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瓷(宋代耀州窯瓷器)

耀州瓷

宋代耀州窯瓷器一般指本詞條

耀州瓷,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南有龍泉瓷、北有耀州瓷”由來已久。耀州瓷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因產地在宋代轄於耀州,故名耀州瓷,或名耀瓷,屬六大窯系。青瓷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

耀州瓷出產於西安以北一百多千米的銅川。窯址以黃堡為中心,其範圍包括上店、立地坡、玉華、陳爐及耀縣塔坡一帶。耀州瓷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元、明、清延續,有1300多年的燒造史。據古書記載,在它最輝煌的時候,漆河兩岸陶坊密集,史稱“十里陶坊”,每當夜幕降臨,爐火星星點點,徹夜不滅,成為一道壯麗的景觀,“漆河不夜”也被譽為耀州七景之一。

耀州窯的盛名在宋代時達到頂峰,曾被列為貢品,止於十五世紀末的明代中期,有八百多年的連續燒造史。耀州窯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集遺址遺蹟展示、文物標本陳列、模擬古代制瓷工藝演示三位一體的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

2010年09月03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耀州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耀州瓷
  • 產地名稱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
  • 品質特點:胎薄質堅,釉面光潔,色澤青幽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0年第95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9月03日    
產品特點,綜述,品質特性,工藝裝飾,產品分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綜述

耀州,設立於五代後唐時期。北宋稱耀州為華原郡,金元時稱為耀州,因此考古工作者稱黃堡鎮唐代遺址為“黃堡窯”,而宋、金、元時的黃堡窯才依照習慣稱為“耀州窯”。
耀州窯為北方青瓷的主要產地,宋朝時被列為貢品,並遠銷世界各地,在陶瓷發展史上影響深遠。雖然被稱為“十里窯場”的黃堡窯在元代已衰落,但遺址內涵豐富,保存完整,文化層疊關係清晰,是中國古陶瓷藝術的一筆珍貴遺產。而只有陳爐鎮繼黃堡窯之後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
陳爐鎮11個村莊幾乎家家燒瓷,被譽為"陳爐不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鎮作坊並為國營陶瓷廠。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專家的幫助下,恢復了耀州窯的傳統技藝,生產出耀州青瓷黑釉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鏽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為銅川市的支柱產業。但近20年來,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衝擊下,陳爐鎮的陶瓷業一度蕭條,加之年輕人紛紛出外打工,年紀大的"匠人"相繼去世,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陶瓷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急需搶救。
五代耀州窯外刻蓮宮式碗五代耀州窯外刻蓮宮式碗

品質特性

陝西陶瓷以耀州瓷為佳,耀州瓷創燒於唐代,北宋時與定、汝、宮、哥、鈞五大名窯齊名並著。以瓷質細膩,色澤青翠晶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著稱於世。
唐和五代時,耀州瓷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
宋代時,耀州瓷窯具有相當規模,號稱“十里窯場”,所產青瓷式樣雅致樸素,質地堅實耐用,釉色青潤宜人,冰裂紋樣美觀,尤其刻花產品流暢奔放,有“巧如範金、精比琢玉”之感,享譽全國。現耀州窯生產的餐具、茶具、酒具和點綴裝飾品等各種工藝品,其裝飾保持了宋代耀州青瓷富於變化的特點,圖案以動植物為主,繪畫豐富多彩,新穎雅致。

工藝裝飾

耀州青瓷燒制工藝十分講究,須經原料加工、成型、刻花、素燒、施釉等工序燒成。其成品刻花裝飾獨特,是耀州青瓷最大的特點。
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
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
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宋代耀州窯刻、印花裝飾對同時期其他窯業影響極廣,考古資料表明,宋時河南臨汝、宜陽、寶豐、新安、禹縣、內鄉窯,廣州西村窯與廣西永福窯,都燒制與耀州青釉刻、印花裝飾風格相類的產品,形成了耀州窯系。

