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28年7月26日,出生於北京西郊成府路槐樹街。三個月大時,隨父親馮友蘭遷入清華大學。幼時就讀於清華大學附屬成志國小校。1938年,隨家庭南遷到昆明,就讀西南聯合大學附屬中學。1945年,返回北京。
1946年,入讀南開大學外文系。1948年,由南開大學轉到清華大學外文系讀書;同年在《大公報》發表第一篇小說《A.K.C.》。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被分配至政務院宗教事務處工作。1954年—1957年,先後就職於全國文聯研究部和《
文藝報》報社。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短篇小說《紅豆》發表,小說運用倒敘的方式,描寫了解放前夕嚮往和追隨革命的女大學生江玫,與想逃離革命的銀行家少爺齊虹之間的戀愛悲劇,表達了一個在時代巨變面前如何選擇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題,然而,小說發表不久,“百花齊放”的風向開始變化,《紅豆》等一大批小說被打成“毒草”,受到批判,直到1979年,《紅豆》和當年受批判的一批文學作品結集出版,命名為《重放的鮮花》;11月,中篇童話《尋月記》出版,署名“馮鐘璞”。
1959年,被下放到河北農村,寫了小說《桃園女兒嫁窩谷》,以清新的筆調,寫了當時農村的生活,作品中充滿了對農村和普通農民的關愛和熱情,對生活的樂觀和憧憬。1960年,任《
世界文學》編輯部的評論組組長。
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同年發表了短篇知識分子題材小說《不沉的湖》,小說寫了一個知識青年的生活故事,通過截斷面的選取映射出時代的面貌。1963年,短篇小說《知音》發表,這部小說描繪了理想的師生關係,暗用了“高山流水”的古代傳說,把黨的工作者和知識分子的關係比作“知音”。
1978年,短篇小說《
弦上的夢》發表,小說講述了女孩兒梁退在“十年動亂”中充滿坎坷和心酸的故事。1979年,發表了中篇小說《三生石》。
1981年,被調到外國文學研究所,在英美文學研究室進行外國文學的翻譯和評論工作。1982年,加入
國際筆會,同年發表散文《紫藤蘿瀑布》,該文後收錄於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語文下冊。1985年,當選為
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86年起,被列入國際名人錄和國際作家名人錄。
1987年,長篇小說《南渡記》(即《野葫蘆引》第一卷)出版。1988年,從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退休。2001年,長篇小說《東藏記》(即《野葫蘆引》第二卷)出版,小說描寫的是明侖大學南遷昆明之後,孟樾一家和師生們艱苦的生活以及大學裡的修學之苦,對教授間亦雅亦俗的人情世態、青年人朦朧純真的思想和情感,都進行了細緻的描述,這部小說有妙趣、有真情。2005年,發表中篇小說《四季流光》;4月10日,長篇小說《東藏記》(即《野葫蘆引》第二卷)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
2009年4月,長篇小說《
西征記》(即《野葫蘆引》第三卷)出版。2017年,長篇小說《
北歸記》(即《野葫蘆引》第四卷)出版,小說再現了明侖大學師生結束八年顛沛流離,返回北平後紛繁錯綜的現實生活。2018年,歷時三十三年,四卷本近百萬字的《
野葫蘆引》圓滿收官;10月19日,《北歸記》(即《野葫蘆引》第四卷)獲得第三屆施耐庵文學獎。
個人生活
1969年9月17日,宗璞與
蔡仲德結婚,二人育有一女
馮珏。
主要作品
出版作品
作品類型 | 作品名稱 |
---|
| 《A.K.C.》(1948年) 《訴》(1952年) 《紅豆》(1957年) 《不沉的湖》《兩場“大戰"》《後門》(1962年) 《知音》(1963年) 《弦上的夢》(1978年) 《我是誰?》(1979年) 《全息照相》《 魯魯》《心祭》《米家山水》《 蝸居》(1980年) 《團聚》(1981年2月) 《熊掌》《核桃樹的悲劇》(1981年) 《青瑣窗下》《泥沼中的頭顱》(1985年) 《一牆之隔》(1992年) 《朱顏長好》《勿念我》《長相思》(1993年) 《鬍子的喜劇》《“甲魚”的正劇》(1994年) |
