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

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主體部分由粵、閩、贛三省的純客家縣域組建。包括廣東省縣市16個:梅縣區、興寧、大埔、五華、蕉嶺、平遠、連平、和平、龍川、紫金、新豐、始興、翁源、梅江區、河源、陸河。包括福建省縣市8個:永定、上杭、長汀、連城、武平、寧化、清流、明溪;江西省縣市18個:寧都、石城、安遠、興國、瑞金、會昌、贛縣、於都、銅鼓、尋烏、定南、龍南、全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市。

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規劃,“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我國將建立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非物質和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較為集中的區域實施整體性保護。
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域內,通過有效的保護措施,建立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互相依存的良性循環機制,使人們的生活生產與自然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和諧相處,成為一個和諧並充滿活力的民族文化生態整體。客家文化是廣東三大文化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可以增強全球客家人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打造全世界客家人的共同精神家園。
此外,非純客縣域豐順、惠州、惠陽區、惠東、博羅、龍門,屬於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特殊成員,其它非純客家縣域不納入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各地可根據當地情況參與客家文化生態的保護。雖然惠州市並非純客家,但惠州在海外僑界號召力強,在台灣及海外僑界“惠州”常常就是客家的代名詞,在海外僑界惠州、嘉應、汀州為鼎立的著名客家原鄉品牌。
惠州在客家人心目中地位很高,被視為客家居住城市中,經濟發展較好、較超前的一個客家城市,海外惠州籍華僑也多為客家人,加入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以惠州當地經濟、文化工作有利。所以惠州地區整體被納入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豐順由於當地存在潮州文化和半山客文化,因此同時作為潮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主體成員。由於贛州、龍巖、三明、韶關、清遠的市區部分不屬於純客縣域,故不列入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深圳市是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重要的共建者和觀察、對話城市。
保護傳承把客家文化變成“活文化”
《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第一稿)初步規定,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立後,將對其劃定範圍內的自然環境、歷史遺蹟,特別是構成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內容——以活態存在並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保護,包括保護區範圍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區範圍的各級自然保護區(單位)。
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立後,將進一步完善保護區範圍內各行政區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為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生態修復搭建基本框架。確立以自然環境、物質文化遺產為依託,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關係相對緊密、相對系統、相對完整的文化空間,並將其作為生態保護區的有機部分,通過蒐集、記錄、分類,建立檔案,用文字、錄像、數位化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全面、真實、系統的記錄,並積極蒐集有關實物資料,予以妥善保存。
維護文化生態,創造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範圍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保持活力的各種條件,維護文化傳承的生態鏈,促進文化表現形式的有效傳承;採取生產性方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利用其自身價值,將其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經濟資源。保護傳承人,以傳承人為核心主體,通過傳授、培訓、宣傳,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更好的傳承。
設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旨在責任區域內營造出一個有序的人文時空環境,建立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使客家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得到科學、合理、有效的保護,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在整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形成自覺保護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的意識;
同時,通過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實踐和探索,為客家文化生態整體保護提供有益的借鑑和科學的理論依據,各地客家要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客家文化生態資源優勢,建立客家文化保護區,逐步打造成全國聞名的客家文化生態基地。對劃定範圍內的自然環境、歷史遺蹟,特別是構成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核心內容——以活態存在並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從而為深層次大範圍的客家文化生態保護打下堅實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