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定軍茗眉
- 營養價值:富含茶多酚、胺基酸、維生素
- 特點:外形勻齊顯毫,細秀如眉
- 主產區:漢中以西的小河廟大樹埡山區
簡介,產地簡介,榮譽殿堂,採制工藝,創始人,功能,淵源,宋代,明代,建國後,
簡介
定軍茗眉產於陝南漢中地區勉縣定軍山一代,茶葉外形扁平似眉,單芽頭到一芽一製成,色澤翠綠、滋味鮮醇、香高持久、湯色綠明、葉底綠明亮成朵。由陝西省勉縣研製開發,系採摘福鼎大白茶、龍井長葉及紫陽群體種等的茶樹幼嫩芽葉精製而成。因其產地分布在久負盛名的三國古戰場定軍山,且形狀似少女纖細的眉毛而得名。茶區遠離城鎮和交通幹線,空氣清新、無污染,經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獲綠色AA級有機茶生產基地認證。2006年以來,漢中市為了整合漢中茶葉品牌,擴大漢中茶葉的知名度,以解決漢中茶葉多而雜的問題,以將該茶名稱統一納入了“漢中仙毫”的範疇。
定軍茗眉採摘自海拔1000±200m有機茶園清明前後初露草芽、獨芽或一芽一葉,經先進技術結合傳統工藝精製而成。茶葉外形勻齊,顯毫細秀如眉,色澤嫩綠,葉底完整,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黃綠明亮。經理化分析,含胺基酸3.56%,咖啡鹼3.40%,茶多酚30.5%,水浸出物44.35%,等多種微量元素等物質,是品飲、養生的上品。定軍茗眉因其外形似少女之秀眉而得名,色、香、味形俱佳,實為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
定軍茗眉屬條形烘炒綠茶,因其產地分布在久負盛名的三國古戰場定軍山,且形狀似少女纖細的眉毛而得名。該茶系採摘福鼎大白茶、龍井長葉等茶樹幼嫩芽葉精製而成。定軍茗眉屬高山綠茶,沖泡時宜用上投法。其芽葉飽滿,外形細秀如眉、嫩綠顯毫且嫩香持久,滋味醇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綠勻整。
定軍茗眉鮮葉採摘3月下旬開採。鮮葉經選料、殺青、清風、輕揉、二青、做形、烘焙、精選製成。分特級、一級、二級。要求設專人驗收、分級、攤放。通過人工精選,剔出不符合標準的茶葉,使乾茶大小、長短、色澤均勻一致。特級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占95%以上,芽長不超過2.5cm;一級以一芽一葉為主,約占80%,芽長不超過3cm;二級也以一芽一葉為主,占60%以上,芽長不超過3cm。
產地簡介
定軍茗眉茶由陝西省勉縣研製開發,系採摘福鼎大白茶、龍井長葉及紫陽群體種等的茶樹幼嫩芽葉精製而成。因其產地分布在久負盛名的三國古戰場定軍山,且形狀似少女纖細的眉毛而得名。
產區海撥800-138cm,氣候垂直分布明顯,常年雲霧繚繞,年平均氣溫14℃,≥10℃的年有效積溫4400℃,年平均降雨量1200mm,森林覆蓋率80%。土壤以黃棕壤、沙壤為主,富含腐殖質,有機質含量1.5%-2.5%,pH值為4.5-6.0。茶區遠離城鎮和交通幹線,空氣清新、無污染,經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獲綠色AA級有機茶生產基地認證。勉縣現有茶園7.1萬畝,投產茶園3.5萬畝,年產乾茶400餘t,其中定軍茗眉70t,是陝西省確定的6個重點茶葉基地縣之一,茶業已成為該縣農業支柱產業。
榮譽殿堂
定軍茗眉1990年8月初在杭州通過中國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部級鑑定,以其“外形勻齊顯毫,細秀如眉,色澤嫩綠,嫩香持久,滋味鮮醇,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茶葉完整”曾多次獲獎,先後榮獲中國西部名優茶評比第一、“陸羽杯”獎、中國首屆農業博覽會銀質獎、陝西名優茶金獎、漢中市優質產品獎,1996年被中央辦公廳選為國宴用茶。。“定軍茗眉”連續8年雄踞漢中名茶榜首。為實施名牌戰略,發揮名牌效益,申報並註冊了“定軍”、“定軍茗眉”茶葉商標。帶著醉人的馨香,定軍茗眉走出秦嶺,揚名天下。
“定軍茗眉”連續8年雄踞漢中名茶榜首;
1992年分別獲西部地區名優茶“陸羽杯獎”;
1992年中國農業部首屆食品博覽會“銀質”;
1995年被選送進京,定為國宴用茶;
1997年分別獲97中國(北京)國際茶會金獎;
1997年中國西部技術交易會獎;
1997年在楊陵農博會獲后稷金像獎;
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被推薦為名牌產品;
