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鄉縣第一中學

安鄉縣第一中學

湖南省安鄉縣第一中學簡稱安鄉一中 安鄉一中是湖南省重點中學,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坐落在美麗的松滋河畔,位於安鄉縣城關鎮文藝北路652號。安鄉一中始創於1942年,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辦學65年來,為社會輸送了3萬多名各級各類優秀人才,遍布海內外。學校將於2017秋季整體搬遷至新校區,將成為全常德市最大最美麗的校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鄉縣第一中學
  • 創辦時間:1942年
  • 所屬地區:安鄉縣城關鎮文藝北路652號
  • 教學班:52個
  • 官網:http://www.hnaxyz.com/
歷史沿革,辦學條件,辦學規模,師資力量,辦學成果,學生成績,教師成績,所獲榮譽,文化傳統,辦學理念,社團活動,學校領導,

歷史沿革

湖南省安鄉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42年,現位於安鄉縣城關鎮文藝北路652號(龜山坪)。 從草創伊始的“安鄉縣立初級中學校”,到頗具規模、蓬勃發展的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原稱湖南省重點中學),安鄉一中走過了六十多年的光輝歷程。
遭劫難,艱苦創建幾春秋 (1942——1949)
本世紀四十年代以前,安鄉縣僅有一所鄉村師範學校,沒有普通中學。渴望求知的青少年,必須離鄉背井,負笈遠方。當抗日戰爭烽火席捲祖國半壁大好河山時,在外地求學的學生,亦紛紛疏散輟學,返歸故里。因此,創建一所普通中學,成為安鄉人民的一致渴望。
四十年代初期,原武昌師範大學畢業生、曾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王澤衡(又名王曉蘭),從省垣遷居桑梓,首倡籌辦中學之議。安鄉各界熱心人士共襄盛舉,成立了以當時縣長虞建中為首的安鄉縣立中學籌備委員會。一年籌措,終於辦起了一所設有三個班、能容納180名學生讀書的學校。呈請湖南省教育廳備案,命名為“安鄉縣立初級中學校”。1942年10月4日正式開學,王澤衡任校長,顏昌鎰任教導主任。聘請劉仲高、金真如、金伯鈞、阮永言、樊任民等教育界知名人士到校授課。校址選定在與縣城隔水相望的書院洲上的深柳書院遺址。此地曾是北宋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過的地方,有範文正公讀書台和洗墨池等遺蹟。
1943年5月,日寇由長江鄂西地區渡江大舉南犯,我縣地處湘鄂邊界,首當其衝。縣境淪陷,全校師生倉卒解散,校舍教具,全被炮毀。
1945年上期,抗戰形勢好轉,學生要求復學上課,縣內人士呼籲恢復安中。於是縣府派顏昌鎰任校長,重組安鄉縣立初級中學校,學校重新開始上課。但不幸於十一月一場大火,校舍校具全部化為烏有。幸賴各界人土群起敦促縣府撥款,租得上東門慈善堂舊樓充當臨時校舍。
1946年下期,楊善慈任校長,學校規模擴大,慈善堂容納不下,於是加租文心國小校舍並開始於龜山坪籌建新校區。
1947年上期,顏次竹接任校長,學校有從一年一期到三年二期的三個年級七個教學班的規模,是一所完整的初級中學了。這期暑假臨近時,租用的文心國小校舍又遭焚毀。
1947年下期,學校遷至新校區龜山坪。由吳梓選擔任校長。從此,安鄉縣立初級中學校,在經歷了三次火焚、四度遷徙之後,總算有了固定的校址。
1949年上期,把安鄉簡易師範學校第10~14班合併到安中來,稱為安鄉縣立初級中學簡易師範科,仍在書院洲原簡師校址上課。全校師生回響中共安鄉地下黨組織號召,參加“安鄉縣中學生聯誼會”活動,並於七月底參加迎接安鄉和平解放鬥爭,和全縣人民一道,迎來了黎明。
獲新生,接管調整初見效(1949——1966)
1949年7月30日,安鄉解放。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安中進入了新生成長時期。
1949年下期,安鄉縣立初級中學校與安鄉縣立簡易師範,各維持原狀,分開管理,按期開學。安中仍由吳梓選當校長,校址設在龜山坪。
