭和體前部粗鈍。尾部圓錐狀,尾柄短,後端側扁,尾柄長為尾柄高1.6-2.3倍。頭較大,頭背緣在眼後方寬而平,在眼前形成一鈍角,體長為寬2.4-3.4倍。吻寬短,背緣陡斜,前端稍尖突。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寬平,眼間隔寬為眼徑3.2-4.8倍。鼻孔每側2個,在皮質囊狀鼻突起的兩側,位於眼前方。口較小,前位,淺弧形。上下頜齒各癒合成1狀大齒板,無中央縫。唇肥厚。鰓孔側位,直裂,鰓孔長為眼徑1.1-1.35倍。
頭體除吻部及尾柄後部外均被粗棘,前部棘具2棘根,能自由活動,後部棘具3棘根,不能活動。胸鰭後方棘最長,其長為最長額骨棘1.3-2.2倍,為眼徑2.2-2.6倍。尾柄背部有小棘。吻端至背鰭起點具15-19棘,吻端至臀鰭起點14-19棘。眼前緣無1指向腹面的小棘。鰓孔上方有2不能活動的棘。眼間隔處有3-4橫行棘,每行6-8個。背鰭1個,圓刀形,位於肛門後上方。臀鰭與背鰭相似,位置稍後。胸鰭寬,側中位,圓截形。無腹鰭。尾鰭圓形。
頭體灰褐色,體腹部灰白色,頭體密布黑色小斑點,斑點小於瞳孔,它的分布不一定在棘基上。頭腹部在眼下方有1褐色弧形橫帶,常有分支延伸至眼與鰓孔間。背鰭、臀鰭和胸鰭灰褐色,各鰭基部有黑色斑點分布,臀鰭在大形標本上斑點明顯,較小個體則不明顯,但基部深褐色。尾鰭灰褐色,有許多黑色斑點。

近種區別

密斑刺魨與其近種六斑刺魨Diodon holocanthus)非常相似,後者也被刺覆蓋。它們可以通過注意不同的體形和皮膚上不同的斑點模式來區別。密斑刺魨比六斑刺魨大,頭更寬,身體和鰭上有黑色的小斑點。六斑刺魨的皮膚主要是較大的斑點或深色斑點,這些斑點只出現在身體上,而不是鰭上。

棲息環境

密斑刺魨是熱帶暖水性魚類,棲息於內灣或向海的礁面,棲息深度8-50米。成魚在近海徘徊,如洞穴、沉船、暗礁和岩壁等提供庇護所的區域周圍。通常生活在珊瑚礁群的洞和裂縫中。

生活習性

密斑刺魨白天常躲在礁緣下方或駐足於水層中,晚上出來覓食,下巴結實,以甲殼類、海膽、腹足類等為食。就像某些鳥類能夠用強壯的喙裂開堅果一樣,密斑刺魨也可以用其強壯的喙狀嘴裂開海膽的外部骨架。幼魚為浮游魚類,直到達到20厘米長,然後變成底棲動物。
密斑刺魨密斑刺魨

分布範圍

海域

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在東太平洋,從聖地牙哥、美國加州到智利,包括加拉巴哥群島;在西大西洋,從百慕達群島、麻薩諸塞州(美國)與墨西哥灣北部到巴西;在東大西洋,分布於北緯30°到南緯23°之間;在西印度洋,從紅海到馬達加斯加、留尼旺島與模里西斯。
密斑刺魨分布圖密斑刺魨分布圖

國家

存在: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澳大利亞、巴哈馬、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百慕達、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林達德)、英屬印度洋領土、高棉、喀麥隆、開曼群島、智利(復活節島)、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吉布地、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加拉帕戈斯)、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法國(克利珀頓群島)、法屬蓋亞那、法屬玻里尼西亞、法屬南部領土(莫三比克海峽群島)、直布羅陀、格瑞那達、瓜德羅普、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安達曼群島)、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吉里巴斯群島、鳳凰群島)、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諾魯、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尼加拉瓜、紐埃島、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留尼旺島、聖赫倫那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主島)、阿森松島、聖基茨和尼維斯島、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聖馬丁島(荷蘭部分)、索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托克勞、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夏威夷群島)、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豪蘭貝克群島、強斯頓環礁、威克群島)、萬那杜、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英屬維京群島、美屬維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葉門。
存在不確定:泰國、土耳其。
密斑刺魨分布圖密斑刺魨分布圖

繁殖方式

密斑刺魨的廣泛分布可能歸因於卵和幼魚處於中上層或開闊的海洋。卵呈球形,隨水流而漂流,約五天后孵化。早期的浮游幼體仍然存在大量卵黃,缺乏功能性的嘴,也沒有發育完全的眼睛及色素沉著。需要幾天的時間,卵黃才能用完,身體才能發育到幼體真正像魚的地方。浮游幼體通常與大塊浮游海藻(稱為海藻)混在一起,並且經常被海豚和比目魚食用。這一浮游階段的持續時間尚不清楚,但是在某些時候,幼魚會游到較淺的水域成長為成魚。
發育圖:(A)孵化前;(B)新孵化的幼魚;(C)五日齡幼魚發育圖:(A)孵化前;(B)新孵化的幼魚;(C)五日齡幼魚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1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密斑刺魨皮膚有毒。夏威夷和塔希提(Tahiti)的居民常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