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短吻三刺魨
- 拉丁學名:Triacanthus brevirostris
- 別稱:牛氏三刺魨、尖頭三刺魨、雙棘三刺魨、突吻三棘魨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魨形目
- 亞目:鱗魨亞目
- 科:三刺魨科
- 屬:三刺魨屬
- 種:短吻三刺魨
- 分布區域:印度、印度尼西亞、朝鮮、日本以及中國等海域
簡介,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分類學,
簡介
中文名稱 短吻三刺魨拉丁名稱 Triacanthus brevirostris英文名稱 Silverleather-jacker、Tripodfish、Short-nosed tripodfish地方名稱 牛氏三刺魨Triacanthus nieuhofi Bleeker、尖頭三刺魨、雙棘三刺魨、突吻三棘魨(台灣)、Balistes biaculeatusBloch, 1786作者單位 \
外形特徵
背鰭Ⅳ,22~23,臀鰭16~20,胸鰭13~14;腹鰭I;尾鰭12。體長為體高2.3~2.7倍,為頭長3.3~3.6倍。頭長為吻長1.8~2.0倍;為眼徑3.7~4.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3.4~4.3倍。
體延長,長橢圓形,側扁。背部隆起,腹部圓突,尾柄甚細長,在尾鰭基前緣的背腹方各具一凹陷。頭側扁,側視似三角形。吻較短鈍,吻背部在眼前方處稍突起;再向前則較平直。眼小,上側位。眼間隔稍突起,中央具一隆起嵴。眼間隔寬為眼徑1.2~1.8倍。鼻孔小,每側2個,位於眼前方。口小,前位,口裂平直或呈淺弧狀。上下頜牙2行,外行牙楔狀,較堅硬,每側4~5個(多為4個),內行牙粒狀,每側1~2個。唇肥厚;上唇的後背面有絨狀鱗。鰓孔小,側位,長約等於眼徑,位於胸鰭基底前方,近似直立短縫狀。各鰓蓋骨埋于堅厚皮下。鰓蓋膜與峽部相連。鰓耙細短。
頭與體被粗糙小鱗,鱗面具近十字形的凸棱,棱上具許多絨狀小刺。背鰭基部兩側的鱗前部上側位,向後延伸;達第二背鰭時開始向下彎曲,在尾柄為中側位。
背鰭2個,遠分離,第一背鰭起點在胸鰭基底上方,第一鰭棘粗大,長大於吻長,第二至第四鰭棘均短小;第二鰭棘長小於第一鰭棘長的1/2;第二背鰭起點在肛門前上方。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第九至第十鰭條下方,臀鰭基底長大於第二背鰭基底長的1/2。胸鰭下側位,短圓形。腹鰭胸位,各由一粗大的鰭棘組成,無鰭條;鰭棘後方在體腹側有一縱凹溝。尾鰭深叉形。
體背淺灰色,腹部銀白色。第一背鰭黑色,其下方體背處具一黑斑,胸鰭基底上端常有一黑色腋斑;其他各鰭黃色。
生活習性
為熱帶近海底層魚類,棲息水層一般在60米以內,水溫在20~30℃左右。肉食性,攝食甲殼類、貝類。成魚一般體長為250~300毫米。
分布範圍
廣分布於印度一西太平洋,自中國到朝鮮、日本、紅海及澳大利亞。中國沿海有4種,即雙棘三刺魨、布氏三刺魨、短吻三刺魨及牛氏三刺魨。短吻三刺魨分布廣泛,南北沿海均有,其餘3種僅見於南海及台灣海峽。
分類學
中文門名 脊椎動物門拉丁門名 Vertebrata中文綱名 硬骨魚綱拉丁綱名 Osteichthyes中文目名 魨形目拉丁目名 Tetraodontiformes中文科名 三刺魨科拉丁科名 Triacanthidae中文屬名 三刺魨屬拉丁屬名 Triacanthus分布類別 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