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城區(宿遷市宿城區)

宿城區

宿遷市宿城區一般指本詞條

宿城區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是宿遷中心城市主城區、座下區,是國家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和物流服務中心,是宿遷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國際商務金融交通中心,宿城區地處淮海經濟區中部,屬沿東隴海線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長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北和東與宿豫區接壤,南與泗陽縣泗洪縣毗鄰,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相連,是四省之通衢。

宿城區是宿遷市創新創業先行區、產業發展引領區、對外開放先導區、生態宜居示範區,截至2018年,宿城區轄10個鄉鎮、6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總面積854平方公里,總人口82萬。

宿城區自周朝鐘吾國、秦時置下相縣,至今已3000多年建城史。曾被乾隆皇帝贊為“第一江山春好處”。先後摘下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多項桂冠。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自然資源,人口,國民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水運,公路,鐵路,航空,社會,文體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居民生活,文化,地方方言,戲曲藝術,民俗風情,飲食習慣,宿城名勝,項王故里,龍王廟行宮,駱馬湖,三台山風景名勝,馬陵公園,市民公園,宿城新區廣場,宿北大戰紀念館,朱瑞將軍紀念館,雙塔,朱瑞紅色文化旅遊區,中國糧食博物館,印象黃河景區,乾隆江南酒業文化旅遊區,宿城名品,水晶山楂糕,車輪餅,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宿遷煎餅,乾隆貢酥,人文歷史,古今名人,傳統文化,古蹟遺存,風景名勝,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宿城區歷史悠久,據可考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歷史。始為遠古東夷族首領少昊活動地域。
春秋時為猶國、鐘吾國一部分,後又相繼為吳、楚國屬地。秦時在此設下相縣,屬泗水郡。
漢魏時屬臨淮郡、下邳郡。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於下相縣東南置宿預縣,治所在猶古城(今宿城區鄭樓鎮古黃河北岸)。
南北朝時又多次撤併、復設。公元550年,廢下相縣,其轄地歸宿預縣。
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改宿預縣為宿遷縣
唐、宋、元、明、清時,宿遷的境域均有變動,隸屬關係也多次變更,先後屬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辛亥革命時,廢州府制,宿遷直屬江蘇省公署。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宿遷城周邊建立宿遷縣、宿北縣、泗宿縣、睢宿縣和運河特區5個縣級民主政權。
1945年8月,中共泗宿縣委和縣總隊接管宿遷縣城,在縣城及近郊設立宿遷市。
1949年5月,撤銷泗宿縣和宿遷縣,泗宿縣部分地區和宿遷市並歸宿遷縣,隸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宿遷縣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宿遷縣改為宿遷市(縣級),仍屬淮陰市所轄。
宿城區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劃

宿城區歷史悠久,據可考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建城史。始為遠古東夷族首領少昊活動地域。
春秋時為猶國、鐘吾國一部分,後又相繼為吳、楚國屬地。
秦時在此設下相縣,屬泗水郡。漢魏時屬臨淮郡、下邳郡。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於下相縣東南置宿預縣,治所在猶古城(今宿城區鄭樓鎮古黃河北岸)。
南北朝時又多次撤併、復設。
公元550年,廢下相縣,其轄地歸宿預縣。
公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為避代宗李豫名諱,改宿預縣為宿遷縣。唐、宋、元、明、清時,境域均有變動,隸屬關係也多次變更,先後屬泗州郡、下邳郡、淮安府、徐州府。
辛亥革命時,廢州府制,宿遷直屬江蘇省公署。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宿遷城周邊建立宿遷縣、宿北縣、泗宿縣、睢宿縣和運河特區5個縣級民主政權。
1945年8月,中共泗宿縣委和縣總隊接管宿遷縣城,在縣城及近郊設立宿遷市。1949年5月,撤銷泗宿縣和宿遷縣,泗宿縣部分地區和宿遷市並歸宿遷縣,隸屬淮陰地區。
1983年江蘇省實行市管縣體制,宿遷縣屬淮陰市。
1987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宿遷縣改為宿遷市(縣級),仍屬淮陰市所轄。
宿城區是1996年9月伴隨地級宿遷市組建而設立的行政區域。組建時轄5個鄉鎮;
2000年5月區劃調整後轄2個鄉鎮、4個街道。
2004年3月區劃調整,轄14個鄉鎮、4個街道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
2013年6月區劃調整,轄11個鄉鎮、4個街道、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2018年3月區劃調整,撤銷宿城區雙莊鎮,設立宿城區雙莊街道、支口街道。
宿城區政府駐地:宿城新區成子湖路1號,現轄幸福街道項里街道河濱街道古城街道雙莊街道支口街道耿車鎮蔡集鎮王官集鎮埠子鎮龍河鎮洋北鎮中揚鎮陳集鎮羅圩鄉屠園鄉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域總面積854平方公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宿城區地處江蘇省北部,位於東經118°10'07''~118°33'88''、北緯33°47'25''~34°1'16''之間,北和東與宿豫區接壤,南與泗陽、泗洪縣毗鄰、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相連,是、魯、豫、皖四省之通衢,屬於隴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交叉輻射區。

氣候

宿城區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光熱資源比較優越,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4.1℃,年均日照2315小時,太陽總輻射量約為117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數2271小時。無霜期較長,平均為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降雪初日一般在12月中旬初,活動積溫5189℃,全年作物生長期為310.5天。年均降水量為892.3毫米。受季風影響,年際間變化不大,但降水分布不均,易形成春旱、夏澇、秋冬乾天氣。

