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以
記k個頂點k條弧的有向圈,稱(n,k,λ)
設計為門德爾森設計,簡記為(n,k,λ)-MD。若對每一個r(1≤r≤k-1)以及對任意兩個相異頂點x和y,某個(n,k,λ)-MD中恰有λ個G區組含x及y,使每一個這樣的有向圈中從x到y的有向距離為r,則稱該MD為完全門德爾森設計,記為(n,k,λ)-PMD。
相關說明
若忽略掉G區組中頂點之間的鄰接關係而將G區組看做頂點集的一個子集,則從一個(n,k,λ)-PMD可以得到一個(n,k,λ(k-1))-BIBD。另一方面,從每一點開始按G區組的有向圈方向寫下所有k個頂點作為
正交表的一行,這樣可得λn(n-1)個行,再添上λ個形如xx…x行,這裡x取遍n個頂點,於是,可得一個正交表OA(λn,k,n,2),特別地,當(n,k,1)-PMD存在時,也存在OA(n,k),這等價於k-2個n階相互
正交拉丁方的存在性,因此,(6,5,1)-PMD與(6,6,1)-PMD都不存在。門德爾森(N.S.Mendelsohn)證明:(n,3,λ)-PMD 存在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λn(n-1)≡0(mod 3)且(n,λ)≠(6,1).
他還首先研究了(n,4,1)-PMD,指出這樣的設計等價於滿足擬群恆等式yx·xy=x的一個n階冪等擬群。目前,當k=4,5時,(n,k,λ)-PMD的存在性已基本解決。
相關概念
G設計是
平衡不完全區組設計的一種推廣,設G是有k個頂點且無孤立點的簡單無向圖,λK
n是n個頂點的λ重完全無向圖,重邊看做不同的邊,若該完全圖能分解成若干個無公共邊的子圖,每一個都與G同構,則稱這樣的分解為一個圖設計,記為(n,k,λ)G設計。當G=K
k時,一個(n,k,λ)G設計就是一個(n,k,λ)-BIBD。圖設計可以看成BIBD設計的區組中引入點之間的某種鄰接關係後的推廣,這些同構子圖稱為G區組。當G為
有向圖時,將λK
n改為λ重完全有向圖λK
n,可類似定義(n,k,λ)G設計。當G為無向圖且(n,k,λ)G設計存在時,λn(n-1)≡0(mod 2e)且λ(n-1)≡0(mod d),式中e是圖G的邊數而d是G的所有頂點度數的
最大公因數。當G為有向圖且(n,k,λ)G設計存在時,λn(n-1)≡0(mod e),λ(n-1)≡0(mod d)且
λ(n-1)≡0(mod d),
式中的e是圖G中弧的條數,而d與d分別是所有頂點的出度數的最大公因數及入度數的最大公因數。
黑爾(P.Hell)和羅薩(A.Rosa)於1972年首先引入了圖設計這一概念,並研究了(n,k,λ)P
k設計的存在性,這裡P
k表示k個頂點k-1條邊的路,由於圖G的變化千姿百態,G設計的存在性研究面廣量大,已有結果大多是關於路和圈這些簡單而規則的圖G的,只有當k較小時才考察所有可能的圖G,而完整的結果僅限於k=3,4的情形,圖設計的直接構造方法是
玻色(R.C.Bose)的對稱重差法的變形,而遞推構造方法則主要利用多部完全圖的分解,與BIBD設計的情形類似,也有可分解性問題以及平衡圖設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