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沿革:
秦時(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屬桂林郡地。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定周縣。 三國時期,屬吳國,置定周縣,後改龍剛縣,但何時改置無從考。 西晉,置龍剛縣,隸屬桂林郡。
東晉,沿置龍剛縣。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置龍水縣,先後屬粵州、龍水郡、宜州,為州治。天寶年間(742—753年)在今市境內及毗鄰地區先後設定羈縻溫泉州(下轄2縣)、羈縻蕃州(下轄3縣)、羈縻述昆州(下轄5縣)、羈縻琳州(下轄4縣)。光華三年(900年)析縣地置崖山、東璽2縣。 五代十國,龍水縣初屬楚,後屬南漢,隸屬宜州,為州治。 宋朝初沿唐置龍水縣,淳化五年(994年)以柳州洛曹縣來隸龍水縣。宣和元年(1119年),龍水縣更名為宜山縣,先後隸宜州、慶遠府,為州治、府治,並為慶遠軍節度使駐地。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宜山縣為慶遠軍民安撫司,為司治。至元十六年(1279年)屬慶遠路總管府,為府治。大德元年(1297年),屬慶遠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次年屬慶遠府南丹溪峒等處軍民安撫司,為司治。再年屬慶遠,為府治。洪武至永樂年間(1368—1424年)先後設定大曹、懷遠、德勝、東江4巡檢司及龍門土舍。弘治五年(1492年)析宜山縣地置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及永順副長官司。 清朝宜山縣屬慶遠府,為府治。康熙五年(1666年)廢大曹、懷遠、東江3巡檢司。雍正七年(1729年)析忻城土縣功德、窖灰2里、永定土司清潭、南鄉2里置理苗分縣。同年將龍門土舍改置龍門巡檢司(光緒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廢置)。道光五年(1825年)廢永定副長官司,光緒三十年(1904年)廢德勝巡檢司,宣統二年(1910年)廢永定長官司、永順長官司。 民國元年(1912年)廢宜山縣,置慶遠府,直屬廣西省府。民國二年廢慶遠府,改置宜山縣,屬柳江道。 民國十五年,廢柳江道,宜山縣直屬廣西省府。民國十九年,廣西劃為12個民團區,宜山縣屬宜山民團區。 民國二十一年,廣西12個民團區合併為6個民團區,宜山縣屬柳州民團區。 民國二十三年3月,廣西8個民團區改為8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柳州監督區,為行政監督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五年11月,廣西增設玉林、慶遠兩個行政監督區,宜山縣屬慶遠區,為區署所在地。 民國二十九年3月,廣西各行政監督區改為行政督察區,宜山屬第七區,為行政督察區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所在地。 民國三十一年4月,廣西行政督察區第四、第七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宜山縣屬第二區(即柳州區)。 民國三十六年,廣西再次劃分為12個專區,宜山縣屬第十專區,為專區所在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7日成立宜山縣人民政府,縣屬慶遠區,為慶遠區公署所在地。1950年2月,慶遠專員公署更名為宜山專員公署,縣屬宜山專區,為專區所在地。1958年7月19日,宜山專區併入柳州專區。1965年7月,成立河池專區,宜山屬河池專區。1971年廣西各專區更名為地區,宜山縣屬河池地區。
1910年,忻城土縣歸入宜山縣,劃為宜山縣第十一區和第十三區。
1928年,忻城改土縣復稱忻城屬柳江區。
忻城縣劃歸宜山專區(政務院1951年1月25日批准)
1950年縣治所由慶遠鎮遷懷遠鎮
1950年,慶遠專區更名為宜山專區。慶遠鎮為專區治所。
宜山縣東南的襖洞、馬泗2鄉,上林縣的藍甲、古蓬、安浪、馬蹄、思吉5鄉,劃歸忻城縣管轄。(1952年8月)
1953年,宜山縣的東江、白土劃歸河池縣,合龍鄉冷水屯55戶劃歸忻城縣,界柏鄉劃歸柳江縣。
宜山縣正式析出界柏鄉劃歸柳江縣管轄。
忻城縣第六區太平鄉的毛榮、弄石、肯朝等3鄉劃歸宜山縣管轄。(1955年6月宜山專署【民族字第21號】批准)
1955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以原都安縣14個區為基礎,將河池縣的下坳區、宜山縣的三隻羊、板嶺、拉仁、加貴區、忻城縣的嘉仁區、馬山縣的龍灣區,平南縣的江南、百馬區,東蘭縣的板升區等劃入,成立都安瑤族自治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縣級市),屬河池地區,所轄各鄉鎮不變。
