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後,這種“官搭民燒”的做法形成一種固定的制度,官窯器大多數在御廠內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後在民窯中搭燒,這一制度的實行,形成了官窯、民窯競爭的局面,這種競爭不僅促進了當時民窯的發展,也促進了官窯的發展。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後,這種“官搭民燒”的做法形成一種固定的制度,官窯器大多數在御廠內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後在民窯中搭燒,這一制度的實行,形成了官窯、民窯競爭的局面,這種競爭不僅促進了當時民窯的發展,也促進了官窯的發展,官窯的精工細作影響了民窯的生產,使得民窯更加注重產品的質量和精細程度,在技法上吸收了官窯精工細作的經驗,民窯也出現了一些精品瓷器,這些瓷器的圖案在題材上仍然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吉祥圖案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