自然資源

宿城礦產資源頗為豐富,非金屬礦臧儲量可觀。目前已經發現、探明的礦種主要有硒土、瓷土、粘土、黃沙等。
宿城區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農作物、林木、水產、畜禽種類繁多,盛產水稻、小麥、蔬菜、金針菜、花生、油料、蠶繭、木材、花卉、食用菌等,“洋北西瓜”“花園酥梨”先後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認證。
宿城區是聞名中外的優質水產品基地,全區水產養殖面積6353公頃,水產品總產量3萬噸。中揚鎮享有“青蝦養殖之鄉”之美譽,是江蘇省海洋漁業局和技術監督局青蝦養殖標準示範基地。
宿城區礦產資源頗為豐富,非金屬礦藏儲量可觀。截止2017年已經發現、探明的礦種主要有硒土、瓷土、粘土、黃沙等。
2017年,宿城區共栽植各類樹木130萬株,其中成片造林38萬株,新建(完善)高標準農田林網15萬株,村莊綠化41萬株,四旁植樹36萬株,新建省級綠化示範村23個,林木覆蓋率達28.62%。

人口

2017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3.71萬人。其中:男性37.82萬人,女性35.89萬人,男女人口性別比為105(女性為100),常住人口61.75萬人。全區人口計畫生育率97.82%,人口出生率為10.34‰,人口死亡率為6.23‰,自然增長率為5.65‰。

國民經濟

綜述

宿城區宿城區
2017年,全區經濟保持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15.62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63億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122.3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170.69億元,增長8.0%。三次產業結構為7.17:38.75:54.08。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1038元,同比增長9.7%。二、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92.83%,比上年增0.5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7.17:38.75:54.08,第一產業占GDP比重同比下降0.5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GDP比重同比上升0.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同比上升0.18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7年,宿城區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1.81億元,現價同比增長3.3%。實現農業增加值(含農、林、牧、漁服務業)23.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2.9%。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9.5萬畝,比上年減少0.9萬畝,同比下降1.4%;單產449.1公斤/畝,比上年增加4.3公斤,同比增加1%。新栽林木130萬株,其中:成片造林38萬株,高標準農田林網15萬株,村莊綠化41萬株,四旁植樹36萬株,新建綠化示範村22個,林木覆蓋率達28.62%。全區生豬出欄18.8萬頭,同比增長0.7%;肉產量穩定增長,蛋、奶產量有所下降,全年肉類產量2.52萬噸,同比增長0.86%。全年完成水產品產量3.06萬噸,同比增長2%,全區新增高效設施漁業面積0.4萬畝。

第二產業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04億元,增長2.7%;實現利稅總額11.98億元,下降7.6%,其中利潤總額8.02億元,下降9.2%。規模以上紡織服裝、綠色建材、智慧型電網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7.34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51.5%,同比增長0.7%。其中,紡織服裝業實現產值97.06億元、同比增長1.8%;綠色建材業實現產值5.82億元,同比下降15.2%;智慧型電網實現產值4.46億元,同比增長2.3%。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5億元,同比增長10.7%。按城鄉市場分,城鎮實現零售額148.55億元,同比增長2.9%;鄉村實現零售額49.3億元,同比增長43.9%。按消費形態分,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69.52億元,同比增長9.8%;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8.33億元,同比增長17.0%。按企業規模分,限額以上企業實現零售額76.37億元,同比增長5.0%;限額以下單位實現零售額121.48億元,同比增長14.7%。

交通

水運

京杭大運河、古黃河穿越宿城區。

公路

寧宿徐高速、徐宿淮鹽高速、宿新高速穿過宿城區,249省道、305省道縱橫交錯。

鐵路

宿城區內有連線京滬線新長線宿淮鐵路

航空

宿城區西到徐州觀音國際機場50公里,東到連雲港白塔埠機場100公里。

社會

文體事業

2014年,宿城區成功舉辦“大美宿遷·中國藝術名家採風邀請展”,華夏聯合文化博物館宿遷館正式開館。聯合拍攝電影《炮兵司令朱瑞》獲省“五個一工程”獎。中央電視台《鄉約》欄目成功走進宿城。蘇北大鼓傳承人牛崇祥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提名獎,蘇北琴書《全能神現形記》獲省第十一屆“五星工程獎”金獎。設立“鐘吾文學藝術獎”,文藝期刊《梧桐巷》創刊。宿城區在江蘇省第十八屆運動會上奪得2枚金牌。

教育事業

2014年,宿城區投入7200萬元新建、加固校舍6.9萬平方米。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成立府苑幼教集團,新增省優質幼稚園2所。在宿遷率先榮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稱號。年末擁有各類學校39所,其中:職業中學3所、初級中學18所、國小18所,共有在校生總人數62033人;共有幼稚園65所,在園幼兒29512人;共有教職工人數6700人,其中專任教師5747人。

科技事業

2014年,宿城區發放科技創新券2500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3.2億元,被列入省科技富民重點縣(區)培育計畫。智慧型電網產業園建成研發檢測中心,與東南大學等單位聯合建立智慧型電網研究院和協同創新示範基地,綠色建材產業園依託國家建材研究總院建立綠色建材實驗室。首批科技鎮長團到任。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95人,新增企業研究生工作站3個、省級重點企業研發機構2家。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家,箭鹿集團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循環經濟產業園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單位。

