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倉村(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官倉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官倉村,位於樟木頭鎮東南部,距鎮政府4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村邊有觀音肚山、筆架山,最高海拔567.6米;有官倉河和坑肚水庫。東與金河大坑村相連,西與柏地沙井村相接,南與石新大埔村、北與裕豐石壁圍村相鄰。始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因村莊始建於樟木頭官倉窩,而取名官倉村,後遷往官倉河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官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官倉社區
  • 地理位置:樟木頭鎮東南部
明末,屬東莞縣歸城鄉第六都。清初沿明制;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石馬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先後屬新三區樟石鄉、第八區石官鄉,樟木頭大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官倉生產大隊;1983年,屬樟木頭區官倉鄉;1987年,屬東莞市樟木頭鎮官倉管理區;1998年,屬樟木頭鎮官倉行政村;2005年,屬樟木頭鎮官倉社區。
世居村民皆為蔡姓,其先祖於明崇禎五年從揭西河婆遷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163人,其中男性567人,女性596人;80歲以上36人,最年長者94歲(女)。外來暫住人口3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2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0多人,主要分布在法國、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村民均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樟木頭話。
傳統生產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番薯、芋頭、花生,以及種植橙、柑、橘、荔枝、黃皮等果樹。盛產荔枝、黃皮。改革開放初期,村內有腐竹、榨油、製糖廠。後隨著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現時,村集體經營以廠房、商鋪出租為主。2015年有工業企業及個體戶240多家,經營行業涉及五金、製衣、玩具、電子、鐘錶等;村組兩級有廠房30餘棟,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974.37萬元,總支出575.36萬元,資產總額7085.92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等。村有樹齡129年的烏桕樹1棵,樹齡109年的五葉茶樹2棵,樹齡109年的潺槁樹4棵,均為市級古樹名木。特色農產品有雞心黃皮、糯米糍荔枝、桂味荔枝、白蠟荔枝、石硤龍眼。傳統節慶食品有荔枝幹、龍眼乾、艾粄、粽子、蘿蔔粄、刀麻切、客家燜豬肉、豆豉燜鵝。
縣道莞樟路從村旁穿過,鄉道振昌路、賢達路、官倉路、八中環路經過村境。1965年通電,1969年通電話,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8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初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東莞市第八高級中學,2015年在校學生2000餘人;樟木頭實驗國小,在校學生1800多人;英豪幼稚園,在園幼兒200多人。有籃球場2個,文體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公園各1個,圖書室、電子閱覽室1間(2015年藏書3000多冊)。
村內有傳統客家民居建築群,大多坐北朝南,140座,總占地面積1.41萬平方米,有12條麻石巷縱橫貫穿。麻石巷和傳統民居群最初由清朝富豪蔡殷寶出資建造。建築群內3家人同居一巷,每家居住3間,9間屋組成1巷,俗稱“三家巷”。現已空置。
蔡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1992年、2013年兩次重修。坐北朝南,三進三間二廊三圍牆布局,存兩側青雲巷,總面闊16.4米,總進深28.4米,高6.5米,占地面積465.76平方米。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人字山牆,首進灰塑博古脊,二、三進灰塑船形脊,綠琉璃瓦當,滴水剪邊;斗拱、柁墩及梁頭上均雕刻龍鳳和牡丹等富貴吉祥圖案,精美雕花封檐板。2005年9月,該宗祠被列為鎮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8月,被列為市不可移動文物。
