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伐鄭,春秋時期宋攻鄭國之戰。
基本介紹
- 名稱:宋伐鄭
- 發生時間:公元前 698年
宋伐鄭,春秋時期宋攻鄭國之戰。
宋伐鄭,春秋時期宋攻鄭國之戰。魯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8年)冬,宋國為報兩年前鄭伐宋之仇,率諸侯攻鄭國。取鄭東郊之牛首(今河南通許稍北)並焚燒鄭國都城的渠門,毀壞鄭國太廟。...
鄭宋大棘之戰,周匡王六年(前607),鄭受命於楚而興兵伐宋的戰爭。鄭宋大棘之戰,周匡王六年(前607),鄭公子歸生受命於楚而興兵伐宋,宋將華元、樂呂率軍禦敵。兩軍戰於大棘(今河南柘城西北)。激戰時,華元之御士羊斟為泄私憤而蓄意驅車入鄭軍,陷主帥華元於重圍之中。宋軍因此慘敗,華元被俘,樂呂...
二年春,鄭公子歸生命於楚,伐宋。宋華元、樂呂御之。二月壬子,戰於大棘。宋師敗績。囚華元,獲樂呂,及甲車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①。狂狡輅鄭人②,鄭人入於井,倒戟而出之,獲狂狡。君子曰:“失禮違命,宜其為禽也。戎,昭果毅以聽之之謂禮。殺敵為果,致果為毅。易之,戮也。”將...
鄭東門之役,春秋時期諸侯各國伐鄭之戰。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四月,諸侯各國伐鄭國。十九日,齊太子光、宋太臣向戌率先到達鄭國,攻鄭都東門。晉國荀罃到達鄭國西郊,東侵舊許(今河南許昌東36里)。衛國孫林父率軍侵鄭北鄙。六月,諸侯各國會師北林(鄭地,今河南新鄭北約40里),包圍鄭國都。鄭人懼,求和...
鄭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衛州吁弒其君桓公自立,與宋伐鄭,以馮故也。二十七年,始朝周桓王。桓王怒其取禾,弗禮也。二十九年,莊公怒周弗禮,與魯易祊(bēng)、許田。三十三年,宋殺孔父。三十七年,莊公不朝周,周桓王率陳、蔡、虢、衛伐鄭。莊公與祭仲、高渠彌發兵自救,王師大敗。祝聸射中王...
晉齊等國伐鄭 晉齊等國伐鄭,春秋時期的一次戰事。魯襄公九年(公元前564年)十月,晉、齊、魯、宋、衛、曹、莒、邾、騰、薛、杞等國諸侯,因鄭依附於楚而伐之。鄭人恐懼而求和。晉卿中行獻子欲待楚援而疲才和,而諸侯各國不想與楚戰,獻子方與鄭和,並結盟於戲(今河南嵩山北)。
鄭莊公伐宋 鄭莊公伐宋,春秋時期鄭莊公伐宋之戰。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十月,鄭莊公帶領軍隊攻打宋國,大敗宋軍。
”於是楚執宋襄公以伐宋。冬,會於亳,以釋宋公。子魚曰:“禍猶未也。”十三年夏,宋伐鄭。子魚曰:“禍在此矣。”秋,楚伐宋以救鄭。襄公將戰,子魚諫曰:“天之棄商久矣,不可。”冬,十一月,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
宋莊公在位時期,任用華督為國相;干預鄭國國政,迫使鄭昭公逃亡衛國,擁立鄭厲公為君。此後數年,宋國與鄭國之間多次發生戰爭。公元前691年,宋莊公去世,其子宋後湣公繼位。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宋莊公,子姓,宋氏,名馮,是宋穆公之子,繼位前稱公子馮。宋武公十八年(魯惠公二十一年,公元前748年),公子馮...
春秋經中所記載的成就小霸的事情不多也不詳細,如有隱公元年的鄭伯克段於鄢,三年的天王崩,四年的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五年的邾人、五鄭人伐宋和宋人伐鄭,桓公五年的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另外還有一些鄭莊公結盟等的事件。公羊傳和穀梁傳則對上述錄入春秋的事件分別從文字和禮教的方面進...
景侯虔元年,伐鄭,取雍丘。二年,鄭敗我負黍。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九年,鄭圍我陽翟。景侯卒,子列侯取立。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是歲魏文侯卒。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伐宋,到彭城,執宋君。七年,伐齊,至桑丘。鄭反晉。
前604年:【鄭】楚以鄭私放華元為由發兵問罪,襄公遂絕楚親晉。前600年:【鄭】楚救陳而伐鄭,晉救鄭敗楚。前599年:【鄭】晉、楚、宋伐鄭。同年,子家卒,逐其族。前598年:【鄭】與晉盟於鄢陵。前597年:【鄭】楚興兵問背楚之罪,圍城三月,晉援遲至,襄公無奈肉袒請和。晉援後至,助楚敗晉。
鄭莊公-四方是維 鄭莊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姬姓,名寤生,鄭武公之子,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鄭國第三任國君,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前743年鄭莊公即位,掃除了共叔段之亂以鞏固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
楚莊王十年(前604年),楚莊王剛平亂後,即興兵伐鄭,陳懼,轉而附楚。晉毫不示弱,亦立即出兵救鄭,伐陳。次年,晉為討伐陳國親楚,又繼續攻打陳國。楚則攻打鄭國,鄭被迫與楚和。楚莊王十二年(前602年),鄭又轉而與晉和,晉成公於是會宋、魯、衛、鄭、曹等國國君於黑壤。在此形勢下,次年,陳...