醫療衛生

2014年,宿城區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以上,全年累計支付補償資金超過1億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全覆蓋。區、鄉、村三級醫療保健網路初步形成。全區擁有各類衛生醫療機構23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4個,民營醫院衛生院19個。全區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230人,其中執業醫師252人,註冊護士366人。年末擁有衛生醫療機構床位數1030張。“創衛”一次性通過國家技術評估。

社會保障

2014年,宿城區新增城鎮就業721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城鎮職工“五險”累計參保20.4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續保擴面17.1萬人,城鎮居民醫保續保擴面13.8萬人。投入1500萬元對鄉鎮敬老院進行提品升級。全年累計脫貧人口6萬餘人,脫貧率達75%,28個省定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

居民生活

2017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91元,同比增長9.2%。分城鄉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53元,同比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154元,同比增長9.5%。城鄉收入相對差距逐漸縮小。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843.8元,同比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3759.8元,同比增長7.0%。

文化

地方方言

宿城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古時又有北方居民遷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的風俗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城方言北片接近山東、南片近於淮泗。其語言、語法、語彙系統與國語較為接近。

戲曲藝術

因宿城區方言聲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宿城有淮紅戲以及琴書、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民間藝術繁榮,旱船、高蹺、花挑、跑驢、舞龍、舞獅、琴書、鑼鼓、說唱等藝術形式為民眾喜聞樂見。

民俗風情

宿城區長期以來形成的歲時、禮儀風俗也很多,如祭灶、過年、廟會、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喪嫁娶、生育壽慶上儀式和席面也別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經過傳喜訂婚、要年庚、娶親、雙回門等程式。

飲食習慣

在生活上,因宿城區歷史上為旱作物產區,居民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餅、饅頭、冬粉、麯酒等,以吃麵食為主,但自大面積“旱改水”後,逐漸改為以吃大米為主,居民多喜蔥、蒜、辣椒,冬季習慣醃製臘肉、大白菜、蘿蔔、大頭菜等備冬。酒文化底蘊猶為深厚,洋河大麯、乾天大曲久負盛名,鳳凰泉啤酒備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宿城名勝

項王故里

項王故里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人文風景旅遊區。項王故里坐落於宿遷市宿城區的項里居委會,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徐淮路東側。是為了紀念蓋世英雄項羽於唐宋時修建。
項王故里,簡稱“項里”,又稱為“梧桐巷”。是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拔山蓋世”英雄、西楚霸王項羽的出生地。項羽名籍,字羽,生於公元前232年,二十四歲時起兵反秦,率諸侯入關,自稱西楚霸王。在與劉邦楚漢爭戰中失敗,羞渡烏江自刎而死,年僅3l歲。家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既勇猛又豪爽的英雄,在其出生地——下相梧桐巷立碑、建坊。項王故里為三進院落,整體布局前宮後院,建築風格仿漢式。從石碑坊東下,走進子母闕,踏過石板道,迎面便是山門。山門橫匾“項王故居”四字為末代皇帝之弟溥傑手書。通過山門就來到故里的核心院落,主體建築英風閣坐落其中。英風閣為全木構架,青瓦覆蓋,直欞方窗,紫柱白牆,古樸壯觀。門匾為原全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題書。閣內尊置的項羽石雕像,身披戰袍、腰佩寶劍,東西山牆上鑲嵌著反映項羽生平重大事件的六幅壁畫。院內有鐫刻《項羽本紀》和頌揚項羽詩文的百米長廊。院中置霸王巨鼎。鼎高2.6米、直徑1.9米、重8噸。鼎上銘文64個字,精闢地概括了項羽的一生。鼎四周草坪中分植槐樹、橡樹各兩棵,寓意懷念項羽。英風閣後面便是故里的第三進院落。被外國一位植物學家喻為“天下第一槐”的項王手植槐,雖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青秀挺拔。

