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希先(1906年——1930年2月24日),湖北黃梅人。中國工農紅軍早期重要領導人,革命先烈。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秋到武漢,入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5連當兵,後任連長。1927年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1營黨代表。起義部隊到達三灣後,宛希先回響毛澤東的號召,是第一個站出來表示堅決革命到底的人。?>三灣改編後,任1團政治部主任兼1營黨代表,並被增補為前敵委員會委員。1930年2月24日,宛希先在江西永新縣大灣犧牲,年僅24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宛希先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黃梅
- 出生日期:1906年
- 逝世日期:1930年2月24日
- 職業:共產黨人
- 信仰:共產黨
- 主要成就:參與建立湘贛邊界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
- 籍貫:湖北黃梅
人物生平
井岡山上一尖兵
跟著毛委員幹革命
三灣改編後,起義隊伍縮編為一個團,即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宛希先任一團政治部主任兼一營黨代表,並被增補為前敵委員會委員。隨後,他又配合毛澤東在三灣接見並說服原寧岡縣黨組織負責人和寧岡縣農民自衛軍總指揮袁文才的代表,為進軍井岡山打下了基礎。
茶陵城下的風雲
陳浩在三灣改編後擔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長,此人是黃埔一期畢業生,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和指揮能力,但革命意志並不堅定。1927年11月18日,毛澤東派宛希先和陳浩率領工農革命軍主力攻打茶陵獲勝,打開了監獄,處決了國民黨縣長。在攻克茶陵之後,陳浩開始貪圖享樂,走向歧途。他還背著宛希先成立所謂“人民委員會”,從部隊委派了一個縣長,沿襲舊政權辦事制度升堂審案,征捐納租,使當地民眾深感失望。
宛希先作為團政治部主任,和三營營長張子清等對陳浩等人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抵制和批評,但陳浩等拒不接受批評。宛希先本著對黨對人民負責,將陳浩等人的錯誤用雞毛信及時報告了毛澤東。毛澤東知曉後,覆信指出,“人民委員會”應立即撤銷,同時對陳浩等人提出了嚴厲批評,並指示宛希先成立工農兵政府。
宛希先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發動民眾,從基層產生了工人代表譚震林、農民代表李炳榮、士兵代表陳士榘,組成新政府常委,並由代表推舉譚震林任政府主席。設立了民政、財經、青工、婦女等部門。1927年12月28日,舉行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大會,從而誕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這當然也是全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後來,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為全國紅色政權建設的典範與樣本。
1927年12月下旬,湘敵方鼎英、吳尚等分別從安仁、攸縣、高隴等地進逼茶陵。鑒於敵我力量過於懸殊,宛希先和張子清等主張撤出茶陵,回師井岡山。而團長陳浩、副團長韓昌劍、參謀長徐庶、一營營長黃子吉等人卻企圖假借將部隊撤往湘南,乘機把工農革命軍700多人拉向湘敵方鼎英那裡去。為此,陳浩還下令拆除茶陵城東門河上的浮橋,妄圖切斷工農革命軍回井岡山的退路。
宛希先、張子清等對陳浩此舉作了面對面的鬥爭,並設法向毛澤東報告情況。毛澤東得知這一緊急事態後,力圖挽救這支部隊,12月25日從寧岡茅坪出發,26日傍晚到達與茶陵城一水之隔的中瑤村。27日拂曉,毛澤東一行通過向當地百姓打聽,得知部隊已南撤,當即決定加速追趕。12月27日上午,陳浩率領南撤的部隊先於毛澤東到達茶陵大墟鎮湖口。在湖口,陳浩仍然堅持率部繼續南撤,欲去桂東投靠方鼎英,而宛希先等人則堅持率部東進井岡山,回到毛澤東身邊。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但懾於陳浩以團長身份下達的命令,部隊被迫繼續向南緩慢行進。情況十分危急。
在這支部隊將要離開湖口的嚴峻時刻,毛澤東一行趕至茶陵湖口,傳令他們開回湖口宿營。當晚,毛澤東在其住處主持召開連以上幹部參加的前委擴大會議。會上,宛希先、張子清等揭露了陳浩一夥妄圖叛變投敵的陰謀,毛澤東當即命令逮捕陳浩一夥,隨即討論決定了部隊的行動方向。第二天早晨,毛澤東在湖口東側的一塊稻田裡召開了全體指戰員會議,他代表前委公布了陳浩一夥的罪行,繼之把部隊帶回了井岡山。
在宛希先的協助下,毛澤東於茶陵湖口挫敗陳浩一夥的叛變陰謀,在危急時刻挽救了年幼的工農革命軍。要知道那700多人是秋收起義隊伍的精英,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展與壯大的保證,如果讓叛徒的陰謀得逞,後果不堪構想。
血灑井岡熱土
