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內(孔平仲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寄內》是北宋文學家、詩人孔平仲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是作者寄給妻子的詩,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見別後離情,末兩句實寫途中景色,於所寫景色中表現作者情懷之極苦、極亂。全詩以景抒情,寫得簡略含蓄,但作者的別後心情,所謂“黯然消魂”者,卻又充分地表現出來。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寄內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孔平仲
  • 作品出處:《清江三孔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寄內1
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2
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寄內:寄給妻子的詩。內:內人,妻子。
  2. 別後心:分別後的心情。別,《說文》分解也,《玉篇》分別也,江淹《別賦》黯然銷者,惟別而已矣。

白話譯文

讓我試說說旅途中的風景,方知道與你分別後我的心情。
夕陽西墜暮色蒼茫,路上行人稀稀零零,那亂山深處,風雪迷濛,冷冷清清。

創作背景

宋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開始親政,因孔平仲屬元祐黨人,被貶知衡州,又貶惠州別駕。此詩應作於赴惠州途中,題為“寄內”,可知是寄給作者的妻子的。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作者遠行後,寫給他的妻子的。他的別後心情,所謂“黯然魂銷”者,在這首小詩里有充分而含蓄的表現。以途中景色,見別後離情,這是古代詩詞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實處見虛,則實處皆虛。不說“心情”,而只說沿途風物,風物雖是早已客觀存在,而行人此時此地之心頭滋味卻是個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濃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別情之濃,別情之亂,若一一說去,將不知費去幾許筆墨,愈說得多,愈不能將此瀰漫四野、飄忽怊悵之心情說全、說清,故將虛化實,使實處全虛,則更易感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是採用這種表現手法。
按一般敘述方法,詩之順序應為:“行人日暮少,風雪亂山深。試說途中景,方知別後心。”今將句倒轉,是作者獨具匠心處。第一聯為第二聯作鋪墊,第二聯陡轉,轉折頗險而陡,因奇特而見警策,可謂能於險中求警;若按意思順序來寫,則是平鋪直敘,而無跌宕之勢。讀後只能感到行人於日暮時,說出風雪亂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雖流暢而失之淺淡。此則不同,讀首聯竟不知所云“別後心”究竟如何,讀次聯不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於所寫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懷之極苦、極亂。首聯提出“途中景”,卻全無一字說此“景”字,提出“別後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無形象以見意。而此詩卻又轉回頭去接第一句去寫“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讀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與其寫不易著筆之抽象心情,不如寫引起此種情懷之實景,於實景中見到此極苦、極亂之心情。一如劉長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只著一“貧”字,使下聯之實寫“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實處全虛,一片蒼茫淒寒之感,彌天而來,別人多少言語說不盡者,只以十字勻染出矣。孔平仲此詩的妙處也在於此。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教授傅璇琮:“這首詩運用以景抒情的含蓄手法,而後二句的‘少’、‘深’,則顯然兼有暗示孤獨、深情的含義,形同雙關。所以這詩的表達方式值得借鑑,它含蓄著詩人對妻子的親昵感情,顯示出詩人對艱辛孔平仲的豁達態度,形成一種樂觀情調和幽默風趣。”(《宋人絕句選》)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在慶:“詩是寫給妻子的,想要表達的是行旅孤獨艱苦,以及對妻子的思念之情。而描寫旅途中的孤獨艱難,也正是要從中表現離家之苦,寫出自己在孤獨寂寞的旅途中對妻子的一顆思念之心。因此,這首詩的特點就在於後二句的借景達情。想必其妻讀後,一定能在這景色中,感觸到其夫寄寓其中的一顆‘別後心’。”(《歷代詩詞曲千首精譯》下冊)
當代作家林東海:“途中景”何?“行人日暮少”也;“別後心”何?“風雪亂山深”也。全詩有如一幅簡筆畫,線條簡括而描寫準確,簡而有序。(《中國古代詩歌精華》)

作者簡介

孔平仲,北宋詩人。字毅父,臨江新淦(今江西新乾)人。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為秘書丞集賢校理。出知衡州,轉任韶州。宋徽宗即位,召為戶部員外郎,遷金部郎中,提舉永興路刑獄,任職於鄺延、環慶。因朝廷黨爭被罷免。與兄孔文仲孔武仲均以文章著名,合稱“清江三孔”,有《清江三孔集》。著有《續世說》、《孔氏談苑》、《珩璜新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