龍王廟行宮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座落於宿豫區西北二十公里處的古鎮皂河,因乾隆皇帝多次臨幸於此,故又名乾隆行宮。
該廟東靠京杭大運河,南臨黃河故道,東北、西北與駱馬(龍馬)黃墩兩湖毗鄰。龍王廟行宮始建於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後經雍正、乾隆、嘉慶等歷代皇帝的修復和擴建才形成今天的規模。行宮占地33畝,總建築面積為1920平方米,坐北向南,三院九進院落。有殿閣亭台20多處,系清代帝王為祈求‘龍王’“安瀾息波,消除水患”而建的祭祀建築,故命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經省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省文物保護專家多次對龍王廟行宮考察論證,認為“敕建安瀾龍王廟”是全國眾多乾隆行宮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保持較為完好且具價值的清代北方宮式古建築群。
行宮建築古樸典雅,樓閣輝映成趣,布局對稱,軸線分明,分列殿宇15座,重檐斗拱,氣勢雄偉,中軸線上建築物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整個建築群由六大部分組成,最南端為古戲樓,主要用於一年一度的農曆正月初九廟會及清帝駕臨看戲之用,現存1.4米高石基。古戲樓向北,為青磚鋪設的寬闊廣場,廣場兩邊有兩根六丈高的神桿(俗稱旗桿)神桿兩邊有相對應的“河清”、“海晏”牌樓。廣場北側是山門,亦稱禪殿,神殿大門兩旁置放兩尊清中前期的皇家石獅,石獅造型生動,用料考究。山門正門的正上方,青磚鑲嵌著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7個鎦金大字,“敕建安瀾龍王廟”和一方“乾隆御筆印”。
禪門兩旁有相對兩明兩暗的腳門,是皇帝和文武官員進出行宮的通道。過禪門進入第一道院落,中心位置是乾隆皇帝下旨建造的御碑亭,亭內御碑高5米,碑帽的正面鐫刻“聖旨”二字,碑身正面刻有聖旨全文,主要內容記述了康熙、雍正皇帝建廟的原由和修建的經過,御碑亭兩旁,建有鐘、鼓二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建築的形制、布局、尺度相同,每座建築103平方米。御碑亭北面是怡殿,位於中軸第一道院和第二道院的相交處,占地面積66平方米。第二進院落是整體建築的中心,主體建築是“龍王殿”又稱“綠瓦殿”,兩側對應有東、西配殿。龍王廟是該廟最具特色的主要建築之一,占地面積435平方米,整個龍王殿雕樑畫棟,斗拱飛檐,結構嚴謹,金碧輝煌,大殿正中供奉東海龍王貼金坐像,該院落是僧人日常佛事活動的主要場所,乾隆皇帝5次下榻龍王廟,也是在這裡朝政議事、敬神祭祖的。第三進院落是龍王廟行宮最後一進院落,也是乾隆皇帝的寢宮,二、三院落的相交處橫向軸線上建築分別是靈官殿和東西廡殿,廡殿是廟內僧侶們用來讀書賦詩和研究佛學的場所,也是皇帝駕臨時,文武官員用來處理政務和娛樂休息的地方,靈官殿正門上方懸掛“福靖靈波”橫匾一塊,乾隆皇帝駕臨時,此殿又叫“分宮廳”皇帝皇妃進入後宮後,其他文武官員一律禁止入內。

駱馬湖

駱馬湖坐落在中心城區北部,通湖大道貫穿南北,蜿蜒如長龍沿湖堤向遠方伸展,兩旁綠樹濃蔭,花草吐香;高高的防洪擋浪牆巍然似鋼鐵屏障,屹立在湖岸邊,守護著一湖碧水;湖面上波光蕩漾,白帆片片,漁舟逐浪,鷗鳥盤旋;透過湖光遠眺,馬陵山蔥鬱如黛,橫亘在蒼茫的天際,更映出大湖的嫵媚、秀麗和動人的靈氣;身旁古老的大運河緩緩而流,船來帆往,百舸競發,那悠悠的汽笛聲仿佛從遠古傳來,尤為大湖增添了無限的神秘色彩。
駱馬湖東依馬陵山,西、南環繞京杭大運河,北與新沂市相連。東西寬15—20公里,南北長35公里,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湖底高程海拔19—21.5米,常年蓄水在23—23.5米,汛期高峰水位可達25米左右。駱馬湖位於暖溫帶落葉闊葉林植被區南端,毗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區。氣候溫和,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溫度14.1℃,年平均降雨量936毫米。土壤為黃泛沉積物發育的黃潮土。
駱馬湖是江蘇省第四大湖,蘇北平原上第二大淡水湖。湖泊形成於宋代,因地殼構造運動形成湖盆,加之黃河數次決口,侵泗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橫流,浩渺無際,千里共成一湖。枯水季節,湖中高地顯現,草木繁生,禽獸出沒,始有捕魚撈蝦者至,逐漸周圍謀生的人聚集日多,便有了築台莊逸居暇耕的群落。
清康熙年間,為“黃運分立”開鑿中運河,改變航道,駱馬湖為儲水濟運。由於地處沂沭泗水下游,水系紊亂,歷代統治者無從治理,致使河床淤積,排泄不暢。每當伏秋沂蒙山洪水爆發,直泄湖中,造成水漫四溢,河湖無涯,遍地汪洋,災害頻仍。歷史上駱馬湖是名副其實的“洪水走廊”。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為徹底改變駱馬湖水患,變水害為水利,先後發動廣大人民民眾導沂整沭,加固湖堤,墊高台莊,又先後建造了皂河、洋河灘、宿遷、嶂山等控制閘。1958年,根據中央、省、地、縣指示精神,湖內5萬多居民為了顧全大局,捨棄家園,作出犧牲,全部遷徙到外鄉鎮安家落戶,騰湖蓄水,遂將駱馬湖臨時水庫變成常年水庫,將一個自然湖泊改變為集滯洪,灌溉、濟運、養殖、旅遊、度假休閒於一體的人工控制湖泊。
如果把京杭大運河比作一條彩練,那么駱馬湖就是串連在這條彩練上的一顆璀燦的明珠。自明清以來,南北商品物資交流、官商行旅往來,主要靠大運河舟楫運載,水運交通十分繁忙。因此,大運河也給駱馬湖地區經濟、文化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留下了濃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景觀,大大增強了駱馬湖的魅力。康熙、乾隆多次南巡,均從此處路過。因此,沿湖周邊地區名勝古蹟及故事傳說甚多。清代著名小說《施公案》里就有關於駱馬湖捉禿子故事的描述,湖內的木連城、梅花樁、張墓墩、小官地、乾隆老荒處女地、北澗吐水龍、南澗喝水珠、九龍廟、秦瓊拴馬的沈公院等。雖然有的已無跡可考,有的已沉入水底,但至今遺存岸邊的依然數不勝數。如湖東岩清涼院遺址、薛仁貴征東的鍋灶台、霸王扳倒井、八仙洞、嶂山森林公園、湖西岸皂河、窯灣兩個千年古鎮,古風古韻猶存。特別是皂河安瀾龍王廟,完全按照北京清王朝皇家宮庭樣式建築,一色琉璃瓦蓋頂,輝煌壯觀,至今保存完整。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駐驊此處,故又稱乾隆行宮,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駱馬湖畔同時還是解放戰爭中宿北大戰的古戰場,陳毅元帥親臨指揮,並留下千古勝跡和詩詞絕唱。
悠久的歷史和現代文明,不僅孕育了這塊熱土,也哺育了這裡名垂千古的英雄兒女。秦末率眾起義推翻秦王朝的農民領袖西楚霸王項羽、宋代抗金英雄魏勝、清代守衛台灣抗擊倭寇的民族英雄楊泗洪、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奠基人朱瑞將軍,都出生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為這塊古老的土地,增添了無限光榮和驕傲。
駱馬湖變為常年蓄水湖後,這裡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梯級站。特別是總裝機容量1400千瓦、抽水流量195立方米每秒的皂河水站的建立,不僅保證了駱馬湖水位,保證宿遷、徐州、新沂等周邊市縣工農業生產、市民生活用水,同時,對淮安市蘇北灌溉總渠以北諸縣的灌溉、排洪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保障大運河通航,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三台山風景名勝

