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客家清明習俗
- 釋義:客家人在清明節時的習俗
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客家地區,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製作品嘗清明粄,還有許多流轉已久的習俗。其中,最隆重的莫過於祭祖掃墓。以前,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
客家話“紙”與“祖”同音,掛紙寓意“掛祖”,言語之白,直接寄託對先人的哀思。祭祀畢,人雖離場,但墓紙仍掛,風在吹,紙在飄,掛紙盡顯子孫孝。潮汕掛紙 俗念作“過紙”,是掃墓的俗稱,是家祭以外的一項祭祀。清明節掃 墓在...
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始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客家祭祖沿襲古禮,分為春秋兩祭。春祭在清明節,又稱清明祭;秋祭在農曆八月初一,又稱秋清明。公祭(或稱官祭)規模盛大。族祭(或稱私祭、家祭)由同一姓氏後裔共同...
清明粄是指每年的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趁便採摘些鮮嫩的薴葉、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屎藤和使君子等青草,用於做青粄。“清明粄”成為客家清明文化的獨特象徵。清明粄是客家地區流行上千年的習俗,有雞屎藤粄、薴...
廣東惠州:中秋掃墓祭祖活動,是與粵東一帶的傳統習俗有關。惠州市民俗文化研究學者林慧文表示,惠州地區居民的祭拜有春秋兩祭之分:老惠州人多是選擇從農曆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這段時間祭拜先人(春祭),居住在惠州的一些客家人則選擇在...
傳說客家釀豆腐是因為來自中原的客家人思念老家的餃子而創造出來的。清明時分最應節的粄就是艾粄。在犀牛路上開了近十年的客家人家,算是老字號了,凡是廣州有客家老鄉聚餐,或是帶人品嘗客家風味者,都會找到這兒來。客家人自古崇文重教...
在福建元宵節期間也有不鬧燈的,那就是永定姓李的客家人。他們在正月十五日另有活動,每家每戶忙於掃墓祭祖敬神,是謂“春祭”。永定李姓人家元宵不鬧燈有其原因:傳說唐朝高宗李治於公元684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看燈看得正高興時,得知薛剛...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創造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總和,是客家人聚集地長期形成的獨特風格的文化。 [41]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戲劇、客家流行音樂、客家諺語、客家童謠、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
在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新圍大逕,客家居民有清明期間喝“清明茶”的習俗,“清明茶”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而是一種客家傳統涼茶。清明茶,在一年四季里,只有清明時候采的茶葉(一般叫春茶),製成的茶葉是黑色的,其他三季都是黃色...
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福建省寧化縣客家人中存續的傳統祭祖禮儀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之一。祭祖習俗(石壁客家祭祖習俗)始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客家祭祖沿襲古禮,分為春秋兩祭。春祭在清明節,又稱...
客家始祖們都有津津樂道世代傳頌的歷史典故,篳路藍縷開基拓業後的故事,自主創立傳承並教化後人家規祖訓。這是上杭特色優勢的客家文化資源。數千年來,上杭客家崇宗敬祖習俗深扎於民眾心理意識之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形勢發展...
正月元宵節 客家人吃湯丸和懸掛花燈籠。湯丸有鹹與甜兩種,取"團圓"的好兆頭。客家人的習慣是過了元宵節、吃了湯丸以後,就要送回家過年的親人出遠門,表示祝願親人一年在外平平安安、年底再回來團圓。起源 小吃起源於佐酒的熟食,...
風俗 每年的清明節,族人聚集到一起去祭掃祖宗墳墓,寄託追思,告慰先人,撫遠後世子孫。培墓,或稱掃墓,指掛紙前,族人首先查看墳墓是否被鼠兔打洞,是否塌陷,給墳墓添土除草後,供上刀頭、糖果等祭品,燒錢化紙。客家人掛紙時比較...
四川有清明菜粑粑,而在貴州青團叫清明粑,在客家地區,青團就叫艾粄,粄就是客家方言裡各種糯米、粘米糕點的統稱。青團是江南清明的食物符號,南方地區僅就青團一樣,就有好些個“變種”,最常見的內餡里包裹著豆沙或者蛋黃,搓成一個...
清明前後吃艾糍是客家地區的習俗。客家人有句民間諺語叫:“清明前後吃艾糍,一年四季不生病。”這是有依據的,《本草綱目》中就有專門的記載,“艾葉味苦,性微溫,灸百病。春季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做如彈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
1、拜公太(客家話,文字稱呼),是客家人每年年三十祭祖,祭祠堂,用石菖莆煮水洗身,換洗衣,陸河客家人稱之“拜公太”;2、肇慶懷集人逢年過節去“上香”稱之為“拜公太”。廣東,廣西很多地方都是這么稱呼的;3、兩廣地區清明...
南方”二月二“仍沿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有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農曆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台灣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
據考證,這種習俗跟客家人長期遷徙的歷史有關。由於客家人的祖先,近千年來都是歷經流離轉徙的生活,每轉移一次地方,便要把已故的親人的骸骨帶上,一起遷到新居留地,再行擇地安葬,不讓親人的骸骨遺落他鄉。現在,這種二次葬習俗...
清明時節,正是艾草最嫩的時候,因為艾草有著涼血平氣的功效,許多兩廣等客家地區的老百姓愛採摘其來做成美食。艾糍粑正是其中經典,相傳很久以前,艾糍粑一般用來在掃墓路上充飢的,因為掃墓的過程時間比較久,不方便帶其他食物,因此, ...
一、春節,和全國一樣是傳統大節日,客家人叫“過年”,舉凡外出人員,到時一定要趕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客家人認為:“清明不歸家叫“野子”,過年不歸家叫浪蕩子。”客家人過年的風俗如下:每年到農曆的十二月二十五日開始叫“入年...
習俗 節日 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
春祭在清明節,又稱清明祭;秋祭在農曆八月初一,又稱秋清明。公祭(或稱官祭)規模盛大。族祭(或稱私祭、家祭)由同一姓氏後裔共同舉辦,或在祠堂祠祭,或在祖塋墓祭,敬祖穆宗,慎終追遠。石壁客家祭祖習俗是客家文化構成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