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源流
在
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
姓名一直是個人作為
社會成員的一個最重要的識別符號。其中"名"一般由
父輩立,"姓"則系世代相傳,源遠流長。那么,自己的姓氏到底源於何處?它在歷史長河中發生了哪些演變?又有哪些歷史名人?中國的姓氏有著悠遠的
歷史。相傳五千多年前東方部族的首領
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
婚姻",形成最早的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其宗政姓為一。
單一淵源: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秦、漢時期,有官吏稱“
宗正”,主掌皇帝家族內部的事務,就如同滿清王朝的內務府大臣。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他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漢景帝劉啟第三子叫劉德,官至宗正,專職負責主持皇家宮室事務,爵為陽成侯,為九卿之一。據兩漢書記載,劉德,公元前171~前130年,字路叔,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陝西鹹陽人。著名西漢重臣、政治家、藏書家,河間獻王。河間獻王劉德在漢孝景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史書記載,劉德少年時專修黃老之術,有智略。少時數言事,召見甘泉宮,漢武帝劉徹十分喜歡他,稱之為“千里駒”。
在漢昭帝劉弗陵執政初期(公元前86~前74年),以劉德為宗正丞,雜治劉澤詔獄。劉德的父親原來就是宗正,後徙大鴻臚丞,遷太中大夫,後復為宗正,雜案上官氏、蓋主事。劉德以後傳至其孫劉慶忌,也官為宗正、太常。劉慶忌死後,其子劉岑嗣職,為諸曹中郎將,列校尉,至太常。劉岑死後再傳子,卻遇到王莽篡漢,劉岑一家反抗王莽,結果失敗,嫡系因此乃絕。但劉德的支庶子孫中有世系傳下,其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宗正氏。由於劉德不僅為官溫儒,從不參與權勢爭鬥,而且還是一位名垂千古的學者。他“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雅好儒學,精通典籍,尤其喜歡蒐集、收藏各種古籍秘本。他曾廣泛蒐集《周官》、《尚書》、《周禮》、《禮記》、《孟子》、《老子》等先秦古文秘籍,仔細鑑別真偽,然後獻給朝廷。他又在自己的王府上設立《毛詩》、《左傳》博士,專門研究這兩種經典,當時全國的名儒學者都喜歡與他交遊。劉德一生對漢朝時期古文經學的繁榮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古代文獻的保存和儒學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劉德去世後,被朝廷尊謚為“獻”,此後史稱“河間獻王”,劉漢河間王族也因他而名揚全國。因此,劉德的後裔子孫們就將“宗正”的“正”字加了“文”字偏旁而為“政”,成為宗政氏,世代相傳,後宗政族氏人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宗氏。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劉德,
西漢藏書家。景帝劉啟第三子,栗姬第二子,廢太子劉榮之弟。封為
河間王,卒後謚獻,又稱河間獻王,家居
鹹陽,修學好古,遇事實事是。劉德藏書最多。秦
焚書坑儒,典籍湮缺。他凡從民間得一善
書,必好寫以還,而留其真本,又加
金銀玉帛賞賜,以招四方之書。由是有舊書者,多奉奏河間王。故得書之多,可與
漢官家藏書相等。所得書皆古文及先
秦舊書,價值較高。其學舉六經,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精儒學,
山東諸儒多從其游。河間王劉德,生於前171年,前155年4月封王。
河間獻王劉德在
孝景帝前元二年(前155)以皇子的身份受封為河間王。他喜好儒學,衣著
服飾言行舉止都依仿儒生。山東的眾儒生多附於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
劉德對
中國古文化寶貴
遺產的保存和延續做出的巨大貢獻是分不開的。漢承秦制,到
漢武帝時,感到光靠嚴厲的法制,沒有德行的教育,國家難以長治久安。於是,依從大儒董仲舒"獨尊儒術,罷黝百家"的
政治主張,實行忠君愛民的孔孟之道。然而"三代之書"燔煬殆盡,讀書之人也
鳳毛麟角,恢復儒術教育談何容易。這時,河間王劉德應時而起,"於灰盡之餘纂亡散篇卷,僅而復存"。劉德為王26載,始終沒有捲入
諸王爭權的政治漩渦,而將其畢生精力投入了對中國
文化古籍的收集與整理。
劉德足跡踏遍
魯燕
趙魏,尋尋覓覓為國求書。劉德不畏勞苦,身體力行,凡聞
民間有善書者,則親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購之,並命人重抄一份留與百姓。對不願出讓者,則好言求之,從不採取強制手段,這在當時的
統治者來說,是難以做到的。由此劉德賢名遠揚,眾多
知識分子和
百姓,都不遠千里,攜先祖舊書,前來奉獻,劉德均給予重用和獎費。所得之書,有《詩》、《左傳》、《周官》、《禮記》等多達幾十種。數量之多,充滿樓閣,據載"其量可與
漢朝"等。為整理這些古籍,劉德親自組織參與。他以名儒毛萇、貫長卿為
博士、王定為史丞,又廣招天下著名
學士,對所得之書進行研究、整理,並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
泊頭市閻家鋪村)建造了一所儒學
研究院,名曰"日華宮",署客所20餘間,聚儒學之士上百人,"晝夜不停,校理編輯,寫著從各地蒐集來的古書","群儒個個褒衣雍客,彈冠奮袂","日華宮"每日讀經誦典之聲琅琅、數里可聞。
劉德整理
古籍的態度極為嚴謹,對所得殘缺不全、字異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組織群儒研討辨析、勘誤訂正、精心校 理成冊。這裡需要特別提出的是現今留傳後世的影響很大的《毛詩》和《左傳》,應是劉德之功績。據傳,《毛詩》最早作者是
孔子和其弟子
