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現官莊遺址。
2004年開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官莊遺址進行過多次調查和發掘。
2010年,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鄭州大學官莊遺址南部的乾渠占壓範圍內進行發掘,發現了一條西周晚期前後人工挖掘的壕溝。
2011年以來,由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滎陽市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組成的考古隊,對官莊遺址進行持續深入發掘,在遺址北部發現了由兩重壕溝環繞的小城,小城南側又發現了一重環壕環繞的大城。
2013年,對官莊遺址大城西北部進行發掘,面積為600平方米,發現了一批豐富的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期遺存。
2017~2018年,鄭州大學考古隊聯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滎陽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在官莊遺址鑄銅作坊的田野發掘過程中,辨識出了4類與布幣鑄造相關的遺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
遺址特點
綜述
官莊遺址東西長約1300米,南北寬約1000米,總面積130萬平方米左右。考古人員先後在官莊遺址內發現了外壕和南北相連的大城和小城,並在大城中北部發現了兩周時期的鑄銅、制陶、制骨手工業遺存。遺存涵蓋了龍山、兩周、漢、唐宋及明清時期,其中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
2010~2011年挖掘情況
2010年10月至2011年1月,為配合南水北中線渠工程建設,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官莊遺址乾渠占壓部分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實際發掘面積4000平方米。在發掘期間對遺址進行了全方位的調查與鑽探,鑽探表明,遺址平面略呈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約1300、南北寬約900米,面積約117萬平方米。此次發掘發現了兩周、漢唐及清代等時期的遺蹟和遺物,以西周時期的遺蹟分布廣泛且出土遺物豐富,有灰坑、墓彈、房址、環壕、灰溝等其中墓葬多分布於環壕以內。西周時期的遺蹟主要有灰坑、基葬、房址、環壕、灰溝等。
灰坑,共172座。據開口平面形狀,可分為橢圓形或近橢圓形、圓形或近圓形、長方形或近長方形、不規則形四種。其中以橢圓形或近橢圓形居多,圓形或近圓形次之,長方形或近長方形、不規則形相對較少。
墓葬,共15座。長方形豎穴土坑墓,直壁,平底。
環壕,1條(G1)。經鑽探及發掘,G1為一略呈東西向長方形的環壕,完整地鑽探出南壕、東壕和西壕的南段以及北壕的東段。南壕大體呈東西走向,長約1300米,絕大部分位於南水北調乾渠之內;東壕呈南北走向,長約900米,中段被壓在官莊村民房下,南北兩端延伸出村外;北壕僅探明東段,長約540米,部分與自然沖溝相連;西壕僅探明南段,中、北部因取土破壞,地勢低洼,尚未發現相關遺蹟。在環壕中北部發現了“凸”字形的雙重環壕和城牆。G1應是上述兩重城垣的外壕。其中南壕、東壕及北壕東段的基本情況與先前鑽探結果相比無太大差異。唯南壕西段逐漸變淺變窄,最終消失,而西壕南段可能由於近年南水北調工程取土被破壞無存;北壕西段則稍向北折,與小城外壕相接。
灰溝,2條(G2),位於發掘區西南部、G1南部。平面呈條帶狀,直壁。填土為灰色土,包含少量燒土顆粒和炭屑。未見遺物。
2011~2013年5月挖掘情況
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對官莊遺址進行鑽探、發掘,確認了遺址的外壕,發現了位於外壕內的大城、小城,並對大、小城的環壕、城牆進行了解剖,同時發現了小城的南城門。官莊城址平面呈“凸”字形,由大城、小城兩部分組成。
大城,位於遺址外壕內的中部,鑽探表明,其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50米,南北寬約420米,面積31萬平方米左右。發現了大城環壕及城牆。大城環壕與城牆走向一致,其北壕東、西兩段分別和小城的內、外環壕相通。