2016年12月14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同意河池市政府駐地遷至宜州區。
行政區
2003年宜山縣行政區劃一覽(7個鎮、12鄉、2個民族鄉:慶遠鎮、三岔鎮、洛西鎮、懷遠鎮、德勝鎮、石別鎮、北山鎮、祥貝鄉、流河鄉、三合鄉、屏南鄉、洛東鄉、矮山鄉、太平鄉、福龍瑤族鄉、北牙瑤族鄉、拉利鄉、同德鄉、安馬鄉、拉浪鄉、龍頭鄉)
100 慶遠鎮 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10個社區。
101 三岔鎮 轄:三岔社區;古卜、良因、紅社、合林、羊角、福里、楞塘、庭亮8個村委會。
102 洛西鎮 轄:洛西社區;福田、妙調、六寨、楓木、三柏、祥北、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
103 懷遠鎮 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葉茂、龍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拉外、大任、北斗12個村委會。
104 德勝鎮 轄:德勝社區;楞底、賽平、欖樹、加隆、立新、磨甲、地羅、都街、上坪、新惠、乾合、加保、竹倉、拉林、弄相、都圍、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
105 石別鎮 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雁山、永定、三寨、四合、屯蒙9個村委會。
106 北山鎮 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7個村委會。
200 祥貝鄉 轄:祥貝社區;古文、古龍、白偉、車頭、拉托、更生、福六、中路、中朝、長洞、下洞、里洞、六代、大莫14個村委會。
201 流河鄉 轄:流河社區;小龍、冬田、洛漏、馬安、天橋、龍降、良村、岩田、壩頭、谷洞、飛高、乍洞、拉甫13個村委會。
202 三合鄉 轄:三合社區;中和、湖長、龍元、龍潭4個村委會。
203 屏南鄉 轄:屏南社區;合寨、北角、果立、板納、新興、肯山6個村委會。
204 洛東鄉 轄:洛東社區;坡欖、板樂、尋田、大曹、王格5個村委會。
205 矮山鄉 轄:矮山社區;畔塘、宜畔、東屏、蘇村、六坡、六橋、嶺坪、洛岩、城障9個村委會。
206 太平鄉 轄:太平社區;下維、三興、思欖、山灣、圍村、建安、拉並7個村委會。
207 福龍瑤族鄉 轄:福龍社區;永良、波奉、古桃、弄丁、鳳朝、高山、弄桑、同意、宜州、龍拱、京口、定滿、龍侯、翁同14個村委會。
208 北牙瑤族鄉 轄:北牙社區;橋鄧、空山岩、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12個村委會。
209 拉利鄉 轄:保民社區;保康、保全、潘洞、保良、保衛5個村委會。
210 同德鄉 轄:同德社區;板高、眾聯、塘上、?村、大安、北刁6個村委會。
211 安馬鄉 轄:安馬社區;木寨、小隘、拉炭、白屯、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直、古育、肯壩11個村委會。
212 拉浪鄉 轄:拉浪社區;董里、加豐、高峰、蝦洞、高壽5個村委會。
213 龍頭鄉 轄:龍頭社區;建立、七洞、龍盤、龍田、龍德、高明、德惠7個村委會。
2005年,三合鄉併入流河鄉,並更名劉三姐鄉;矮山鄉、太平鄉併入慶遠鎮;拉利鄉併入北牙瑤族鄉;拉浪鄉併入龍頭鄉。
慶遠鎮轄:文昌、和平、解放、園村、江頭、沙嶺、龍塘、燕山、龍江、白龍、矮山、太平12個社區;山灣、思欖、圍村、三興、下維、畔塘、城障、洛岩、嶺坪、蘇村、六坡、宜畔、東屏、葉茂、龍村、馬安村16個村委會。
懷遠鎮轄:懷遠社區;懷遠、愣達、甘村、譚村、李家寨、羅山、坪上、北斗、拉外、大任村10個村委會。
德勝鎮轄:德勝社區;欖樹、加隆、立新、地羅、賽平、磨甲、都街、楞底、上坪、新惠、拉林、竹倉、加保、乾合、都圍、弄相、圍道、大邦18個村委會。
洛西鎮轄:洛西社區;妙調、六寨、楓木、福田、祥北、三柏、和平、洛富8個村委會。
三岔鎮轄:三岔社區;楞塘、庭亮、福里、羊角、合林、紅社、良因、古卜8個村委會。
石別鎮轄:石別社區;板圍、清潭、拉弄、土橋、四合、永定、三寨、屯蒙、雁山、拉並10個村委會。
北山鎮轄:北山社區;懷道、梅洞、雙塘、波串、板敢、塘利、龍安、建安8個村委會。
祥貝鄉轄:祥貝社區;古龍、古文、白偉、拉托、更生、福六、六代、大莫、中路、下洞、里洞、長洞、車頭、中朝14個村委會。
劉三姐鄉轄:流河、三合社區;洛漏、小龍、冬田、龍降、天橋、壩頭、良村、岩田、谷洞、飛高、乍洞、拉甫、中和、湖長、龍潭、龍元16個村委會。
洛東鄉轄:洛東社區;大曹、尋田、王格、坡欖、板樂5個村委會。
屏南鄉轄:屏南社區;肯山、板納、新興、果立、合寨、北角6個村委會。
同德鄉轄:同德社區;眾聯、板高、塘上、楞村、大安、北刁、六橋7個村委會。
