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魨

刺魨

刺魨是一類奇怪的魚,體短而寬,眼大,牙呈喙狀,滿身長著堅硬的長棘,名字的本身就反映了這一事實。棘刺基部互相聯接,形成一個連續的一整塊甲板,棘刺卻能靈活自如。它的模樣真像一隻陸地上的小刺蝟。 刺魨是魨形目魚類。“魨”是由“豚”字演變成的。豚是小豬的意思,因為這類魚中,除了馬面魨、三刺魨、鱗魨以外,身軀大都肥肥胖胖圓圓的像小肥豬那樣,所以就叫豚(魨)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刺魨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身體結構,種類分布,生物特徵,文獻記載,觀賞價值,

身體結構

刺魨體短圓形,頭和體的背面頗寬圓。尾部短小,似圓錐狀。鱗已變成粗棘,棘下有2至3棘根,棘很長或粗短,僅吻端與尾柄後部無棘。口端位,中小形,上下頜的牙齒各癒合成一個大牙板狀,中央無齒縫。眼中大或稍大,側位而高。鼻孔2個或無。鰓孔短小,側位。背鰭與臀鰭相對,位於體的後部,均甚短小,無鰭棘;胸鰭側位;無腹鰭;尾鰭圓形。有鰾。有氣囊。

種類分布

刺魨有15種,在世界三大洋都有分布,以西太平洋印度洋的種類為最多,特別是密斑刺魨更為常見,其體淡褐色,具深色斑點,最大體長約90厘米。刺魨主要生活在熱帶海洋的淺海區,為熱帶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層魚類。我國產6種,主要分布於南海台灣海峽,沿海分布最廣的是六斑刺魨,見於南海、東海和黃海,而眶棘短刺魨分布在舟山群島以南海域。
刺魨上下頜的齒連在一起,構成一個強有力的牙板,能咬碎貝殼,所以能以堅硬的活珊瑚、貝、螺、蝦、蟹等為食。

生物特徵

刺魨身披的棘刺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由鱗片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這是它唯一的自衛武器。也就是說,刺魨的鱗就是可以活動的棘刺。平時,這些棘刺就像其它魚兒身上的鱗片一樣,平平地貼在身上,順溜溜、光滑滑的,看不出來。它沒有腹鰭,靠著背鰭和臀鰭的擺動在海水裡游泳。
游泳能力弱。每當敵害來侵襲的時候,刺魨就大口咽下海水和空氣,使身體脹得圓鼓鼓的,棘刺也跟著膨脹了的皮膚豎立起來,就像一個帶刺的球,“球”內充滿了空氣和水,它就肚皮朝上漂浮在水面,仿佛漂在海上的一個大毛栗子,還會從嘴裡不斷發出“咕咕”的叫聲。
有時遇到一大魚襲擊一群小刺魨,它們全都豎起了刺並聚集成團,似一大刺球,使敵害望而生畏。
這種“恐嚇術”雖然不能給敵害以損傷,卻也能防身,那些兇猛的海洋動物如雙髻鯊等遇上了它,也難以下嘴,只好悻悻地遊走。
當危險過去了,刺魨就將吞進肚中的水和空氣吐出來,恢復了原形,棘刺倒伏緊貼身上,慢慢沉向海底。

文獻記載

這種奇特的魚,我國很早就發現了。唐代開元年間,《本草拾遺》中就有關於刺魨的記載。“魚虎生南海,頭如虎,背皮如蝟,有刺著(同螫)人如蛇咬,亦有變為虎者。”“魚虎”就是刺魨,由於它有彩色斑斕的花紋,因此得名。至於說它能變成虎的,那只是一種臆想而已。
刺魨是一種有毒魚類。《本草綱目》中說它氣味有毒。事實上,刺魨的肝、血和生殖腺有毒,肉也可能有毒。因此,刺魨不能食用,但可以用它作肥料。

觀賞價值

刺魨色彩美麗,模樣很奇特,卻成了水族裡的觀賞魚類,逗人喜愛。常見的有大斑肩刺魨、九斑刺魨和密斑刺魨等。但在一般情況下,人們不易看到它那副怪模樣,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棘刺才直立,像個刺毛球。此外,人們也常把刺魨皮充氣,晾乾,中間放一燈泡,當作藝術珍品出售。
刺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