1997年1998年“定軍茗眉”、“定軍春”在陝西省茶葉評比會上又獲金獎。
採制工藝
1、鮮葉採摘3月下旬開採。特級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占95%以上,芽長不超過2.5cm;一級以一芽一葉為主,約占80%,芽長不超過3cm;二級也以一芽一葉為主,占60%以上,芽長不超過3cm。要求設專人驗收、分級、攤放。
2、殺青在60型以下滾筒殺青機中進行。根據機型大小適量投葉,溫度180-200℃,鮮葉下鍋後應有炒芝麻似的響聲,時間不超過5min。至葉色暗綠,青草氣散失,透發清香,初顯條形,失水率30%-40%時,即可出鍋。
3、清風殺青葉出鍋後,立即抖散,使葉溫快速降低,並散失水分和青草氣。攤放厚度1.5cm左右,時間不超過30min。
4、二青選用60型以下滾筒殺青機。溫度130-150℃,一次投入兩鍋殺青葉,時間控制在5min以內。待減重率達到10%左右,手捏茶葉互不粘連時,即可出鍋攤涼。攤涼時間不超過30min。
5、理條整形選用五槽或七槽多功能做形機。鍋溫90-110℃,每鍋投葉量0.50-0.70kg,每個槽內一小把。先讓茶坯在槽內翻轉,至其互不粘連時加棒,當90%以上成形時取棒。待茶葉七八成乾,手摸有觸手感時,即可出鍋。
6、烘焙採用“一烘、一復、一焙”3道工序,溫度控制在90-110℃,先高后低,時間2-3h。在烘焙過程中要適時翻坯,每道工序後要下機攤涼,使葉內水分重新分布。待手捻乾茶成粉末,含水量低於5.5%時,即為烘焙適度,攤涼,貯藏。
7、精製通過人工精選,剔出不符合標準的茶葉,使乾茶大小、長短、色澤均勻一致。必要時復焙。
創始人
姜國元從1964年在本鄉發現第一課古茶樹起,便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六十年代他開始從事茶葉的生產與研製,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1967年在勉縣小河廟鄉承建起了勉縣第一個由成套機械加工的茶場,為勉縣茶業的發展奠定了第一塊基石。是他結束了勉縣近代無茶的歷史,引導帶動了勉縣茶葉的發展。他與茶葉珍品“定軍茗眉”、“武侯春”、“武侯毛尖”、“武侯綠茶”齊名,在勉縣家喻戶曉。、1992 年姜國元同志成立了勉縣名優茶開發公司,是勉縣最早從事茶葉生產與研究的單位,是一家集茶葉種植、加工、研製開發、行銷於一體的民營企業,2 002 年更名為陝西定軍山綠茶有限公司。公司註冊資本1800 萬元,資產總額3232 萬元,固定資產2 817 萬元,基地茶園3500 畝。2006年生產銷售茶葉150 噸,實現銷售收入1696 萬元,2007 年生產銷售茶葉165 噸,銷售收入2557 萬元,實現利稅118 萬元。
姜國元同志2 000 年被評為陝西百傑人物,2 001 年被授予新世紀陝西農林十大傑出新聞人物。2 004 年8 月被評選為“三秦名人”。2 005年被全國愛國工程聯合會評為“全國愛國報國先進個人”,“西部名人”,“感動陝西十大傑出人物”;2006年被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評為“全國誠信經營企業家”;2 007 年被評為“中華傑出英模人物”,時代先鋒2 007 “陝西經濟年度人物”,和諧中國、新農村建設“全國十大傑出企業家”等。1997 年起公司二十多次被評為國際、國內、省、市、縣先進企業。2003 年通過了農業部AA 級綠色食品茶葉和有機食品茶葉雙認證,2 004 年“武侯”牌榮獲漢中市著名商標和陝西省著名商標。2 005 年公司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評為全國先進模範單位。2 006 年取得了QS生產許可證和市場準入證,並辦理了ISO9 001 : 2000 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工作。2007年公司被授予“全國有機茶生產基地”。
1983 年,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姜國元同志毅然貸款4 萬元承包了他創建的小河廟茶場,對茶園進行精心改造和管護,使原有的350多畝茶園煥發了生機,並開荒新建茶園130多畝,帶動了當地農民大力種茶的積極性。隨著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種茶戶的增多,如何種好管好茶成了一個問題,為了幫助鄉親們掌握種茶技術,姜國元同志自己拿錢舉辦培訓班,進行技術培訓,並印發資料進行指導。一花引得萬花開,在他的感召下,小河廟鄉的鄉親們紛紛把承包的荒山坡地建成了茶園,茶園面積由原來350畝一下子擴大到3000多畝。姜國元同志的知名度提高了,成了遠近聞名的種茶土專家,隨後被當選為縣人大代表、阜川區、鄉茶葉協會會長。姜國元同志經常在本地和他鄉無償舉辦培訓班,講授茶葉種植、加工技術知識,以他的茶場做示範在全縣推廣,由於他的辛勤努力,在很短的時間裡,茶葉種植從小河廟鄉輻射到整個阜川地區,1986 年,全縣茶葉面積發展到1 萬多畝,其中阜川區就占90 %。
