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

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窯址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稱耀州窯,它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

耀州窯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唐代開始燒制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時期,據記載且為朝廷燒造“貢瓷”。金代延續北宋時期繼續發展,元代開始轉型,走向末落,經明代、清代,終於民國。

梅瓶是傳統名瓷造型之一,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
  • 年代:北宋
  • 造型: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
  • 館藏地點:山東布衣莊氏
耀州窯的發展,耀州窯的特徵,耀州窯的形制類型,藏品介紹,

耀州窯的發展

耀州窯始於唐代北宋末最為鼎盛期,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終於民國
其窯址位於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舊稱同官,宋代時屬耀州,故名“耀州窯”,包括陳爐鎮、立地鎮、上店鎮及玉華宮等窯在內。是宋代北方民間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
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面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十分淡雅。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形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注子溫碗、缽等。[1]
耀州窯在宋時北方的青瓷窯場中最負盛名,堪稱翹楚。於神宗元豐(1078-1085)至徽宗崇寧(1102-1106)的三十來年間,曾為朝廷燒制貢瓷。其不凡的制瓷技巧和灑脫活潑的風格對當時各地窯場產生了很大影響,得到廣泛推廣,由此形成了一個自北而南的範圍廣闊的耀州窯系。耀州窯系以黃堡鎮為中心,襄括了河南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廣東西村窯、廣西永福窯、內鄉大窯店窯等多個窯場。各窯製品均與銅川窯相似,僅由於所用原料有差別,胎質與釉色也有些微不同。

耀州窯的特徵

唐和五代時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宋代青瓷胎體較堅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裝飾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為主,刻花尤為精美,刀法犀利流暢,剛勁有力,立體感較強。裝飾藝術上,紋飾豐富多彩。紋樣有動物、人物、花卉和圖案等。紋樣中的動物有龍、鳳、獅、犀牛、馬、羊、狗、鶴、鵝、鴨、魚、鴛鴦等。人物有嬰戲、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蓮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圖案紋有:八桂紋、三角紋、回紋等。在紋飾上,五代以前古樸大方;宋時豐富多樣,且技藝精湛,出類拔萃;金元時日趨簡單。耀州窯的燒造工藝和裝飾技法,對全國各地的影響較大,除陝西境內的一大批窯仿燒外,它的技藝還傳到河南省的臨汝、禹縣、寶豐、內鄉等窯,傳到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形成了以黃堡鎮窯為首的一個龐大的窯系。
耀州窯青瓷的主要特點:紋飾刻的非常清晰,帶有北方人的性格特點,史籍上記載又叫刀刀見泥。
耀州窯的傳統工藝主要體現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儲備及練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劃花、貼花、印花,釉藥的選配、製備及敷施,匣缽、窯具的製作及裝窯,火焰氣氛及燒成等七個方面。一件製品完成要經過採料、精選、風化、配比、粑泥、陳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選、配製、施釉、手工裝飾(雕、刻、貼、印)、窯具製作、裝窯、燒窯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應的技術要求,掌握相關技藝的人被稱為“匠人”。
耀州窯以銅川黃堡鎮為中心窯場,沿漆河兩岸密集布陳,史稱“十里陶坊”。同時還有立地、上店村、陳爐鎮、玉華村等窯場,依次排列,綿延百里。經過金元兵災及各朝代的動盪變遷,各陶場均已停燒,惟有陳爐鎮延續至今,成為西北地區的制瓷重鎮。陳爐鎮11個村莊幾乎家家燒瓷,被譽為“陳爐不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鎮作坊並為國營陶瓷廠。20世紀70年代,在李國楨等專家的幫助下,恢復了耀州窯的傳統技藝,生產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蘭花瓷、鐵鏽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為銅川市的支柱產業。
近20年來,在現代化工業產品的衝擊下,陳爐鎮的陶瓷業一度蕭條,加之年輕人紛紛出外打工,年紀大的“匠人”相繼去世,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陶瓷技藝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急需搶救。

耀州窯的形制類型

耀州窯的形制主要圍繞生活日用,有碗、盤、瓶、罐、壺、盆、爐、枕、彩合、香薰、注子、盞托、缽等,凡屬生活需要的品種應有盡有。也有文房等文化用品。

藏品介紹

該藏品為山東布衣莊氏收藏,高28厘米,口徑4厘米,胸徑13厘米,底足徑7.5厘米,足圈寬0.5厘米,足圈高1.5厘米。
青釉色,瓶肩部與底部為蕉葉紋,中間部分為纏枝牡丹紋。採用了剔花、刻畫等工藝,做工精緻細膩,刀工揮灑自如,豪放大氣。整體施釉,局部有輕微土沁和水垢沁。其中在肩下部有一處鏽蝕流淌痕跡,應為釉層中混有金屬鏽蝕所致。
該藏品梅瓶為盛酒器具,或做觀賞用途。整體造型線條流暢自然,比例協調,神形兼備。
藏品側視圖藏品側視圖
藏品鳥瞰圖藏品鳥瞰圖
藏品局部圖一藏品局部圖一
藏品局部圖二藏品局部圖二
藏品局部圖三藏品局部圖三
藏品底足圖藏品底足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