子夏,子作詩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克授孟仲子,孟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孫卿子,孫卿授魯人毛亨,毛亨授趙國毛萇(號稱小毛公),毛萇被劉德招為博士,《詩》遂為劉德所得。為與當時流傳的《齊詩》、《魯詩》、《韓詩》相區別,毛萇所傳之《詩》冠以"毛字",謂之《毛詩》。
齊、魯、
韓三詩早已失傳,唯劉德之功使《毛詩》流傳至今,成為
中國註解《詩經》的專著。《左傳》相傳為
春秋時左丘明所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史學和文學著作。漢朝初年,"北平侯張益及
太傅賈誼、京兆尹張敞、
太中大夫劉公子等皆修寫《春秋左氏傳》",賈誼將《左傳》授予
趙國人貫長卿,人稱之為貫公,被劉德招為博士,隨將《左傳》系統加工整理、校實解釋,才成為今古名篇。
經過艱苦的校勘著作,整理出大批的正本書籍,這對於當時書典十分匱乏的漢
朝廷真是雪中送炭。史載劉德多次車載《詩》、《書》等古籍應詔入朝。漢武帝
劉徹看到劉德帶來這么多書籍獻於朝廷,十分高興,每次都要舉行隆重的接書儀式,並在"三雍宮"召見,還詢問有關儒學的30多個問題,劉德當場對答如流,論之有據。當時,各諸侯王和重臣們也有獻書獻策者,但多是一些雜家所論,沒什麼參考和
收藏價值,唯劉德所獻之書,才稱得上真正的
儒家經典,多是"精品"。因此,漢武帝對這位
同父異母的弟弟十分器重,多次親自把盞欽命賜酒,並賜金帛獎賞,一時之間劉德賢名傳遍天下。後劉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終憂悒成疾,於公元前130年逝於封國。漢武帝念其功勞,遂賜溢為"獻王",當地人則俗稱之為"獻書王"。劉德死後葬於封疆之內,其陵寢即此地的
獻王陵。
遷徙分布
宗政氏或氏典型的漢族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二十三位門閥,望出京兆、彭城郡。宗政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
百家姓前一百位。宗政即是宗正。宗正,是官名,從秦始皇開始設立,乃秦漢之時九卿之一,主管的是皇族的有關事務。漢高祖劉邦弟弟劉交被封為楚元王。楚元王的孫子劉德出任宗正,出入皇宮自由,管理的都是皇事,十分令眾人羨慕。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漢楚元王交之孫劉德為宗政”,由此可知,劉德因任宗正之官,其後世子孫“以官名為姓”,稱宗正氏,後稱宗政氏。得姓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宗政姓氏在中國姓氏中不是太多,皆因後來“宗政”氏的大部分族人,也逐漸轉變簡為“宗”姓。宗政姓望出京兆郡(今陝西省西安以東至華縣一帶)、彭城郡(今江蘇省徐州市)。
歷史名人
宗政珍孫
(生卒年待考),著名南北朝時期北魏將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
宗政辨
(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官殿中少監(從四品)。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彭城郡:彭城郡原為西漢時期的楚國所置。漢宣帝地節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國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縣(今江蘇徐州),西漢朝黃龍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復名楚國,東漢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為彭城國。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復為彭城郡。隋開皇時期(公元581~600年)廢郡,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又改為徐州,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名彭城郡。唐朝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為徐州。歷史上的彭城郡,其統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山東省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郡與沛郡在地域範圍上有部分重疊。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彭城堂:以望立堂。
安西堂:後魏宗政珍的孫子,官安西將軍、光祿大夫。後魏孝昌時為都督,討平樂汾州叛賊。
忠簡堂:宋朝時期的抗金名將宗澤,本為宗政氏家族後裔,文武全才,在抗金戰爭中屢戰皆捷。他前後向朝廷奏本要求回京收復失地,被奸臣壓抑,未達到目的,憂憤而死。謚忠簡。
宗祠通用聯
四言
召聞玉殿;
系本天潢。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宗政辨,官殿中少監。下聯典指宗政氏出自劉姓,漢楚元王劉交之孫名劉德,官至宗正。其子孫遂以官名為氏,為宗正氏,後加文改為宗政氏。
六言
唐殿司少監任;
漢廷分帝胄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宗政辨,官殿中少監。下聯典指西漢楚王劉交(劉邦的同父弟)的孫子劉德,官宗正(政),子孫便以官名為氏。“帝胄”,謂帝王的後裔。
七言
唐殿司少監之任;
漢廷分帝胄之枝。
——佚名撰宗政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八言及以上
姓啟宗正;望出彭城。召聞玉殿;系本天潢。指宗政姓源流和郡望
上聯:唐朝宗政辨,官殿中少監。 下聯:漢楚元王劉交之孫劉德,官至宗正。
其子孫遂以官名為氏,後加文為宗政氏
唐殿司少監任;漢廷分帝胄枝。唐殿司少監之任;漢廷分帝胄之枝。上聯:宗政辨。 下聯:劉德
宗正族望發達遠;政通人和興旺長。彭城椒衍,祖德瓜綿;秀毓濟陽,官居
少監。宗政姓“宗政”二字嵌字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