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王臺公園(宋王臺遺址公園)
- 外文名稱:SUNG WONG TOI PARK
- 地理位置:香港九龍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開放時間:全日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宋王臺大石
- 坐標:22.3250°N 114.1894°E
簡介,歷史,宋皇台道,
簡介
宋王臺,亦稱“宋皇台”,位於九龍原啟德機場的西角外宋皇台道西頭與馬頭涌道交匯處的宋皇台公園內。相傳宋幼帝趙咼在景炎二年至三年間(1277~1278年)曾遷徙駐蹕於此,後人築台以留紀念。原台高43米餘,周長約90米。英國取得九龍以後尚存,1 941年被日本軍隊摧毀,現僅餘一塊大石,上立一塊石碑,鐫“宋王臺”三字。大石下面有洞穴,傳為當年行宮石殿遺址。
歷史
南宋末年,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占了建康和臨安。宋度宗之長子恭帝顯被俘,而度宗另一兒子益王昰則被朝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擁立為帝,是為端宗,其弟昺被封為衛王。兇悍的蒙古大軍依舊窮追不捨,結果兩小末代皇兄弟被逼流亡。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等人護送下,他們經過海路先後途經泉州、潮州、惠州、廣州等地,最終逃至九龍官富場(即今九龍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宮。蒙古大軍仍死纏不放,繼續追逐到底。故他倆與隨行官員經淺灣(即荃灣)、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們遇上颶風,端宗沉溺得病,最終在碙州駕崩。衛王隨即繼位,是為帝昺,隨後轉至新會崖山。元兵追至,宋軍大敗,陸秀夫背負帝昺投海殉國,南宋一朝亦告終結。後來附近的民眾在那塊可以容納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臺”三個漢字。這座高35米、方圓約606米的巨岩被稱為“聖山”(Sacred Hill),三面環陸地,東臨九龍灣。
19世紀末期,有人在宋王臺聖山採石作建築材料,對古蹟造成威脅。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支持九龍城居民發起的保存宋王臺運動,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動議,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臺古蹟。1899年,立法局通過《保存宋王臺條例》,禁止在宋王臺聖山採石。在20世紀初期,政府接受中國籍商人的捐款,環山築成石基,建成一個花園。這塊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頂生成的大石上;其餘一半空虛,祇由一顆小石卵支撐。
20世紀初期,聖山一帶的景象,其中山上的那塊巨石就是宋王臺。
在香港日治時期,啟德機場需要被擴建成兩條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師領導祭祀,然後經多次爆破,炸毀了整塊巨岩,連帶在宋王臺後方的名勝珓杯石亦一併炸毀。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戰後工人由余下的殘石中,切割出現今的宋王臺石碑。
然而,當時的香港政府沒有終止擴建啟德機場的計畫,最終把聖山夷平,並在原址建造了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後來在九龍街坊福利會的請求,由香港政府把巨岩殘骸整修並移到新建的宋王臺花園展覽,在1960年開放。如今所見到的尺寸是原來的1/3。
戰後初期,在香港居住的宋室後人會在宋王臺附近的酒樓舉行祭祀,並在會場擺放宋恭帝及宋帝昺的畫像。
20世紀前,除宋王臺外,該地還有一座晉國公主墓冢,以紀念帝昺的妹妹。墓冢原設於宋王臺西北不遠的小丘上,並建有一座大碑,後因興建聖三一堂而給湮沒。陳伯陶在1917年刊行的《宋台秋唱》提及此墓冢“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師築教堂於上,遺蹟湮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