| 《三生石》(1979年) 《惚恍小說(四篇)》(2008年) |
| 《南渡記》(1987年) 《東藏記》(2001年) 《西征記》(2009年) 《北歸記》(2017年) |
| 《山溪—小五台林區即景》(1959年) 《針上紀事》《墨城紅月》(1962年) 《一年四季》《暮暮朝朝》《路》(1963年) 《熱土》《湖光塔影》(1979年) 《廢墟的召喚》(1980年1月) 《柳信》《螢火》《爬山》(1980年) 《澳大利亞的紅心》《不要忘記》《我的澳大利亞文學日》《綠衣人》《水仙辭》《鳴沙山記》(1981年) 《羊齒洞記》《潘彼得的啟示》(1983年) 《安波依十日》《奔落的雪原——北美觀瀑記》《沒有名字的墓碑——關於濟慈》《在黃水仙的故鄉》《寫故事人的故事——訪勃朗特姊妹的故居》《他的心在荒原——關於托馬斯·哈代》《看不見的光——彌爾頓故居及其他》(1984年) 《三峽散記》《恨書》《秋韻》《九十華誕會》《冬至》《送黎遺》《彩虹曲社》《一九八二年九月十日》(1985年) 《霞落燕園》《嶺頭山人家》(1986年) 《三訪鰲灘》《憶舊添新》(1987年) 《酒和速食麵》《我愛燕園》《辭行》《三幅畫》《小東城角的井》《燕園石尋》《好一朵木槿花》《賣書》(1988年) 《行走的人——關於<關於羅丹——日記擇抄>》《“熱海”遊記》《一九六六年夏秋之交的某一天》《風廬茶事》(1989年) 《燕園碑尋》《燕園樹尋》《燕園墓尋》《讀書斷想》《心的囑託》(1990年) 《三松堂斷憶》(1991年) 《從“粥療”說起》《燕園橋尋》《悼張躍》《星期三的晚餐》《送春》《貓冢》《三松堂歲暮二三事》(1992年) 《孟莊小記》《花朝節的紀念》《京西小巷槐樹街》《今日三松堂》《客有可人》《道具》《藥杯里的莫扎特》《風廬樂憶》(1993年) 《1993年歲末五日記》《夢回蒙自》《書當快意》《促織,促織!》《三千里地九霄雲》(1994年) 《<幽夢影>情結》《向歷史述說》《祈禱和平》(1995年) 《致丁果先生信》《久病延年》《夾竹桃知己》《比爾建亞》《下放追記》《一封舊信》《剛毅木訥近仁——記張岱年先生》《人老燕園》(1996年) 《小議十二生肖》(1997年) 《三松堂依舊》《悼念陳岱孫先生》《菸斗上小人兒的話》《痛讀<思痛錄>》(1998年) 《誰是主人翁》《在曹禺墓前》《那青草覆蓋的地方》《雕刻盲的話》《從近視眼到遠視眼》(1999年) 《蠟炬成灰淚始乾》《告別閱讀》(2000年) 《拾沙花朝小輯》《那祥雲繚繞的地方——記清華大學圖書館》《我與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新世紀感言》《遲到的話》(2003年) 《二十四番花信》(2004年) 《智慧的光輝——憶我的父親馮友蘭》(2005年) 《漫記西南聯大和馮友蘭先生》(2007年) 《採訪史湘雲》(2010年) |
| |
| 《尋月記》(1957年) 《風廬童話》(1984年) |
| 《湖底山村》(1961年) 《鹿泉》(1962年) 《花的話》《露珠兒和薔薇花》(1963年) 《吊竹蘭和蠟筆盒》(1979年) 《書魂》(1980年) 《貝葉》《凍的畫》《石鞋》(1981年) 《關於琴譜的懸賞》《紫薇童子》《 總鰭魚的故事》《郵筒里的火災》《紅菱夢跡》(1983年) 《無影松》《星之淚》(1985年) 《童話三題》(1988年) 《小沙彌淘淘》(2006年) |
|
翻譯作品
創作特點
主題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是宗璞進行文學創作的文化根基,她生長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在作品中對中國傳統道德進行了多方面的敘寫,主要從家族倫理親情、儒家的“仁愛”思想、知識分子的愛國濟世情懷和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等角度弘揚和讚美了中國的傳統道德。
宗璞的作品中總是瀰漫著濃濃的親情,那是父母對孩子的悉心撫育,也是孩子對父母的精心照顧;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扶助,也是祖孫、叔侄、舅甥之間的相互關心。宗璞在她的散文和小說中都對這種世間最偉大的情感進行了熱情的讚頌。