宋襄公泓水之戰 自命仁義之師,不肯乘人之危的“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興兵伐鄭,鄭告急於楚,楚成王派成得臣率兵伐宋救鄭,宋襄公急忙從鄭撤兵,回師迎擊楚軍。當年10月,宋軍在泓水(在河南柘城縣與商丘縣之間)北岸拉開陣勢等待楚軍到來。11月1日,楚軍進到泓水南岸,並渡河發動攻擊,此時...
前748年:【宋】武公卒,子宣公力繼位。前729年:【宋】宣公卒,遺命舍太子與夷而傳位於弟和,是為穆公。前720年:【宋】穆公病,使子馮居鄭,欲還位於故太子與夷,大司馬孔父諫不聽。八月,穆公卒,與夷繼位,是為殤公。前719年:【宋】衛君州吁約宋伐鄭,因其納公子馮之故。前718年:【宋】鄭...
而宋襄公未能吸取教訓。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宋國又以衛、許、滕諸國之兵討伐鄭國,鄭國一直臣服於楚國,因此宋國實際上仍然是與楚爭霸。實力強大的楚國,此時也正在極力謀求霸主地位。楚人既不會坐視宋人討伐自己的盟國,更不能容忍宋人號令諸侯。於是,宋人伐鄭便成了宋楚之間進行一場決戰的導火線。目夷勸...
宋文公四年(前607年),鄭奉楚命伐宋,他與樂呂抵禦失敗,被俘。宋以兵車百乘、文馬百駟贖他,贖物才送一半,他即逃歸。十六年,殺未假道而經宋境的楚國使者,於是楚圍宋都。次年,夜入楚師,與楚講和。宋共公十年(前579)因與楚令尹子重、晉欒武子友善,使晉楚在宋西門之外結第一次“弭兵”之約...
宋襄之仁(仁:仁慈)原指宋襄公在對楚戰爭中,對敵人仁慈,最後自己被打敗。現代漢語中用來諷刺對敵人仁義,結果使自己吃虧的教條主義者。主謂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主語、定語。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天之棄商久矣,君將興之,弗可赦...
這樣,晉國一定憤怒,並且發兵伐鄭。如果晉國能夠如此急躁,那我們鄭國就可以順勢對楚國說人家晉國朝發夕至,我鄭國弱小不敢敵對,只好屈服。而楚國因為晉國的緣故,必定不會再犯鄭。經過 晉國伐鄭 事情似乎本不該與秦國發生關係。前562年,鄭國邊疆官吏奉命犯宋,宋國發兵伐鄭,大獲全勝而返。鄭國子展發兵抗擊,...
今伐其師,楚必救之,戰而不克,為諸侯笑。克不可命,不如還也!”丁未,諸侯之師還,侵鄭北鄙而歸。楚人亦還。《春秋左氏傳.襄公十一年》楚子囊乞旅於秦,秦右大夫詹帥師從楚子,將以伐鄭。鄭伯逆之。丙子,伐宋。 《春秋左氏傳.襄公十二年》冬,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揚梁,以報晉之取...
此說也不無根據,蓋此戰結束以後,晉文公、齊孝公、宋成公、蔡莊公等盟踐,以尊周室。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按晉城濮之戰大敗楚師,似與百里奚相秦並無多大關係,此戰主要是晉和晉名將先軫在起作用。又,由初置晉國之君的秦穆公九年中經“一救荊國之禍”的秦穆公二十八年,到“東伐鄭”的秦穆...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回:“陳侯曰:‘鄭伯狡詐不測,豈可輕信?不然,宋、衛皆大國,不聞講和,何乃先及我國?此乃離間之計也。況我曾從宋伐鄭,今與鄭成,宋國必怒。得鄭失宋,有何利焉?’遂卻鄭使不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長亭》:“道士謂其狡詐,不肯輕釋。”巴金《秋》四七:“...
前390年,秦、晉戰於武城;齊伐魏,取襄陵;魯敗齊師於平陸。前389年,秦侵魏之陰晉,吳起大敗之。前388年,墨翟著《墨經》。前387年,蜀取秦南征,秦伐蜀,復取南鄭;魏伐秦,敗於武下。前386年,趙公子朝作亂,出奔魏,與魏襲邯鄲,不克。前385年,齊伐魯,破之;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