新廳大屋,建於清朝。坐北朝南,三開間二進二圍牆布局,總面闊13.2米,總進深19.4米。硬山頂,人字山牆,屋頂以牆體承重,門頭和梁下多幅大型精美壁畫被石灰水覆蓋,依稀可見。大廳上方有木雕裝飾,雕刻有牡丹花等富貴吉祥圖案。大屋內紅階磚地面,麻石基腳、門框、台階,牆體下半部分為灰砂卵石夯土牆,上部分為青磚牆。
新廳大宅院,建於清朝。莊園內有花園、跑馬場、魚塘、亭台樓閣。房屋建築風格與“新廳大屋”相似,均為中間凹進,左右突出的一室三間大宅。
有古井1口,始建年代不詳。井口直徑約1.5米,麻石隆起圍圓。
鳳山古廟,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供奉三王爺。村民一般在春節、清明、重陽等節日到廟裡拜祭。
楹聯“西山世胄;南宋家聲”,書於清朝,存蔡氏宗祠正門兩邊。“家居廣南從潮州揭邑而來莞水淵源久遠庶幾蕃衍千秋;系出閩省自西山九峰以及虛齋理學昌明充足光照一姓”,存蔡氏宗祠內堂。“本報先人;德垂後裔”,書於清朝,存客家建築群門樓正南門兩邊。“日日燒香看清手腳無容穢;年年祈福摸著心肝不許橫”,書於清乾隆四十年,存鳳山古廟。
匾額“蔡氏宗祠”,書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存蔡氏宗祠。“鳳山古廟”,書於清乾隆四十年,存鳳山古廟。
村有明崇禎五年(1632年)遺留的河婆上祖遺訓“睦族安邦,艱苦創業”。
1990年,由蔡子培、蔡子祺、蔡品中等人編修《續編蔡氏族譜》;2014年,修訂《村規民約》。
村裡有麒麟參門、點燈、清明祭祖等活動。
每年正月初一,麒麟隊到每家每戶參門拜年,以迎祥納福,保佑一年平安。每逢春節或重要場合均舉行麒麟舞。正月初一,麒麟隊按先左再右後中順序,由年長者捧錦盒帶路,到每家每戶登門拜年。戶主要出門放鞭炮相迎,並將紅包放在錦盒中。麒麟舞有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吃青、吐青、吞青等情節,展示麒麟甦醒後,模仿貓狗吻腳、吻尾、互相吻頭、吻身等動作,表現其喜、怒、哀、樂等情緒。
每年正月初八,村民在宗祠舉行點燈儀式,每戶村民派代表參加。凡去年有新生男嬰的家庭,必須參加點燈儀式,以此讓孩子獲得先祖承認和庇佑。點燈儀式後進行聚餐。
每逢清明節,蔡氏族人在宗祠舉行祭祀祖先儀式。
每年10月在蔡氏宗祠舉辦“敬老日”活動,並安排麒麟舞等文藝表演,宴請全村老人。
村有鳳山古廟的傳說。相傳南北朝時,宋國有異姓結拜三兄弟,大哥連傑、二弟趙軒、三弟喬俊,三人感情深厚,武藝超群。有一次聽到宋國皇帝帶兵圍剿土匪,結果在圍剿中反被土匪包圍。三兄弟認為天子有難應該去救,所以就快馬加鞭下山救出皇帝。皇帝問:“你們三兄弟叫什麼名,哪裡人?救我立了大功,我要封你們做侯,獎你們爵位”。然而,三兄弟卻婉拒了皇帝的好意,表示希望繼續隱居山林。皇帝看三兄弟無意做官,就封三兄弟為“三山國王”,分別為金山大王、明山大王、獨山大王。不久,在宋國北部的“北番”侵略宋國,國家再次陷入危難。三兄弟聽說國家有難,又挺身而出將北番打敗。皇帝看到三兄弟又對國家做了這么大的貢獻,就一定要封他們做“鎮國大元帥”。兄弟三人拒絕賞賜,從此隱山不仕。兄弟三人去世後,皇帝帶文武百官到三山(金山、明山、獨山)拜祭,並寫下“冊封三山國王神廟”幾個字,並在三兄弟隱居之處建廟。此後,該廟歷經千年,仍香火鼎盛。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也把這種信仰帶到樟木頭,建造鳳山古廟。另外,鳳山古廟不僅是當地村民祈福的聖地,還有到鳳山古廟祈求便能加官晉爵之說。
1951年2月,土改工作隊入村與僱農“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組織貧農隊伍,成立農協會。1952年7月,土改運動結束。
1953年2月,官倉鄉成立臨時互助組。
1962年8月,第6213號颱風以10—11級風速從樟木頭鎮掠過,官倉村經濟作物遭受嚴重損失。
1964年8月,第6411號颱風挾帶暴雨掠過樟木頭鎮,官倉經濟作物嚴重受損。生產大隊為減輕生產隊和農民的負擔,動用儲備糧。
1971年7月,第7114號颱風襲擊樟木頭鎮,官倉村甘蔗、木薯等作物受到嚴重損失。
該村代表性人物:
蔡殷寶(1734—1785),東莞四大財主之一,與茶山劉孔武、石步封紹儀、荷坳陳三明齊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在官倉村以祖房為中心擴建三家巷,有房舍140間,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同時重視文化教育,設立獎學金,其後裔考中功名的有22人。
蔡巧(1927—),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任博羅縣婦聯主任、衛生局局長(副處級待遇)。
蔡子祺(生卒年不詳),1944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參加淮海戰役及解放廣東戰役。後任廣州市第五中學校長。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蔡才能(1947—),鄉村醫生。其開辦的衛生站連續6年被評為東莞市先進衛生站,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1993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2009年12月,該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