宿遷三台山風景名勝區(以下簡稱“三台山森林公園”),曾名叫嶂山森林公園,位於宿遷市區北部湖濱新區,美麗的駱馬湖畔,,距市中心7公里,屬馬陵山麓余脈。
三台山森林公園是一座以五彩森林景觀、自然山水觀光、文化藝術體驗、森林休閒度假為特色,集歷史文化、科普教育、運動健身為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總用地面積約12.7平方公里。1997年經省農林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11年10月,經江蘇省林業局批准,嶂山森林公園更名為“三台山省級森林公園”,同年12月被省級旅遊局批准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為打造華東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森林生態旅遊目的,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宿遷市委、市政府於2014年2月全面啟動景區擴面打提質工程。

馬陵公園

馬陵公園位於宿遷市區的馬陵山腳下,占地9萬平方米(其中花園2萬平方米)。公園內曾有中國9大道觀之一的玉虛觀(真武廟)和楊公亭、同方閣、圖書館、東西望河樓、三清殿、五皇閣、文昌殿等古典園林建築,現有宿北戰役紀念塔、紀念館、紀念碑等20餘處紀念設施及餐秀亭、映月橋、九曲溪、一勺湖、龍爪棗、義泉等景點,尤以馬陵秋月為佳(名列宿遷八景之一),明詩人李翼臣題泳“馬陵秋月”詩云;白露秋空淨碧天,月華如水照初筵。北來山勢連城舉,東去濤聲繞寺懸。放浪衣冠虛歲月,寂寥宮殿引神仙。清暉到處堪觀賞,何必年年映井圓。

市民公園

市民公園位於宿城新區行政服務中心南側,總面積11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萬平方米(水面平均水深0.8米),綠化6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4000餘萬元。該項目由南京明宇規劃設計院進行規劃設計,蘇州園林綠化公司中標承建。該項目自2006年初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全面完工並投入使用。市民公園的建成將成為廣大市民集休閒、觀光為一體的大型公園,成為宿城新區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市民公園是宿城新區重要公共休憩地之一。公園在設計上採用複合手法,在有限的場地上創造出多種活動空間,既有靜態活動的觀賞空間,又有動態活動的遊憩運動空間;既有親水、戲水的空間,也有山林野趣的空間;既有開敞、公共活動的空間,也有私密的空間;既有莊重、典雅體現文化活動的空間,又有活潑、休閒的空間,使之成為“城市客廳”。

宿城新區廣場

宿城新區廣場位於宿城新區的核心地段,是體現“現代公園、休閒世界、人和廣場”為主題的城市客廳。音樂噴泉、人造瀑布、小溪、兒童樂園、露天大螢幕電影、演藝廣場、歐曼咖啡館等充滿時代氣息的景觀配套設施及諸多高科技元素的融入,使廣場動力十足、妙趣橫生,特別是夏日的夜晚,這裡已經成為市民遊客休閒、娛樂的首選之地。

宿北大戰紀念館

宿北大戰紀念館地處宿遷城區幸福路中心廣場北端,是集瞻仰先烈、學習革命歷史與旅遊休憩為一體的旅遊勝地。始建於1954年春,前身為宿遷市烈士陵園,占地167畝。內有陳毅元帥親筆題名的"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塔高33.12米,基層坪台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於1963年4月落成。在紀念館東大門的圍牆上,29尊宿北大戰群英塑雕雄姿各異,栩栩如生。每逢清明節或重大節日,地方黨政機關、部隊、學校等在此舉行紀念集會。1978年建成總面積1920平方米宿北大戰紀念館陳列館,分為序廳、戰爭廳、支前廳、勝利廳和英烈廳5個部分9個單元,大量陳列反映宿北大戰的圖片、油畫、實物,綜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真實再現了宿北大戰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朱瑞將軍紀念館