從宗璞的小說作品中,能看到她對家人和親情的重視。《紅豆》的一個突破之處就在於它一反之前的文學作品對家庭的批判和破壞的創作模式,反而頌揚親情的美好。“五四”以來的現實主義作家都把矛頭指向了封建倫理道德的載體——封建大家庭,在很多作品中,覺醒的年輕一代反抗舊道德的第一步往往是脫離家庭。青年人離家出走,奔向新世界,進而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一度成為一種流行的寫作範式,這種對家庭的破壞甚至延續到了建國後的“十七年”文學作品中。而在宗璞的眼中,家卻是一個溫馨的港灣,就如
冰心筆下的母愛一樣,可以給自己遮風擋雨。同時,家也是值得每個人去用心呵護的。
在“仁愛”精神的引導下,宗璞筆下的人物不斷付出愛、奉獻愛,積極構建充滿善和美的家園。《紅豆》中的肖素賣血給江枚的母親籌錢治病;《弦上的夢》中的慕容樂君收留了父母雙亡的梁遐,並耐心教她彈琴和做人的道理;《野葫蘆引》中的孟家人面對逃難的猶太人,對這些沒有國家的人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和關心;《三生石》中的護士小丁、病理科的韓大夫、菩提的病友魏大娘,在“心硬化”病和“靈魂硬化”病蔓延的時期,他們對揪斗對象梅菩提給予了溫暖和安慰。宗璞曾說:“愛自己的祖國、民族,和愛自己的家鄉、居所,愛自己的親人、鄰舍一樣,又都是十分美好和平凡的。便是到了世界大同,那時不還是有別的星球么?”這種深藏在中華民族每個人心中的、能夠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的愛,架起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引領人們跨過痛苦,踏過荊棘,走向夢想中的大同世界。
創作手法
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與現代的交融,形成了宗璞獨特的創作風格。宗璞始終秉承現實主義寫作原則,堅守傳統文化的根基,繼承中國傳統文學創作手法,並嘗試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寫作技巧,以更豐富、更具活力的方式表現作品主旨,形成了既傳統又現代、既民族又開放的獨特藝術風格。
宗璞的作品中看不到濃烈噴涌的情緒,也看不到激烈衝突的場面,她只用一種淡淡的文字來書寫。她用平和的心態觀察社會,用冷靜的語氣和筆調敘述人間的無情、世事的暴虐、死亡的殘酷,她懂得引而不發、含而不露,讓讀者自己在意旨深遠的文字中去體悟。在她在小說中,直接描寫批鬥場面的文字也不占很大分量,仿佛只是作為推動情節發展的陪襯。又如宗璞那些懷念親人的散文,她是懷著一種深深的悲傷和思念之情寫下的這些文章,記錄的卻是父母親人在生活中的點滴瑣事,對自己內心情緒的描寫也只使用最樸實最自然的語言,不加任何修飾,那一片真情全部融入了細節描寫中。
宗璞在塑造小說人物、展現人物內心的情感時也遵循了這一原則。《弦上的夢》中寫梁遐看到書而想起父親的冤死,雖然心裡痛苦萬分,卻只是衝進她的“船”里,在書櫥上留下兩個指甲印。此時的樂珺希望梁遐能夠大聲哭出來發泄自己的心情,可是作者沒有這樣安排,只將那沉重的壓在心頭的情感濃縮在兩個指甲印里;《不沉的湖》中視舞蹈為生命的蘇倩,因左腿意外受傷而不能繼續跳舞,這對於一個舞者來說是多么巨大的打擊,可她的信中並沒有絕望的哭喊,沒有對命運的激烈抗議,只能從那短短的幾句陳述中看出她的痛苦和傷心。《心祭》是新時期以來較早觸及“婚外戀”這一敏感話題的作品,程抗和黎倩兮的愛情能夠逾越道德,必然是濃烈而難忘的,但在小說中我們卻看不到強烈的感情抒發,無論是描寫黎倩兮得知程抗的死訊時的心理活動,還是描寫兩人熱戀時的種種場景,宗璞總是一種帶著淡淡的語氣。以沖淡平和的文字表現熱烈濃郁的情感,這是宗璞作品的特色。