小城,位於遺址外壕內的北側中部,大城之北,平面近方形,邊長約190米,面積3.6萬平方米左右,由內、外兩重環壕環繞。
2013年挖掘情況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為探索官莊遺址南側大城的布局,對大城西北部進行了勘探和發掘。發掘共布設6個10×10米探方,後又細分為24個5×5米的探方。發掘共發現遺蹟350處,包括灰坑330個,墓葬17座,灶1座,水井1眼及溝1條。灰坑平面多為近圓形和橢圓形、另有部分不規則形和少量方形或長方形等。灰坑多為斜壁,少量直壁,有平底、圜底和凸凹不平底等。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其中有5座屬瓮棺葬。
2017~2018年挖掘情況
2017~2018年,鄭州大學考古隊聯合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滎陽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在官莊遺址鑄銅作坊的田野發掘過程中,辨識出了4類與布幣鑄造相關的遺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其中最能夠直接表明官莊鑄銅作坊生產制式化金屬貨幣的遺存是空首布的芯范。共在9個堆積單位中發現了54枚芯范,可分為尚未使用和使用後廢棄的兩種。銎芯范質地均為紅褐色粉沙。形態基本一致,呈扁錐狀,剖面接近正六邊形。根據對空首布成品的CT影像觀察,這些芯范與遺址中所出土的2枚空首布成品銎內所嵌留的芯范完全一致,橫截面亦呈六邊形,由此確定這些成品布幣就是在官莊遺址生產的。考古工作在中國三座城市發現了春秋時期的空首布作坊遺址,分別位於山西的侯馬以及河南的新鄭與滎陽。
鄭州大學考古團隊選擇遺址中浮選的小米作為測年樣品,並通過選取連續堆積單位樣品提高測年精度。樣品經由美國貝塔年代學實驗室測定,確認官莊的鑄銅生產活動大致開始於公元前814~750年間。在此後的約150年內,該作坊主要集中生產青銅禮器、兵器、車馬器等產品。官莊作坊的鑄幣生產活動發生在公元前640~550年之間,作坊在繼續進行青銅禮器、兵器等產品生產的同時,開始出現了制式化金屬貨幣的鑄造活動。這一數據首次提供了有關中國早期鑄幣遺址的絕對年代信息,也使官莊遺址成為經碳14檢測確認的世界最古老的鑄幣作坊遺址。此外,由於官莊的鑄幣活動萌發於一個已經建立許久的、完善的大型鑄銅作坊內,可以說官莊鑄銅作坊的發展歷程,代表了中國古代銅工業生產重心發生了悄然轉變。
文物遺存
綜述
官莊遺址西周時期遺物以陶器為主,還有少量的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青銅器和鹿角等。
陶器
陶質有夾砂和泥質兩種,二者所占比例大體相當。陶色以灰陶為主,僅有少量褐陶。紋飾以繩紋為大宗,少數為刻劃紋和弦紋等,其中繩紋以粗繩紋和中繩紋較為常見,細繩紋相對較少。夾砂陶多見高等炊器,泥質陶多見罐、孟、盆、豆等盛儲器。此外,還有少量乳足盤、慨、碗、圓陶片紡輪等器物。
骨器
骨器主要有簪、錐和針等。
蚌器
蚌器有鐮和刀。
銅器
銅器有鏃和帶鉤。
布幣鑄造相關
2017~2018年,在官莊遺址鑄銅作坊的田野發掘過程中,辨識出了4類與布幣鑄造相關的遺存,包括空首布成品、尚未使用的芯范、已使用的芯范以及外范。
歷史文化
論文發表
2021年8月,鄭州大學考古團隊在國際考古刊物Antiquity上發表論文指出,採用碳14檢測,證實了位於河南滎陽的官莊遺址是世界範圍內最古老的鑄幣作坊。
研究價值
官莊遺址遺存涵蓋了龍山、兩周、漢、唐宋及明清時期,其中以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是中原地區最大的西周城址,為完善鄭州地區的兩周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對於深入探討鄭州地區兩周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展演變,釐清東虢、鄭、韓相關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鄭州市
滎陽市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官莊遺址,路程約13.4千米,用時約24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