朱瑞將軍紀念館位於宿遷市宿城區古黃河景觀帶東段,北臨濱河路,東靠振興大道,南依古黃河河道,西眺黃河風景帶主景區,規劃用地7.2萬平方米,主館建築面積8043平方米,建築高度19.4米,地上三層,於2012年7月12日正式進行樁基施工,12月31日完工。他的外觀與世博會中國館造型相似,整體呈現出“八一”造型,簡單大方,氣勢磅礴,館名由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題寫。
整個展廳以朱瑞將軍生平事跡為主線,分為“救國尋路、紅軍將領、抗日烽火、戰地炮魂、民族長城”五大版塊,收錄大量的圖片、文獻、實物等,全面而客觀地展現了朱瑞將軍波瀾壯闊的一生以及對炮兵締造所作的貢獻。紀念館是宿城新區“印象黃河”整體景觀帶中的一個重要人文景點,也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黨性教育、廉政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紀念館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廉政旅遊專線、江蘇省文明景區、宿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宿遷市青年文明號、宿遷市傑出青年文明號、市文明景區等,現成為宿遷市民及周邊城市紅色旅遊的必選之處,深受遊客和廣大市民的好評

雙塔

雙塔是由九層的九龍塔和七層的七鳳塔構成,兩塔隔水相望,又倒影成雙,嫣然一副古塔嬉水之貌。雙塔取名龍、鳳,一是紀念乾隆皇帝“建高塔、鎮水患”的勤政;二是寓意富貴吉祥,百姓安居樂業。故塔內陳列之物皆為祥龍瑞鳳之物。到雙塔祈福,為平安許願,是遊客遊覽觀光的絕佳去處。

朱瑞紅色文化旅遊區

朱瑞紅色文化旅遊區位於宿城區龍河鎮境內,是中國炮兵之父朱瑞將軍的故鄉,是國家AAA級景區。
景區以朱瑞將軍紅色文化為主題,圍繞朱瑞故居、朱家陵園、朱瑞公園、鄉賢館等景點,充分挖掘人文內涵,弘揚朱瑞精神和紅色文化。朱瑞故居用地10畝,由水景公園、紀念廣場、故居和後花園四部分組成,整體格局為蘇北民居式兩進三排院落,以文案、圖片、雕塑、實物、場景復原等形式展示朱瑞將軍可歌可泣的成長曆程和革命生涯。朱瑞公園用地20畝,主要建設有朱瑞雕塑、朱瑞事跡牆、展覽中心、休閒廣場、休憩廊架、步道、公廁等便民設施,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紅色旅遊和市民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體。
景區自然條件優美,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方便快捷,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是集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紅色旅遊和市民休閒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區。

中國糧食博物館

中國糧食博物館坐落在宿城區徐淮路東側、運河七號橋南側的宿遷淮海糧食物流園內。展館整體設計視覺獨特、主題鮮明、內涵豐富,以“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為主題,以豐富的實物資料和先進的展示手段向遊客訴說著糧食的古往今來,是國內目前以糧食為主題的專題性博物館,被國家教育部、糧食局列為全國中小學生愛糧節糧教育實踐基地,也是國家AAA級景區。
場館占地30畝,內設定基本展區、專題展區、臨時展區、學術報告廳等。基本和專題展區分為糧食發現發展區,糧食物種區,糧食機構、人物、票證區,糧食儲藏區,糧食加工區等,展現包括糧食的發現發展、收割加工,以及千百年形成的糧食文化。
展館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實物、模型等載體,藉助聲、光、電等高科技表現手段和現場體驗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現糧食這一重要戰略商品在生產、儲藏、加工、流通等環節所形成的歷史文化積澱及其演進過程,展示糧食深刻而特殊的歷史人文內涵,打造糧食產業的特色文化。

印象黃河景區

印象黃河景區東起迎賓大道、西至通湖大道,全程約4公里,占地面積3930畝,其中水域面積1500畝,綠化總面積約161萬平方米,其中喬木(大灌木)栽植約50300株,綠籬約1050萬株,樹種逾百種,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省級旅遊生態示範區、省級濕地公園。
景區通過對古黃河兩岸進行改造、完善和提升,以古黃河風光帶為景觀特色,充分展示水文化、黃河文化,把古黃河打造成為流動的河、繁榮的河、清澈的河。景區內每年舉辦大型活動十餘次,近年來多次成功舉辦了大美宿遷、“黃河古韻師生情懷”國畫作品展、草坪婚禮、金秋送爽重陽登高等大型活動,每年接待遊客逾20萬人次,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遊樂等多個行業的繁榮。
景區內主要建築有朱瑞將軍紀念館、茗苑、中國宿遷奇石館、龍鳳雙塔(包含喜屋和鄉賢館)、水上樂園,沿途樹種豐富,傍之紅花綠草,假以園林式建築風格,仿佛置身叢林幽境,是休閒旅遊、觀光度假的首選之地!

乾隆江南酒業文化旅遊區

乾隆江南酒業文化旅遊區位於黃淮名酒帶的中國白酒之都,是國家AAA級景區、江蘇省工業旅遊區。
乾天釀酒,始於兩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是建國初期在久負盛名於明清的“乾盛義”和“天和隆”燒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傳統釀酒企業。現有“乾隆江南”、“乾天”兩大品牌,六大系列,30餘種白酒產品,芝麻、芝濃複合、清香和濃香四種香型。
旅遊區追求“文化乾天”的品牌文化,注重弘揚酒道文化,積極倡導“飲酒健康、健康飲酒”的飲酒之道,並傾力建造三館,即古法釀造展示館、中國第一家VIP原酒窖藏館、中國第一家酒道館,全力創建中國乾天酒文化旅遊體驗園,傳播中國白酒基本知識,展示白酒傳統釀造工藝精髓,開發特色體驗旅遊項目,開創體驗行銷新模式。