產品分類

耀州窯產品以生活日用品為大宗, 飲食具、寢具、照明用具、妝具、供器等無所不備。品種以青瓷為主,兼有醬釉、黑釉、窯變黑釉及白瓷。青瓷胎質細,色灰白,釉色以艾青為上,青中閃黃者居多;彩釉瓷胎色灰白,釉質光亮度強;黑釉瓷胎色灰,釉色漆黑光亮;窯變黑釉的胎色土白,黑釉上有油滴狀與兔毫狀結晶斑紋。器類有碗、盤、帶、盞、盞托、瓶、罐、壺、盒、爐、香薰、缽、洗、盆、燈、注、注碗、枕等。器形豐富,有荷葉式、花瓣式、瓜棱式、六方式等,在宋代同期瓷窯中品類之多居上。如瓶,就有10多種樣式,瓶體或碩長秀麗,或豐滿端莊,皆具優雅之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耀州窯青釉刻花長瓶,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耀州窯青釉刻花盤口瓶最為典型。另有一種卷口、短頸、折肩,瓶身垂直細長,形似萊菔,俗稱“蘿蔔瓶”,為耀州窯特有瓶式。此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花獸足瓶、青釉荷葉式盤,陝西省博物館收藏的青釉刻花倒流壺,1972年河北灤縣出土的青釉刻花葫蘆式執壺,1973年陝西渭南出土的青釉刻花瓶等都是新穎精工之作。

產地環境

耀州窯場廣泛分布於今陝西省銅川市漆水河畔的黃堡鎮、陳爐鎮、立地坡、上店、玉華宮等地,位於隴西省關中平原與陝北高原的交界之地,這裡煤炭、坩土的儲量相當豐富,漆水河流域雨量充沛,氣候溫潤,有著發展陶瓷業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相自然資源”。

歷史淵源

耀州窯為中國宋代北方重要產瓷區,以陝西省銅川黃堡鎮窯為中心。因銅川舊稱銅官,宋時屬耀州,故名。它的燒瓷時間始於唐,下迄明代。宋《清異錄》、《老學庵筆記》、《清波雜誌》、《元豐九域志》,元《輟耕錄》,明《耀州志》,清《耀州續志》、《大清一統志》與《乾隆府廳州縣圖志》都對耀州窯有所記載。
耀州窯曾於北宋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 (1102—1106) 約 30 年間燒制宮廷貢瓷。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三記“耀州華原郡上貢瓷器五十事”,《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也有耀州貢瓷的記載。在發掘耀州窯址獲得的大量瓷器標本中,有刻龍紋、刻“龍”字的“貢瓷”殘件。1953年北京廣安門基建工地也出土很多耀州窯青釉刻龍鳳紋盤、碗的“貢瓷”碎片。這類“貢瓷”的完整器物,所知有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青釉貼蟠龍紋刻花瓶,在瓶的頸肩處塑貼有兩條矯健的蟠龍。還有青釉刻花鳳紋枕、青釉龍柄壺、青釉鳳頭壺,都早已流失國外。耀州窯址發掘資料表明,宋代是耀州青瓷的大發展時期,中期以後達到鼎盛,早、中、晚期不同階段的青瓷製品風格不一。
耀州瓷創燒於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續,止於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紀末,有八百多年的連續燒造史。宋代青瓷得到較大發展,北宋末為鼎盛期。
耀州窯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里陶坊"。同時還有立地、上店村、陳爐鎮、玉華村等窯場,依次排列,綿延百里。
五代該窯以燒青瓷為主,青瓷燒制工藝已經成熟,青釉有灰綠、青綠、天青、淡天青等色調。還兼燒少量黑、醬釉瓷。造型秀麗華美,多仿金銀器。往往採用剔花或劃花手法,製作出各種生動流暢的紋樣。在瓷器紋樣中發現有專為皇室用瓷設計的龍、鳳圖案。還發現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這些優美瓷器的發現,是中國北方地區五代時期僅見的重要青瓷窯場的系統陶瓷考古資料。
唐代燒制了黑、白、青、褐、黃、茶葉沫、花釉瓷,及白釉綠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繪白彩等彩繪瓷。器物造型豐滿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國的興盛。此外,還燒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當時中國燒制陶瓷品種最為豐富的一個窯場。
宋代是該窯燒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後,窯場為了保持和發展它在晚唐五代時期北方青瓷的領先地位,保持原有銷售市場和爭奪占領新市場,在制瓷工藝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創造。耀州瓷在宋代形成了完整的生產工藝,宋代刻立的“德應侯”碑上對這一生產工藝這樣描述:“始合土為坯,轉輪就制,方圓大小,皆中規矩。然後納諸窯,灼以火,烈焰中發,青煙外飛,煅煉累日,赫然乃成。”
金代前期該窯延續了宋代青瓷的燒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創新。其後期,薑黃釉青瓷的燒造重點面向中下層民眾,燒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數量的無釉圈疊燒工藝,裝飾紋樣也趨於簡練。
元明兩代該窯發展趨於衰落,一方面繼續燒造薑黃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漸加強了黑、白、醬、茶葉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燒造。在多品種色釉瓷的燒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時期該窯的代表作品。至此,該窯青瓷的燒制已明顯衰落。不久,窯場亦終燒,從此以後就在其原有的歷史舞台上消失了。經過金元兵災及各朝代的動盪變遷,各陶場均已停燒,惟有陳爐鎮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
2007年,銅川市制定了《銅川市陶瓷產業發展規劃》,耀州瓷產業被列入銅川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2008年,銅川市出台《關於進一步發展陶瓷產業的決定》。此外,印台區制定了《陶瓷工業園區規劃》,提出旅遊興區戰略,實施一鎮、兩帶、三線工程,全力打造耀州瓷品牌。
耀州瓷耀州瓷

