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中國伊斯蘭教陵墓。位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城西北10華里許的北山查灣村,亦稱“宣化崗道堂”、“北山拱北”。為哲赫林耶門宦導師馬化龍、馬元章、馬進成、馬元超等人的陵墓。所謂“宣化”,即“宣揚、教化”之意。拱北是阿拉伯文的音譯,為中國伊斯蘭教各門宦在其導師的葬地和道堂建造的圓頂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化崗拱北
  • 宗教類型:伊斯蘭教
  • 所在地:甘肅省張家川
  • 所在國家:中國
概況,歷史,特色及現狀,活動,

概況

宣化崗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學派北山門宦的紀念地,“哲赫忍耶”是阿拉伯語,為公開、高聲的意思,又可譯為高念派或高贊派,意為高聲贊真主、紀念聖人之意。
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原為清末馬元章、馬元超兄弟二人逃難隱居之地,後以耕作為生,暗設道堂,秘密傳播哲赫林耶學理,並於清光緒八年(1882)用重金贖回馬化龍等人遺骨葬於此地。後發展成為哲赫林耶門宦講經、傳道、靜修及管理所屬教坊的中心。

歷史

宣化崗內埋有“哲赫忍耶”門宦四位教主的遺骨,且又是哲派第七輩教主馬元章及其三弟馬元超復興教門的根據地。馬元章是哲派創始人馬明心的四世孫,在同治年間,“哲赫忍耶”門宦慘遭清政府血腥鎮壓,幾乎滅絕,馬元章兄弟二人由雲南逃出,隱居張家川北山,後來他們購得劉姓的少量土地,以耕作為主,並秘密進行“哲赫忍耶”的復興活動,此地即為根據地。
宣化崗拱北
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馬元章派人用重金買回馬化龍等四人的頭骨埋在這裡,這裡又成為馬元超看守馬化龍墳墓的住所。後來逐漸成為馬元章、馬元超兄弟二人公開講經、傳道靜修的道堂,教徒稱為“北山拱北”。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馬化龍的墳墓上修起了八卦圓頂(阿拉伯語稱這種圓項屋建築為拱北),民眾開始稱其為“拱北”。拱北的大規模興建工程始於民國四年(1915年),宣化崗的名稱也從此流傳開了。經過三代相繼擴建,規模逐漸擴大,占地達到13200平方米。崗內相繼建有馬化龍、馬元章、馬進成、馬元超四位教主的八卦墓廬,另建有經亭院、禮拜大殿、會客院、經書學堂、家屬院以及附屬建築設施24處。所以宣化崗拱北便成了全國“哲赫忍耶”教眾景仰的中心地。

特色及現狀

拱北的群體建築規模宏大,多為殿堂式構架,造型各異,技藝精湛,磚木雕刻玲瓏剔透,遍置名貴地毯、花卉、香爐等,還珍藏有伊斯蘭經籍、漢文史籍、名人書畫、阿文經字畫、社會名流題書的匾額、珍貴文房四寶等。
宣化崗拱北
宣化崗的建築精工細琢,寬敞明潔,分客人、眷屬住地以及講經傳教的庭室和教主的墳冢拱北。自民國以來,安維峻、袁世凱、于右任、馮玉祥、吉鴻昌、白崇禧、段祺瑞等眾多社會名流、軍政要人或涉足來此,或慕名景仰,紛紛贈送匾對,賦詩題詞。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和文化大革命中,宣化崗被拆毀,許多很有價值的題書、題字、楹聯等文物散失殆盡,只有極少數現藏縣博物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20多年的修建、維修、整理,建成經亭1座、拱北4座及客房、沐浴室等。經廳為中國古典式建築,隆脊翹角,筒瓦覆蓋,宏偉莊嚴。北面建有4座八卦拱北,右起第一座是清穆宗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反清鬥爭回族領袖馬化龍之墓。中間兩座是馬元章、馬元超之墓,左邊是馬進成之墓。這4座拱北是請外地建築工匠精心設計建造的,其建築自成體系,獨具風格。拱北外形四角飛閣、角亭對峙、樓塔突起,琉璃筒瓦金碧輝映,塔頂弦月別具一格。昔日的寧陵堡和拱北被土圍牆連在一起,內栽松柏、白楊、冬青等喬灌木。拱北周圍松柏掩映。春季,龍柏花開,香氣襲人;夏日,山花爛漫,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景色迷人。

活動

宣化崗拱北以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最大的陵園和獨特、典雅、古樸的民族建築風格,吸引了眾多過往客人和一批又一批哲派教眾。宣化崗拱北每年舉行10多次大小不等的“爾曼力”活動,悼念先烈,為亡靈祈禱。規模最大的是農曆正月十三馬化龍遇難紀念日,屆時,有全國各地的穆斯林懷著虔誠和敬意,來宣化崗拱北,在寒風中祭祀、朝拜。每逢哲派教主及先輩紀念日、生辰日,宣化崗拱北都要宰牛羊、炸油香,誦《古蘭經》敬主贊聖,整個活動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