宿城名品

水晶山楂糕

宿遷城西北、大運河南岸,支口是全省著名的“山楂鄉”。一條山楂林,有10多千米長,達3500畝。山楂糕在全省全國並不稀奇,稀奇的是,支口水晶山楂糕與眾不同:色澤紫紅,晶瑩透明,而且粘性強,酸甜適中,甜而不膩,酸而不苦,清涼可口,生津健胃。
水晶山楂糕是支口的特產,是宿遷的特產,早在1927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就得過金獎。1959年全國果品加工評比會上,“水晶山楂糕”被評為全國第一名。

車輪餅

廚師先拿出一塊生豬大油,用刀切成碎丁,拿些碎冰糖塊和綿白糖,再抓點金桔餅、糖桂花、核桃仁、瓜子仁、紅綠絲等,與豬大油一起拌勻,作為車輪餅的餡心。接著,取精麵粉,加水加油揉成“水油麵”;再取精麵粉,用純油和成“油酥面”。然後將兩種面分別揪成酒瓶口大的劑子。接著將“水油麵”擀成小碗口大的麵皮,再把“油酥面”壓在“水油麵”皮上,捲成筒狀,用刀從中間切為兩段,垂直壓扁。分別揉搓成為一體後,再擀成薄片。這時兩種面組合在一起,因油、水不相溶,界限分明,麵皮上便呈現出波浪式的花紋。然後將餡心放置在兩片麵皮之間,合起來捏緊,再把周圍捏出花邊。最後鍋中倒入適量的葷油,燒熱後放入包好的車輪餅,炸至表面金黃,內里熟透,發出撲鼻香味時,即取出裝盤。

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

宿遷老湯豬頭肉始於1748(清乾隆十二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老湯豬頭肉創始人黃德,原籍安徽滁洲人,時因水患逃難到宿遷,因具有善烹飪豬頭肉特藝,在朝陽店外通岱街(今東大街)南首設攤點謀生,他製作的豬頭肉肥而不膩,價廉味美。
有一年,乾隆皇帝南巡到宿遷,宿遷知縣貢上黃德烹燒的豬頭肉。乾隆皇帝食之,連聲讚嘆“美哉!美哉!佳肴也!”黃德聽到皇帝的讚美,得享“皇恩”、“聖譽”,遂將乾隆吃剩的豬頭肉鹵湯留下一碗,次日兌進新制的豬頭肉鍋里再兌,從此,日復一日,代復一代地傳下來,故有“乾隆老湯豬頭肉”專稱。因黃德乳名“小狗”,鄉里食客暱稱他“黃狗”,所以,黃德烹製的豬頭肉有“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之稱。
1926年,宿遷“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已傳到黃德第七世嫡孫黃友培手上,他繼承豬頭肉烹飪特技,在宿城東門外設攤經營。1956年,飲食業走向社會主義合作化,黃家攤點加入大眾飯店,1979年轉到青年飯店,繼續經營豬頭肉。1980年,宿遷飲食服務公司投資,在黃運路19號新建樓房,專設豬頭肉館經營,顧客盈門,聲名遠揚。
1984年10月30日下午,胡耀邦一行下榻宿遷第一招待所。中共宿遷縣委指派黃友培親自烹製正宗豬頭肉供餐,胡耀邦連食三塊豬頭肉,並稱讚說:“好!好!非常有味!”
1992年黃培友病逝,黃德第八世嫡孫黃金亭成為“乾隆老湯黃狗豬頭肉”正宗傳人。1998年11月,黃狗豬頭肉館從黃運路遷至城區商貿中心的幸福中路10號。

宿遷煎餅

宿遷煎餅最常見的是小麥煎餅、玉米煎餅,還有地瓜煎餅、高梁煎餅、雜糧煎餅、混合煎餅,甚至還有舊社會吃的樹皮草根煎餅,以及改革開放後人們製作的各種油炸煎餅、夾心煎餅、小鏊煎餅……多達百餘種。不同品種的宿遷煎餅因吃法的不同,口味也不同,比如:小麥煎餅最宜趁熱吃,剛從鏊子上揭下來的煎餅又香又脆,津津有味。涼了就要變換吃法,用火烤著吃,用蒸氣蒸著吃都別有風味。最妙的吃法是製作小麥煎餅時,撒少許芝麻和鹽進去,制後曬乾,再用火烤著吃,蹦腑噴香,讓人垂涎欲滴。玉米煎餅最宜烤著吃,說來也怪,不烤不香,無論乾的、軟的,用火一烘,又香又脆。地瓜煎餅最宜蒸著吃,該煎餅的特點是甜、綿、軟,只有蒸過食用,才能達到最佳味覺效果。高粱煎餅最宜冷時吃,一咬一個白痕,咬一點嚼滿口,愈嚼愈香,只能細嚼慢咽,粗嚼快咽不但食而無味而且容易噎著。外地人由於食法不對,拿起就嚼,結果是嘶咬費力,嚼得兩腮齒骨痛,他們戲稱宿遷煎餅為“搖頭餅”。

乾隆貢酥

乾隆貢酥是葉家燒餅的別稱,得名於1757年2月,乾隆二下江南之時。其實葉家燒餅早在唐代就很有名氣,那時葉家爐內功夫已達頂級,可以製作出60多個品種的名點小吃,如"一指餅"、"水磨鏡"等,享譽一時,葉家燒餅傳人曾被選人盛唐御膳房。後因戰亂疊起,朝代更替,葉家燒餅又重返民間,但有許多爐內絕活已相繼失傳,唯"乾隆貢酥"流傳至今。