生產情況

對古代耀瓷的仿製始於20世紀30年代。民國版的《同官縣誌》載:“民國二十四年,中委張繼、省主席邵力子褐黃帝陵過同,察閱故瓷,惜共久廢,檄縣實驗恢復,付資本六千元,聘工仿製,頗有成效。旋因抗戰軍興,資款不繼,遂罷。”同官即今陝西省銅川市,民國時這裡的仿製品有極少量存世,釉色不溫潤,刻花工藝亦差。
新中國成立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三年困難時期進行了試驗.產品存世很少,且帶有實驗品的原始性.
1973年,為配合銅川市燈飽廠基建,耀州窯遺址被再次發掘,銅川藉此進行宋代耀州青瓷的復仿製工作。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仿宋青瓷在陳爐陶瓷廠初步取得成功,仿品造型豐富,但在釉色滋潤度和胎泥方面都與真品有所差異。產品在底足上很少刻意仿古,注漿產品也較多見。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粗州窯黃堡窯址大規模考古發掘,煙州窯的複製品銷增大。
至20世紀90年代以後,銅川陳爐等地大量民營瓷坊投入燒造,採用手工拉坯成型,自行調配釉料,產品亦多樣,仿宋代青瓷最多,亦有黑釉、普釉、黑釉告斑、月白釉茶葉末釉白釉黑彩等品種。製作時往往與真品標本進行對比,高仿精品多注意底足處理,有意模仿出當時的手工製作痕跡。在河南等地也有仿造招州窯或臨汝窯的青瓷產品,但在造型把握、配釉和刻印花製作工藝上不及銅川的仿製水平。
耀州瓷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耀州窯陳護燒瓷技藝成為北方三種燒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銅川當地也加強了振興當地陶瓷行業的舉措。陳爐、黃堡約30家民營瓷坊生產活躍,很多復仿製帶有研究性,產品也日趨多樣。
2008年,銅川市耀州瓷生產企業有30多家,品種上千個,年產量200多萬件,年產值6000多萬元。
2010年,銅川市30多家耀州瓷生產企業的年產瓷量為1500多萬件,產品出口海外達20萬件。

