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漢語詞語)

宣言(漢語詞語)

宣言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xuān yán,意思是揚言,宣揚。謂故意散布某種言論。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言
  • 拼音:xuān yán
  • 基本解釋:謂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漢語詞語,基本信息,詳細解釋,政治學名詞,概念,特點,類別,構成,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宣言
【拼音】xuān yán
【基本解釋】揚言,宣揚。謂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詳細解釋

1、揚言,宣揚。謂故意散布某種言論。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晉書·段匹磾傳》:“末杯宣言匹磾將篡,出軍擊敗之。”
巴爾塞宣言巴爾塞宣言
左傳·桓公二年》:“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於鄭而立之,以親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晉書·段匹磾傳》:“末杯宣言匹磾將篡,出軍擊敗之。” 宋 蘇洵幾策·審敵》:“於是宣言於遠近,我將以某日圍某所,以某日攻某所。”《明史·朱紈傳》:“勢家既失利,則宣言被擒者皆良民,非賊黨,用搖惑人心。”《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一回:“范雎亦不命坐,厲聲詰之曰:‘外邊宣言,欲代我為丞相者是汝耶?’” 巴金 《滅亡》第九章:“而且他不是常常宣言他只知道自己底幸福,從來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嗎?”
2、宣告,宣布。
出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使中尉赦救淮南王罪,罰以削地,中尉入淮南界,宣言赦王。”
朱琦 《感事》詩:“宣言我大邦,此物永禁止。” 魯迅 《集外集拾遺·前記》:“所以他們自稱為藝術即生活的創造者,誕生日就是十月,在這日宣言自由的藝術,名之曰無產階級的革命藝術。”
3、國家、政黨、團體或領導人對重大問題公開表態以進行宣傳號召的文告
出處:孫中山 《第二次討袁宣言》:“當南北兩方情志未孚時,文嘗任調和,躬至北京,並有願袁氏十年為總統之宣言。”
4、發表言論,表達意見。《國語·周語上》:“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史記·周本紀》:“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5、猶聲明。 毛澤東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結論》:“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願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主要是作品)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

政治學名詞

概念

一般指國家、政府、團體或其領導人為說明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主張,或對重大的政治問題表明基本立場和態度而發表的檔案。有時,也以會議名義發表宣言。
宣言也可能用於國際事務,如若兩國、兩黨、兩種以上社會團體共同發表宣言則稱“共同宣言”或“聯合宣言”。宣言在國際事務中有時也承擔條約的義務。

特點

宣言是一種極為嚴肅的公布主張、意見的文體,它的首要特點是嚴肅性。它的口吻、用語、姿態、行文,都充滿著認真慎重的色彩。這裡沒有嬉戲,有的是認知之後的思想、情感的宣洩。
宣言的另一特徵在於它的鼓動性。它公開地昭示自己的主見,為的正是抵銷一切異己的言行,使自己的心聲昭著於天下。為此,它總是充滿著一定的情感色彩,充滿著號召與呈請。
宣言坦誠布公團體或個人主張,因而,在某種程度上又具有周密的綱領宣示的特性,這一點尤其體現在社會團體成立宣言等系統論述主張的宣言裡。
宣言具有透明。不存在姿態模糊,含糊其辭的宣言。宣言必須公開主張,而且態度鮮明。

類別

宣言的種類當然也有許多。有聯合宣言,有國家、政黨宣傳政見的宣言,有社會團體宣傳綱領的成立宣言,有個人宣傳意見及想法的個人宣言。當然,從內容上劃定的諸如宗教宣言、政治宣言、外交宣言等。

構成

宣言一般由二部分組成:
(1)標題。宣言的標題形式多樣,但可歸為兩類:一類是由發表宣言的國家、政府、政黨、團體名稱、事由和文種類型(宣言)構成;一類是由發文單位名稱和文種類型或者事由和文種類型組成。
題目下是時間標誌。宣言題目下用括弧將宣言簽署年、月、日括起來,顯示生效時間。
(2)正文。宣言的正文一般分為導語和主體兩部分。導語部分寫發表宣言的依據、原則。主體部分具體寫宣言的內容,一般以條文格式書寫。
若是聯合宣言一般要在正文後簽署各方名稱。
宣言寫作應當注意如下幾點:
(1)態度明朗,用語不得模稜兩可。
(2)筆力應集中,不得分散旁騖
(3)注意鼓動性,以求引起廣大讀者的贊同與支持。
(4)用語莊重、樸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