安馬鄉轄:安馬社區;木寨、白屯、小隘、北關、索敢、佑岸、拉稿、古育、肯壩、拉炭、古直11個村委會。
龍頭鄉轄:龍頭、拉浪社區;龍德、龍田、龍盤、七洞、建立、高明、德惠、高峰、高壽、加豐、董里、蝦洞12個村委會。
北牙瑤族鄉轄:北牙、保民社區;空山岩、橋鄧、龍頭、豆竹、二墳、白龍、紅山、沙浪、平里、黃龍、洞口、拿網、保康、保良、保全、保衛、潘洞17個村委會。
福龍瑤族鄉轄:福龍社區;同意、永良、宜州、京口、古桃、波奉、翁同、鳳朝、高山、龍侯、弄丁、弄桑、龍拱、定滿14個村委會。
人口民族
截止2008年底,宜山縣總人口6431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分別為(單位:人): 慶遠鎮 146039; 三岔鎮 19808; 洛西鎮 30180; 懷遠鎮 35247; 德勝鎮 46883;石別鎮 34216; 北山鎮 33237; 祥貝鄉 20298; 劉三姐鄉 39570;屏南鄉 27531; 洛東鄉 24746;福龍瑤族鄉 37016; 北牙瑤族鄉 59466;同德鄉 23000; 安馬鄉 24852;龍頭鄉 41095。主要居住有壯、漢、瑤、苗、水等少數民族,其中壯族占總人口74.01%,漢族占總人口16.86%。宜山縣境內,居住著壯、漢、瑤、苗、仫佬、水、毛南、黎、回、布依、滿、侗、彝、京、蒙古、哈尼、白、羌、土家、畲、傣、高山、朝鮮、藏、仡佬、維吾爾、佤、東鄉、錫伯、達斡爾等30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中主要有壯、瑤、苗、仫佬、毛南、黎、水等,壯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農業狀況
宜山縣是廣西農業大縣(市),現在已被列入廣西西部開發區域縣(市),全市轄7鎮14鄉,總耕地面積69.2萬畝。主要農產品是水稻、玉米、甘蔗、桑蠶、沙田柚等。
已形成糧食、蔗糖、桑蠶、水果、畜牧水產五大生產基地,並且又已成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廣西糧食自給工程縣(市),是廣西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縣(市)。
全市按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產業優勢,劃分為五個農業經濟區,即東部四個鄉鎮以 生產優質糧為主,經濟作物為輔;西部五個鄉鎮以經濟作物、多種經營為主,林果為輔。南部七個鄉鎮以蔗桑為主,林果為輔;北部三個鄉鎮以林(竹)果、藥材為主,旅遊為輔;中部兩個鄉鎮以蔬菜生產為主。
蔗 糖 業
宜山縣是廣西蔗糖生產主要基地縣市之一,蔗糖生產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農民增收、經濟發展、財政增長的重要經濟支柱產業。主要栽培品種有桂糖 11號、新台糖 10號、16號。蔗區涉及17個鄉鎮,130個行政村,種蔗農戶7萬戶,蔗區涉及人口35萬人,占全市農業人口的70%。有廣西博慶食品有限公司、宜山縣糖業集團公司懷遠糖廠兩家製糖企業。
中英合資的廣西博慶食品有限公司以其先進的設備和科學管理技術,2000年3月15日該公司通過了英國勞埃德質量認證公司 ISO9002質量體系認證,成為中國首家獲得國際權威認證的製糖企業。
工商貿易
宜山縣已建成各類市場 60個(包括交易點17個),市場總面積170863平方米,國有商業企業224家,擁有自營進出口權企業1家,全市市場年成交額4.5億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每年11.85億元,全市商品銷售總額超過9.20億元。現全市在冊企業1284戶,其中法人企業127戶,營業登記企業758戶,註冊資金共 54757萬元。
經過多年的實踐,工商管理制度日趨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比較系統的管理方法,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市場管理,除建立健全各類市場規範管理制度外,積極推進市場管理“l2345”工程,實行“一頂帽子”管理市場,加大對"三亂"行為的打擊,實行"經濟戶口"管理,推行市場巡查制和開展市場專項治理活動。成立了市場監管巡查中隊、“3·15”投訴舉報中心、經濟檢查中隊、各工商所還設立“3·15”投訴舉報中心站和若干名巡查員,專門負責 轄區內的巡查監管工作。近年來,通過這些組織工作,有力地打擊了非法與違法經營及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強化了監管,維護了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被民眾譽為消費者的“保護神”。同時,全市對市場建設進行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加快了以國家、社會、個人三級市場體系的建設,促進了城鄉商品流通的發展。並且,實行“同等化”,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公平競爭氛圍。