產品榮譽

2006年5月20日,耀州窯陶瓷製作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陝西省銅川市孟樹鋒為耀州窯陶瓷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7年10月20日至23日,第18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博覽會在杭州舉行,銅川市參展的耀州瓷作品獲得“5金4銀5銅11個優秀”的好成績。
耀州瓷耀州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耀州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陝西省銅川市印台區陳爐鎮,王益區黃堡鎮,耀州區董家河鎮、坡頭鎮、寺溝鎮,銅川新區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料
1. 坯料:保護範圍內瓷土資源配製,用量80%以上,選用原料執行國家標準的規定,特殊藝術瓷品種不做特別要求。
2.釉料:保護範圍內原生態黃土,Fe2O3含量要求在3.5%至4.6%之間,K2O、Na2O、CaO、MgO總含量18.5%以上,經水簸後使用。
(二)加工技術
1. 工藝流程:原料加工→成型→素燒→裝飾→燒成。
2. 原料加工:
(1)坯泥:球磨或耙泥法,細度要求過180目篩。
(2)釉料:球磨法,細度要求過250目篩。
3. 成型:
(1)手拉坯成型:手工揉泥,泥料含水量要求20%至25%之間。
(2)注漿成型手工裝飾:泥漿含水量控制在30%左右,比重(密度)為1.4至1.5。
4. 素燒:強氧化焰焙燒,溫度850℃至900℃。
5. 裝飾:採用刻、劃、剔、印、鏤等。
6. 燒成:燒成溫度1290℃至1310℃。
(三)質量特色
1. 感官特色:采天之青,釉呈橄欖,青中泛綠,綠中閃黃,通體刻花,線條流暢,圖案清晰。
2. 理化指標:
(1)物理指標:
氣孔率(%)
吸水率(%)
坯體緻密度(克/立方米)
光澤度
硬度
燒成溫度(℃)
0.5—2.0
0.2—0.5
2.0—2.5
>90
6—7
1290—1310
(2)化學指標(%):
名稱
SiO2
Al2O3
Fe2O3
CaO
MgO
K2O
Na2O
瓷胎
55—60
25—35
0.5—1.5
0—0.5
0.5—2.8
0.5—1.5
0.5—2.8
瓷釉
65—70
11—15
0.8—2.5
3.5—8.2
0.8—2.0
0.5—1.5
0.6—2.1
3.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耀州瓷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陝西省銅川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陝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耀州瓷的法定檢測機構由陝西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黃堡出土的古代瓷器,經常可以看到冰裂紋,它們縱橫不一,非常細密,將瓷器裝扮得更加美麗可愛。這種工藝是怎樣發明的呢?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很古很古的時候,黃堡有兩個瓷匠,一個姓黃,一個姓蒲。黃瓷匠的手藝十分高明,他塑制的瓷坯,不管是瓶、盆、碗、罐,造型都特別優美。他在瓷坯上刻出的花紋,無論花、蟲、鳥、魚,都格外生動逼真。瓷坯燒為成品後,件件都青光閃閃,渾樸晶瑩,極惹人愛。因此他的瓷器挑到市場上後,不用吆喝,很快就會被顧客搶購一空。蒲瓷匠又懶又笨,他燒出的瓷器又粗陋又笨重。就是喊破嗓子,也沒有多少人來買。
蒲瓷匠的心眼狹窄,他特別嫉妒黃瓷匠。妒火在他心中越燒越旺,燒得他心肝發焦,燒得他兩眼發紅……
一天黃瓷匠燒窯時因故離開了一會,蒲瓷匠乘機躥到河邊,挑來兩大桶水,來到黃瓷匠的窯頂,“嘩啦——嘩啦——”地灌了下去、窯內隨即發出“噝——噝——”的響聲,冒出一大片白氣。蒲瓷匠以為瓷器都成了碎片片,便挑著水桶洋洋得意地離去了。
數天后,黃瓷匠打開窯門,取出瓷器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每一件瓷器的表面,都裂出了許許多多的小縫縫——顯然是被涼水激出來的。黃瓷匠看到整整一窯全部毀了,難受得差點哭出來。
黃瓷匠把這些瓷器裝在兩隻筐里,挑出門,準備倒在垃圾堆里。到了垃圾堆前,他又猶豫起來:因為不賣出幾件瓷器,父母親、妻子、兒女連同自己,就得餓肚子,可是他又擔心將這些爛貨挑到市場上後,會遭到顧客的恥笑。他想了又想,最後決定去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多少賣幾個錢。
他到市場後,顧客們立刻圍了上來。顧客們一面欣賞瓷器一面七嘴八舌地議論:
“這些瓷器真漂亮,咦——上面還有許多小縫縫。”
“有了這些小縫縫,瓷器更加漂亮了。這是你新創作的一種花紋吧?”
“它會不會漏水?”
“只要不漏水,我出兩倍的價錢買。”
有人拿起一個瓷碗,灌滿水,咦!一滴不漏。
顧客們紛紛高價搶購。這些瓷器很快賣完了。有些沒有買到的還向黃瓷匠訂購了有縫縫的瓷器,黃瓷匠喜出望外,他回去以後,又經過多次試驗,終於總結出了製造有縫瓷器的一整套辦法。後來,人們認為,“有縫瓷器”這個名稱容易使人發生誤會,以為是爛瓷器,就把瓷器上的那種小縫改稱“冰裂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