隨著全縣茶園面積的迅速發展,姜國元同志清醒的認識到:沒有品牌、沒有名茶,質量上不了檔次,就沒有出路和市場,只有抓住研製名茶這個目標,才能有銷售市場,才能帶動全縣茶葉產業化的發展。因此,他堅定信心,克服重重困難,下決心要把勉縣名茶研製出來,從1986年開始,他自籌資金、四處考察學習,請專家指導,用自己的茶場做為試驗、示範,研製名茶的基地,在多方人士的關心支持下,在縣茶葉技術人員的配合下,歷經四年時間,終於在1990年研製生產出了獨具特色的名茶“定軍茗眉”,並於1991年通過了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鑑定。姜國元同志以此為契機,大力推廣套用制茶新技術,使茶葉的質量和產量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經濟效益成倍增長。姜國元同志不滿足於一種名茶品種的研製,他充分利用現已積累的研製經驗,採用不同的原材料,積極研製新的茶葉品種。不到兩年時間,“武侯春”、“武侯毛尖”等系列名茶,相繼研製成功,並迅速占領了市場,茶葉品質連續十幾年雄踞漢中名茶榜首。
1993年姜國元同志成立了勉縣名優茶開發公司,為鄉親們辦實事、辦好事。改變過去分散經營、鄉親們靠肩擔背扛,走鄉串戶叫賣的現狀,以公司建基地、基地帶農戶、茶場育茶農的經營方式,統一品牌、統一質量,解決了鄉親們買茶難的問題,同時,以集團形式占領市場,擴大茶葉的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由此,推動了勉縣茶葉的進一步發展。
功能
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成為全球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三者中茶居其首。早在公元前秦漢時代,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就收載了茶,當時只作藥用。唐朝後期,茶樹種植已遍及南方各地,名茶品種甚多,此時飲茶之風大興,由南方傳至北方,因而南茶北運成為一種重要貿易。唐德宗時開始抽茶稅,成為朝廷的一項重要收入。自從陸羽著《茶經》三卷,詳記茶葉產地及飲茶風習,還介紹了茶的功能,從此飲茶者日漸增多。9世紀時,茶又由中國傳人日本。
16世紀時明代嘉靖年間,歐洲商人泛海來廣東,攜茶種以歸,歐洲及印度始有種之者,所以歐洲在17世紀才開始飲茶。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葉色味清香,它所含有各類物質,有益人體健康。早有“日飲香茗三五杯,有益健康精神爽”的記載,飲茶使人健康長壽,這在中國古代詩賦、史篇中有不少記載。
據說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有一個和尚已是100歲出頭的年紀,來到洛陽,宣宗問他服何藥而得此壽的,和尚回答說,少時很貧苦,不知藥性,沒有服什麼藥,只是平時愛飲茶,到處唯茶是求。宣宗聽後,便賜他茶葉五十斤,並請他居住保壽寺。(見《唐書》)茶葉究竟含有什麼有益於人類健康,又能防病治病的成分呢?隨著科學的發達,現已知茶葉中含多種化合物,其中有可溶性蛋白質、胺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綠茶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和P,對機體很有益處,是體內新陳代謝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外,還有對健康有關的無機鹽,特別是一些在其他食品中含量少的元素(微量元素)如銅、氟、鐵、鋁、錳、鋅、鍶、鈣、鎂等,可以補充人體對礦物質的需要,對人體健康和延緩衰老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最近還發現含有一種能加強毛細管壁的具有維生素P活性茶多酚。茶葉中的咖啡因對身體影響最大,它能興奮高級神經中樞,使人精神興奮、思想活躍、消除疲勞。