人文歷史

古今名人

宿城區歷史源遠流長,很早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據可考文字記載,已有3000多年歷史。宿城大地人傑地靈,英雄輩出,哺育過無數英雄豪傑。主要有西楚霸王項羽、南宋抗金名將魏勝、明代抗擊侵略東南沿海倭寇並被追賜為侯的劉榮。清代有率部在台灣抗日的民族英雄楊泗洪、乾隆老師徐用錫、著名女詩人倪瑞璇、社會活動家黃以霖。近現代抗日英雄孫明瑾,人民炮兵奠基人朱瑞,中科院院士胡寧、陳顒,蜚聲中外的蛇醫季德勝,水利專家吳康寧,航天專家潛成運,書畫篆刻家竇燕客,書法篆刻家黃龍,書法家陳韶華、陳書樵,社會教育家陳經刪,國畫家蘇葆楨、范子登,藏書家王其毅,作家朱西寧,京劇表演家黃孝慈,著名導演蔡淑蘭,大德高僧釋淨一等都誕生於這一方熱土。

傳統文化

宿城地處魯南丘陵與蘇北平原過渡帶,古時因戰亂北方居民遷宿定居,特殊的水土和特殊風俗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方言。宿城方言北片接近山東、南片近於淮泗。因其方言聲腔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戲曲,主要有淮紅戲以及琴書、大鼓、評詞等曲藝品種。同時,旱船、高蹺、花挑、跑驢、舞龍、舞獅、鑼鼓、說唱等藝術形式也為民眾喜聞樂見。長期以來形成的歲時、禮儀風俗很多,如祭灶、過年、廟會、二月二、六月六、七月十五等。在婚喪嫁娶、生育壽慶上儀式和席面也別有一番程式,如婚俗上要經過傳喜訂婚、要年庚、娶親、雙回門等。在飲食習慣上,因宿城歷史上為旱作物產區,居民以小麥、玉米、甘薯等為主食,可加工做成煎餅、饅頭、冬粉、麯酒等,但自大面積“旱改水”後,逐漸改為以大米為主食,居民多喜蔥、蒜、辣椒,冬季習慣醃製臘肉、大白菜、蘿蔔、大頭菜等備冬。酒文化底蘊猶為深厚,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夢之藍、海之藍系列備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古蹟遺存

宿城區歷史久遠,古蹟遺存甚多。境內有從春秋至明清留下的4座古城遺址、多處秦漢以來的古墓葬群。歷史上地面古建築群星羅棋布,但由於歷經戰亂水患,破壞嚴重,現仍存皇帝敕建、敕封的極樂律院、顯佑伯行宮、孔廟、灶君廟、道生鹼店、耶穌堂、關壩台、通匯橋、通運橋、古下相縣城遺址(鄭樓)、三皇廟碑刻遺址、大王廟、鳳凰墩墓群、前大庵等。尤其"極樂律院",曾是華東大禪院之一,廟內建築仍完整,大雄寶殿、藏經樓、大方丈室、玉佛樓尚存,為人字梁全木結構,是研究古建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項王故里修復重建,現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項王手植槐至今仍蒼勁挺拔。真如禪寺(俗稱南大寺)已重建完成。境內還有清末抗日英雄楊公泗洪墓、劉江墓遺址。近現代歷史紀念地有宿北大戰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為紀念宿北大戰中犧牲的烈士而立,碑名為陳毅元帥所題,馬陵公園內建有宿北大戰紀念館。朱瑞將軍紀念館也已在家鄉龍河鎮建成開放。

風景名勝

宿城區是宿遷市重點旅遊縣(區)之一,有豐富的的文化旅遊資源。項王故里為西楚霸王項羽出生地,建築古樸,宏偉莊重,院中古槐為項羽親手所植,古井、烏騅馬、馬槽和名樹珍花,散發出久遠的生活氣息。位於城區的敕賜極樂律院(又稱極樂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時就有“上有五台山、下有極樂庵”美譽,目前存有大雄寶殿。千年名剎真如禪寺已向遊人開放,重現昔日風采。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敕封顯佑伯行宮,為門樓上面帶戲台的建築,今已罕見。耶穌堂青磚牆、紅瓦頂,多彩玻璃窗,是一座典型的近代西式宗教建築,在陽光的照耀下美麗壯觀。馬陵公園、雪楓公園、水景公園、生態體育公園、人民廣場、霸王舉鼎廣場,是城區主要風景名勝區。京杭大運河城區風光帶、古黃河風光帶、馬陵河風光帶景色秀麗,風景宜人。

現任領導

姓名
現任職務
工作分工
裴承前
市政協副主席、區委書記
主持區委全面工作,分管區人大、區政協和黨管武裝工作。
張 輝
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黨組書記
主持區政府全面工作,主抓經濟工作。主持運河宿遷港產業園黨工委工作,統籌招商引資工作。負責審計、監察、人民武裝工作。
分管審計局、監察局。
趙賽花
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區智慧型電網產業園黨工委書記
主持人大常委會全面工作,分管辦公室、招商引資、人事、財務工作。
朱振方
區政協主席
主持區政協全面工作,負責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工作,負責黨的建設工作。
截止時間:2018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