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宿縣之戰
- 地點:宿縣(存在時間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
- 參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民國國軍
- 結果:中國人民解放軍勝
- 參戰方兵力:中華民國國軍13000人
- 傷亡情況:中華民國國軍12000多人
- 主要指揮官:中國人民解放軍陳錫聯,中華民國國軍張績武
- 發生時間 :1948年11月12日至1948年11月16日凌晨3時
戰爭背景,戰爭經過,戰爭意義,
戰爭背景
宿縣(存在時間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位於徐蚌鐵路線的中間“腰”的位置,為南北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面的軍事部署猶如自北向南的一條蛇,“蛇頭”為駐守在徐州的劉峙、杜聿明集團,“蛇身”是徐州到蚌埠之間徐蚌鐵路線,駐守在蚌埠的李延年和劉汝明兵團是“蛇尾”。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曾說,打淮海戰役,要“夾其額、揪其尾、斷其腰”。攻克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就是“斷其腰”。首先,這是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要攻克的第一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效應;其次,一旦解放軍占領宿縣,將使徐州和蚌埠的國民黨軍隊被分割開來,無法互相策應,利於解放軍各個擊破。
在蔣介石眼裡,宿縣不單是皖北交通樞紐,還是國民黨駐徐州軍隊的重要補給基地,一旦失陷,將陷徐州於孤立無援的絕地,南京和上海方面也將暴露在解放軍強大攻擊的鋒芒之下。為保宿縣萬無一失,蔣介石派津浦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張績武親自坐鎮,嚴加防守。“張績武曾得意洋洋地在蔣介石面前說,宿縣固若金湯。他敢出此言,不僅因為他的部隊裝備精良,還因為當時的宿縣古城周圍有長約8里、寬約20米的護城河環繞,河岸陡峭,根本不可能涉水而過。”原宿州市政協文史辦主任戴興華老人告訴我們,“依託城牆,張績武配備了裝甲車環城火力支援,城內到處都是沙袋和鐵絲網構築的防禦陣地,城區建築物隨處可見射擊孔,構成了諸多既能獨立作戰,又可以相互支援的火力點。”
而此時的中原野戰軍的部隊一年前挺進大別山時扔掉了所有重武器,轉出大別山後一直未獲必要的重裝備補充。敵我裝備力量懸殊,顯而易見。但所有人都知道,攻取宿縣是關係到淮海戰役勝利的關鍵一仗——明知是一場極其艱苦的攻堅戰,也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拿下。“斷腰”之戰,志在必得!
戰爭經過
1948年11月9日至14日毛澤東連發數封電報,要求中原野戰軍集中四個縱隊儘快全力攻取宿縣,切斷津浦路,以截斷徐州之敵南逃之路。
1948年11月11日夜間中原野戰軍主力向宿縣開進。
1948年11月12日,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及豫皖蘇軍區獨立旅等部,占領固鎮、任橋(時屬安徽省宿縣)等地,以阻擊蚌埠之敵增援。
1948年11月13日承擔主攻任務的第三縱隊到達宿縣西郊,並在第九縱隊一部配合下包圍了宿縣。
1948年11月15日,三縱司令員陳錫聯發攻城命令。本來宿縣四個城門處都有橋樑可以過河,但在戰鬥開始前,國民黨軍隊為了阻擋解放軍入城,用炸藥把橋樑炸毀了。因此,架橋成為攻占宿縣的第一任務。
1948年11月15日17時許,解放軍開始攻城。因為重武器不多,攻城前的炮擊只持續了半個小時,並沒有對城牆造成多大的破壞;但是,進攻命令已經下達,時間已經不能再拖延了;17時30分,旅指揮所向部隊發起總攻擊的命令,指戰員們置生死於度外,冒著敵人的密集火力前去架橋。在西門,七連先後有6名架桿手倒在了血泊中,最後一名戰士李守業神速躍出塹壕,抱著滑竿,靈活地衝過去把滑竿搭在橋基上。橋板組4名戰士抬著橋板隨即往前沖,兩個人倒下了,行動失敗,又一個組衝上去又失敗了,先後7個組都沒有成功……七連最後只剩下了3名戰士。但就是這3名戰士,最終衝上去搭上了橋板。架橋終於成功。架橋成功,只是戰鬥的第一步。攻打宿縣,當時解放軍制定了“肅清外圍、占領四關、包圍城廂、瓮中捉鱉”的方針和步驟。根據戰鬥部署,解放軍決定先攻取小東門,以利大部隊攻入城內。為分散國民黨部隊的兵力,攻打小東門前的15分鐘,解放軍先對北門和南門進行佯攻。槍炮聲和攻擊號聲果然吸引了城中國民黨駐軍的注意力;等他們回過神來,突擊隊已經在強大炮火的掩護下,連續多次爆破,僅僅40分鐘便登上了城牆,大部隊順利向縱深發展,攻入城內街道。而此時,已經架橋成功的西城門正處在激戰之中。三營八連連長高玉岐主動請戰,堅決打,拚命攻,表示誓死完成登城任務。踏著戰友們用鮮血和生命搭起的浮橋,擔任前鋒的八連戰士們飛奔過河,與國民黨守軍展開激戰。
看到解放軍發起了衝擊,國民黨部隊調動了各種火器,組成密集火網,企圖阻擋解放軍前進。配置在縱深的曲射火炮,也集中火力打過來,炮彈雨點般地落在護城河裡、馬路上、房頂上,城樓兩側的火力點也側射過來,城牆上一個勁兒往下扔手榴彈、燃燒彈,暗火力點也開了火。八連戰士沒有畏懼,排長負傷後,班長帶領衝鋒,班長負傷了,戰鬥小組長帶著向前沖。新戰士周玉明用老百姓支援的菜籃子提手榴彈,負傷後仍堅持向暗堡投擲18顆手榴彈;連長高玉岐臂部負傷,但他看都不看,一直衝在最前面。在他的帶領下,終於有20多位戰士衝過了火海地帶,到達了爆破班炸出的城牆豁口處。
但剛爆破後的缺口土質鬆軟,很難立足。城牆上國民黨部隊憑著居高臨下的有利形勢,瘋狂反撲,突破口上方爭奪激烈。“寧可到城牆上和敵人拚死,也不能在下面等死。” 憑著這股頑強,八連戰士們連續打退了守軍多輪反撲,最終擊潰國民黨守軍,登上了西門城頭。“全連最後只剩下14人,而且全都負了傷。”八連戰士登城之後,九連就越過剛搭好的橋板緊跟上去,衝上城頭,打退敵人從城頭兩側的猛烈反撲,鞏固了城頭陣地,並掩護團里的第二梯隊投入戰鬥,向縱深推進,全殲城內敵人。
宿縣之戰一直持續到深夜一兩點鐘。最終,人民解放軍勝利會師在宿縣城中心,把國民黨軍壓縮在了城西南的福音堂。眼看頂不住解放軍的猛烈攻勢,曾誇下海口要與宿縣城共存亡的張績武,滿臉抹著鍋爐灰,倉皇出逃。可是衝出福音堂不遠,就被解放軍俘獲。
1948年11月16日凌晨3時許,宿縣宣告解放。宿縣之戰,全殲國民黨守軍12000多人,擊斃148師副師長錢卓嚴,活捉津浦路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張績武,為淮海戰役決戰勝利打贏了關鍵的第一仗。國民黨口中“固若金湯”的宿縣,最終被人民解放軍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