又能興奮心臟,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對心臟的血液供應,有強心作用。它還能加快呼吸,提高肌肉的工作量,但並不加快脈搏,也不增高血壓。茶鹼和咖啡因都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胃液分泌。茶葉含有鞣酸,它有收斂、止血、殺菌等功能,如有誤服金屬鹽類或生物鹼等毒物,尚未吸收時,即服濃茶,可以解毒,因鞣酸與毒物結合產生沉澱,以延緩毒物吸收。茶能抑制痢疾桿菌,故對細菌性痢疾有一定治療效果。咖啡因與茶多酚協同作用,防止人體內膽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效能。飲茶能去油降脂,在中國民間早有發現,史料有載“消宿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話。以肉類為主的少數民族特別嗜茶就是這個原因。
西德的《藥用植物》雜誌在1986年曾報導:紅茶可抗過敏的活性物質,對支氣管哮喘有緩解和治療性效果。
茶葉含有維生素P(又名蘆丁)、維生素C及茶多酚,能增加血管邦性、防止出血,也能調節?>甲狀腺。日本學者還發觀喝茶對醫治糖尿病有益。波蘭某醫療機構曾給手術後病人喝綠茶,認為能加速傷口癒合。
老年人飲茶不宜太濃、大多,要適量,否則會對健康不利,特別在臨睡前要避免飲濃茶,以免帶來失眠,增加夜間尿量,妨礙睡眠。
泡茶時不宜用高溫沸水,茶中的某些成分遇高溫後極易破壞,更不能煎煮,一般用80一90℃的開水為宜。
茶水擱置過久,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茶水內的複雜成分易發生變化,如氧化、胺類物質增加等,這對身體是有害的,因此最好不要喝隔夜茶。
服鐵劑、強心甙、鹽酸麻黃素、磷酸可待因、安眠藥等,勿以茶水吞服,因茶葉中有些成分能與重金屬和生物鹼結合沉澱,使藥物失去原來的療效。
總的來說,適量飲茶有利於防治疾病(包括動脈硬化、癌症等),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身體健康。應該培養合理的飲茶習慣,對於老年人,尤為重要。
淵源
陝西茶葉產於陝南秦巴山區,是古代巴蜀茶產地的一部分。早在巴蜀國時期,茶葉即已作為貢品。西周時,茶葉由四川引入漢中郡(今漢中、安康地區)。及至唐代,梁州(今漢中)、金州(今安康)已盛產茶葉,而且成為全國八大茶區之一,稱作山南茶區。當時山南茶已進入長安市場。
宋代
明代,陝西成為漢(漢中)、川(四川)以茶葉易馬的全國茶馬貿易中心,並在褒城建立茶廠。褒城茶廠是中國歷史上建立最早的茶廠之一。《明史》所載之《茶法》總計約4500字,其中大部分記載了漢中及四川茶的史實。據《明史·食貨志》載: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戶部言'陝西漢中、金州、石泉、漢陰、平利、西鄉諸縣,茶園四十五頃,茶八十六萬株。……令每十株,官取其一。無主茶園,令軍士薅采,十取其一,以易番馬'"、"用陝西漢中茶三百萬斤,可得馬三萬匹。"是時"以茶易馬,惟漢中、保寧","以漢茶為主,湖茶代佐之。"陝南茶葉生產已有相當規模。漢中茶產於漢中以東各縣,主產地在離西鄉縣400里的巴山腹地。《西鄉縣誌》也有"漢中之茶產於西鄉"、"西鄉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縣有四百里"的記載。
明代
明代中後期,茶稅苛重,由"三十取一",增加至"十取其一"。《西鄉縣誌》載"然稅重多擾,民不聊生,利不勝害也。"漢中地區曾有"拔茶植桑"之事。《寧羌州志》的《勸桑行》詩中有"拔茶只因桑無稅,戶外催課人不憂"的詩句,漢中地區茶葉生產漸趨衰落。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紫陽縣正式建制,原集散於西鄉、漢中的紫陽茶由此漸有名氣。《西鄉縣誌》載"至清代,陝南惟紫陽茶有名。"《紫陽縣誌》亦有外地商人在紫陽"買茶裝篦,邑民利之"的記述。後因茶馬法衰落,紫陽縣撤去商人所立之茶店,禁止茶葉私人貿易,以致影響茶葉生產。至"光緒年間價尤低廉,多有毀去茶樹者。"民國初期,"茶價稍昂,植者漸廣。"民國25年(1936)年陝西茶葉產量達112.3萬斤。抗日戰爭時期,民國30年(1941)茶葉產量下降至51萬斤。後因湘、皖茶區相繼淪陷,交通阻塞,南方茶葉無法運銷西北,紫陽茶銷路漸趨擴大,不僅銷往西北各省,還銷往鄂北、豫、晉南等地,供不應求。紫陽茶遂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