鄉鎮企業
宜山縣現有鄉鎮企業 15013家,其中集體企業 115家,私營企業265家,個體14633家,從業人數48998人。
宜山縣鄉鎮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形成農業、工業、建築、交通運輸、商品流通、旅遊、飲食服務等七大行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結構,礦冶、建材生產現成為鄉鎮企業的主導產業。
一、煤礦、錳礦採選業
二、有色金屬冶煉業 全市有有色金屬冶煉企業6家,均為產值在千萬元以上的規模。廣龍冶煉廠主要產品為精銻、硫化銻和鉛銻合金;富達冶煉廠主要產品為粗鉛;洛西焊劑廠HJ431、HJ250、HJ350焊劑材料,經國家船檢局檢驗均達到或超過標準。
三、建材業 1、全市共有紅磚企業48家,具有年產標準紅磚40471萬塊的生產能力。 2、鋼材生產企業1家,即福宜金屬製品廠,年生產線材4000噸。
四、造紙企業 有以廢紙為原料的造紙廠3家,具有年產1萬噸各種規格色紙、包裝紙、衛生紙的生產能力。
五、煙花炮竹企業 有煙花炮竹集體企業 3家,年生產能力在 12242箱,產值達307萬元。
六、農副產品加工業 宜山縣東方罐頭食品廠是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經深加工後供出口國際市場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是河池地區農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有日產60噸罐頭的生產線4條及配套設施,計畫年產罐頭 10000噸,其中以法國豆罐頭、蘑菇罐頭、竹筍罐頭、馬蹄罐頭為主。
高等院校
河池學院(本科),坐落於龍江北岸。環境優雅、學習氛圍濃厚。是廣西目前唯一在縣級市設立的本科院校。學院歷史悠久,人才輩出,為宜山、河池以及廣西做出了很大貢獻。
浙江大學宜山舊址
宜山縣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西遷的重要逗留地(舊址為今宜州市文廟公園),該地辦學(1938年8月至1939年底)是浙大西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
從宜山縣區出發,出東門,前行數百米,即到一破落的大院,門口立著一塊“軍事管理區”的牌子,這醫院舊址就是民國時的標營。浙大西遷到宜山時,當地把標營讓出來給浙大作為本部辦學,其餘師生在城裡的文廟設立分部辦學。
浙江大學本部舊址
歷史回溯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面對日本侵略者的大規模軍事進攻和對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肆意破壞,我國高等學校為了救亡圖存,保存民族文化實力,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西遷歷程。幾所著名學府搬遷到四川成立了西南聯大,而浙江大學在竺可楨校長的帶領和沿途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篳路藍縷、弦歌不絕,在艱難困苦中屢創教學科研的佳績,被國際著名科學史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在高校西遷運動中堪稱典範。
竺可楨校長《國立浙江大學宜山學舍記》石碑
浙大在顛沛流離之中,保持了完整的辦學體系和重要辦學資源,堅持開展高水平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並在沿途服務於當地社會,傳播知識、開發民智、推動西部發展。浙大的西遷,後來被彭真同志稱讚為“一支文軍”的長征,既是現代大學開展教育、科研、社會服務艱苦而壯麗的實踐,更充分體現了我國知識分子不屈不撓、奮發圖強、獻身科學、服務民眾的高尚品格和精神風貌,在高校西遷史中具有特殊的代表性和歷史文化價值。
浙江大學西遷宜山辦學一年四個月,並在此確立了“求是”校訓和校歌,並一直將宜州作為浙大的“精神家園”。站在舊址,你想像不到這裡曾經有數百名萬里長征的浙大師生在此晨操、誦讀、思索、研究;這裡曾安臥著浙大的校舍、操場,有書聲琅琅,有大師智慧的腳步;它也曾驚詫憤怒,當118枚日軍飛機的炸彈炸毀了簡陋的校舍、珍貴的教學實驗儀器,還有走過千山萬水的浙大惟一的那架鋼琴!
1939年2月5日,18架敵機轟炸宜山,投彈118枚,浙大標營十數間房舍被毀,一百多學生的衣物用品遭劫。此間環境並不安定,兼之許多師生因水土不服而患痢疾和瘧疾,竺可楨校長考濾另尋合適地點,準備必要時再次遷校。6月,決定遷往貴州。1940年春,浙大師生全部遷往貴州遵義和湄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