宗璞的散文和小說中出現了大量的古詩文意象,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筆下的植物意象群:她以柳枝喻母親,在《柳信》中寫到,春天初到,柳樹早已綠意盎然,使人想到生命和希望,到了深秋時節,落葉飄飛,在一片枯黃中,柳樹依然綠著,就像母親一樣雖然平凡普通卻總能給自己帶來安慰和希望,“柳枝並不想躋身松柏等歲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儘自己的本份,儘量綠得長一些,就像一個普通正常的母親,平凡清白的人一樣”:她以松樹喻父親,宗璞與其住所處種植的三棵松樹感情很深,把它們看作是長輩和依靠,“三松和我的父親是永遠分不開的”,“我站在三松之下感到安心,大概因為同時也感到父親的思想、父親的影響和那三松的華蓋一樣,仍在蔭蔽著我”。父親如松樹,具有堅韌執著、正直剛毅、不屈從權勢、不流於媚俗的高尚品格,還具有歷盡風霜歲寒的磨礪之後形成的淡然與從容;她以水仙喻友人,水仙的執著生長正如好友陳澄萊認真的學術態度,水仙的不事雕琢正如澄萊的淳樸自然,水仙的超脫幽閒正如澄萊的淡泊平和(《水仙辭》);她以二月蘭喻老師,小小的二月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嬌艷的花朵,沒有濃郁的芳香,只是默默地呆在角落裡給世界增添點滴歡樂,老師亦如此,不張揚不虛誇,始終辛勤勞碌著,默默地傳授知識(《花的話》);她以“炸不到的臘梅林”暗指孟弗之等知識分子面對戰爭表現出的不屈不折的傲骨和不離不棄的堅定信念(《南渡記》)等等。
另外,宗璞的小說中還出現了其他意象,都帶有一定的古典韻味,如“紅豆”意象喻指愛情和相思之情,源於王維的著名詩篇《紅豆》,宗璞也將自己的小說以此命名,表明江枚對初戀情人的懷念和留戀;《野葫蘆引》中以冰雪來暗指的凌雪妍的溫柔脆弱和冰清玉潔,還有文中多次出現的“螢火蟲”意象,在黑夜裡發光的螢火蟲能讓人想到在戰爭的黑暗和恐怖中依然存在著光明和希望。
宗璞寫人多用白描,她總是儘量避免加入過多的主觀評判和渲染鋪墊,而是以自己敏銳的觀察力和超強的耐心,抓住人物性格的最突出特徵,用凝練儉省的語句來呈現。比如她筆下多次出現這類語句:“碧初微笑”“菩提微笑”“蓮予對他一笑”等,這裡簡化了人物表情描寫,沒有任何的形容詞,只是一個白描式的“微笑”就能表現出人物寬容溫和的性格和淡泊從容的心態。宗璞對白描手法的純熟運用,不僅為小說帶來一種簡約樸素之美,而且賦予其魅力豐富的情感旨趣。
其一,宗璞繼承了《
紅樓夢》通過大家族的變遷來展現社會歷史風雲變幻的寫法。宗璞的《野葫蘆引》是力圖對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高等知識分子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進行一個總括式的描繪,這個群體是龐大而複雜的,宗璞將目光集中在孟家、凌家、嚴家、澹臺家等幾個有較強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家庭,圍繞著這些家庭刻畫了諸多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幾乎囊括當時知識分子群體中的各色人等,並主要通過孟樾一家人的生活經歷來完成敘述,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是在家庭日常生活的細微處逐漸展開和變化的。雖說曹雪芹於宗璞所處的時代環境有很大差異,作品所要反映的思想主旨和表現的人物性格也都相去甚遠,但是人們依然能從人物設定和家族模式等方面找到一定的對應關係:方壺好似榮府,呂老太爺在孟家的尊貴地位好似賈母,而峨、嵋、小娃等人就好像賈府中的寶玉、黛玉等年輕一代。宗璞承襲曹雪芹的家族小說寫法,“納須彌於芥子”,為中國知識分子譜寫了一曲讚歌。
其二,宗璞繼承了《紅樓夢》的詩賦傳統。宗璞在《南渡記》開篇寫下了六首曲詞,其中首尾兩首可以看做是現代小說的“序”和“跋”,將故事背景、寫作宗旨等極為簡潔地壓縮在短短几行詞句中,而中間四首分別對應《南渡記》《東藏記》《西征記》《北歸記》這四部作品,概述了每部的主要內容,從這幾首曲詞中,人們能看到整個故事的發展脈絡。《紅樓夢》中的判詞是對十二個主要女子的命運揭示,《野葫蘆引》的曲詞是對故事情節的暗示,對此,宗璞還有一段夫子自道式的表述:“我很喜歡元曲,我想每一本書前面好像應該有提要……先來把內容大致勾勒一下,這樣可能看的人會覺得有趣味。潛意識裡不知道是不是受《紅樓夢》里給每個人一段判詞的影響?不過我倒不是對每個人的判詞,而是對每一卷書的判詞”。
獲獎記錄
獲獎作品:《三生石》
獲獎作品:《東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