朱、毛會師以後,宛希先身兼第十一師黨代表和湘贛邊界特委常委二職。當紅軍大部隊被湖南省委拉往湘南,湘贛兩省敵軍11個團大舉進攻永新之時,宛希先按照毛澤東的指示,擔任北路行動委員會書記,帶領九隴山軍事根據地的地方武裝和三十一團一營一連及三營七、八連,組織民眾堅壁清野,切斷敵人的交通。白天,他們在山坡上叢林中到處插上紅旗、梭標,晚上,在山頭嶺腰遍燃火把,不時主動出擊。就這樣,他和東、中兩路行動委員會密切配合,總共以一個團的兵力,將敵人11個團困在永新城附近30里內達25天之久,史稱“永新困敵”,創造了紅軍戰史上的奇蹟。
為打破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的第三次聯合“會剿”,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帶領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發展,留下彭德懷的紅五軍與王佐的紅四軍三十二團留守邊界。包括宛希先在內的紅四軍的一批骨幹,如何長工、張子清、陳毅安等被留在井岡山,大大充實了根據地的工作。
其實,毛澤東留下宛希先在井岡山,還有更深一層的考慮。當時井岡山根據地內土、客籍爭端糾結不清,極大地影響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湘贛邊界特委以土籍人員為主,而以王佐、袁文才為代表的地方武裝則以客籍人員為主。井岡山根據地留傳著這樣一句時諺:“土籍的黨,客籍的槍。”這形象地說明了特委與袁文才、王佐之間的關係。王佐、袁文才出身綠林,對毛澤東佩服得五體投地,對其他人的話則時聽時不聽,給邊界特委以目中無人的感覺。恰逢中共六大決議中有關於清除工農紅軍中綠林頭目的內容,給雙方的爭鬥悲劇埋下了伏筆。而作為湘贛邊界特委班子裡重要成員的宛希先,是唯一的外籍幹部,在各方面聲望都很高,是土、客籍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毛澤東出於對井岡山根據地的深厚感情,留下宛希先在井岡山,是希望他能發揮好調解和緩衝作用,肩負協調雙方矛盾、鞏固根據地的重任。
1929年2月,宛希先以特委常委和巡視員的身分,牽頭召開了寧岡、永新、茶陵三縣縣委聯席會議,重新恢復了特委,繼續領導邊界軍民的對敵鬥爭。紅五軍重返井岡山後,宛希先又受特委派遣,到茶陵特別區任區委書記,繼續開展革命鬥爭。但此時,革命隊伍內部的矛盾卻愈演愈烈,甚至發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宛希先和袁文才、王佐的關係一向很好,彼此過從甚密。自朱、毛率紅四軍離開井岡山後,宛更成了袁、王在邊界特委內唯一的依靠和緩衝。而隨著雙方矛盾的不斷升級,邊界特委與袁、王二人形同冰炭之際,宛希先的地位便愈加凸顯出來。因此,如果土籍人把持的邊界特委欲除掉袁、王二人,則必先搬開宛希先這塊巨石。
1930年2月,遠在湖南茶陵的宛希先收到湘贛邊界特委的緊急通知,令他火速趕回,會同袁、王所部與各縣赤衛隊進攻永新縣城。宛希先不敢怠慢,立即率部趕回參戰。而因國民黨正規軍的阻襲,宛希先耽誤了行程,在戰鬥結束後的第三天,才趕到永新大灣村。
人物事跡
同年九月初,宛希先所在的警衛團和平江、崇陽,通城的農民武裝,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他任一營的黨代表,參加了湘、贛邊的秋收起義。九月十九日晚上,宛希先在瀏陽文家市里仁中學,出席前委會議,會見了毛澤東同志。他堅決擁護毛澤東關於在農村開展土地革命,向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英明決策,批判了余灑度“直取瀏陽,攻打長沙”的錯誤主張。
九月三十日,在永新縣三灣村,支持“前委”關於三灣改編的決定。十月中旬,工農革命軍經過湖南酃縣水口花池樓時,宛希先協助毛委員,舉行了秋收起義以來第一批六個黨員入黨宣誓儀式。
當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向井岡山進軍中,湖南軍閥急忙派遣湘東保全司令羅定,帶領兩個團,從茶陵出發,分西北兩路進犯酃縣水口,妄圖一口吞掉工農革命軍。
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在寧岡縣龍江書院文星閣的會議上,宛希先擁護毛澤東,朱德關於兩軍勝利會師成立紅四軍的重大英明決策,會上他被推定為紅四軍十師黨代表。五月二十日,在寧岡茅坪湘贛邊界第一次黨代會上,被選為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六月三十日,在永新,湘、贛特委,紅四軍軍委和永興縣委聯繫會議上,宛希先反對杜修經、楊開明極力把紅軍拉往湘南的錯誤主張,對湖南省委撤去毛澤東特委書記的決定表示異議。
一九二八年十月,宛希先在茨坪主持辦了一期黨,團訓練班,為湘、贛邊各縣工農兵政府和開闢贛南、閩西根據地培養了骨幹。宛希先在毛澤東直接領導下,在井岡山一次又一次和敵人浴血奮戰,象“黃洋界保衛戰”等井岡山著名戰鬥,他都參加了在“永新困敵”戰鬥中,宛希先任北路行委書記,三營營長伍中豪為指揮。連續殲滅石壙、黃門,象形等地的“挨戶團”。曾指揮夜襲高市,始匪軍胡文斗部以狠狠打擊,完成了北路圍敵的任務。
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四日,在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會上,宛希先又被選為特委委員,並先後擔任過茶陵縣委書記和主持過湘、贛邊特委工作。一九二九年一月,毛澤東同志帶領紅四軍向贛南、閩西進軍後,宛希先留在井岡山堅持鬥爭。一九三O年二月二十四日(農曆正月二十六日),不幸犧牲於永新縣大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