1950年5月,兩校再度合併,由周文愧擔任校長。
1952年下期,周文愧調離,謝能敏(原中共地下黨組織成員)任副校長並主持校政。學校定名為“湖南省安鄉初級中學”。人事調配、師資培訓、教育計畫、學校規模、經費來源等等,都按省專指示辦事。
第一個五年計畫期間,學校班次逐年增多,最少(1953年上期)9個班。最多(1957年下期)達15個班。每個年級4~6個班不等。學生增至700餘人,教職工50餘人,校區面積50畝,規模不斷擴大。1955年下期,調原縣文教科長易長松任校長,謝能敏仍任副校長,徐照藩任副教導主任,並在教師中發展黨員。
1958年署假,易長松離任,高雲霞任校長。建立了中共安鄉一中黨支部,高雲霞兼黨支部書記。
1958年下期,學校開始招收高中學生,這時的安鄉一中成了全日制完全中學,上級命名為“湖南省安鄉第一中學”。
1961年暑假,學校首屆高中畢業生(高1、2班)參加全國高等院校統一招生考試,錄取人數占報考人數的百分之九十六,在全省138所高中里名列第九,打響了第一炮。
直至文革前夕,安鄉一中在校長黃翠林的帶領下,按“八字方針”辦事,不斷向前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
鬧革命,“五·七”道路共同走(1966——1976)
從1966年到1976年,十年風雨如磐,安鄉一中和全國各地中學一樣“停課鬧革命”、成立“造反派”組織、“工宣隊”進駐學校、辦“共大”,按照“五·七”精神辦專業班,辦分校,辦校辦工廠。
崢嶸歲月里,一大批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仍以黨的教育事業為重。正是這些優秀的人民教師,用良心和責任揚起青年學子理想的風帆,使得數以千計的莘莘學子懷揣正義和真理,走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務改革,開拓進取爭一流(1977——1992)
1978年,恢復了安鄉一中縣辦重點中學的格局。學校迅即取消“專業班”,停辦了“團洲分校”,明確了普通中學性質。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唐作榮、熊興堅、蘇朝國、徐鼎新、石述言、彭訓安等校長,嚴謹治校,建立了教學管理、學籍管理、學生管理、文書檔案管理等各種規章制度,安鄉一中進人地區重點中學的行列。並多方集資,改善辦學條件,1990年前後,學校建起了語音實驗室,修建了鍋爐房、科教大樓、教師宿舍樓。建築總面積達15510.47m2。
1982年到1992年,是改革振興的十年。據不完全統計,學生各科競賽共獲市級以上獎勵69人次,其中16人獲省、國家級獎勵。90年、91年全國數學聯賽獲團體總分常德第一。教師發表論文88篇。參加省市中學生運動會,共獲地區以上獎項45個,其中獲得了21個市級以上第一名。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逐年提高,1989年達130名,1990年162名,1991年182名。
一個環境幽雅、生機勃勃、聲譽日高的市級一流學校展現在世人面前。
抓機遇,蓬勃發展鑄輝煌 (1992——2006)
1992年10月,安鄉一中隆重舉行了建校五十周年校慶。
1994年10月,毛樂夫擔任校長,安鄉一中加快了建設與發展的步伐。
1999年2月,易廣慶擔任校長,安鄉一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學校先後投資4000多萬元,修建了透視圍牆、綜合大樓、學生食堂、學生公寓、圖書館。完成了對教工宿舍區域性改造,建成了花園小區。學校環境得到了亮化、美化。建立並完善了多媒體教學室、電子網路備課室,開通了英語廣播電台,裝備了4個計算機室,建立了多媒體雙向控制教學系統、校園程控廣播系統、監控系統,建立了校園網路系統,與長沙市一中聯合辦校,網路聯通,資源共享,為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每人配備了筆記本電腦。辦學條件得到全面改觀。
潔淨、幽雅、現代化的校園環境,使安鄉一中成為城關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01年,實施“名校帶民校”方案,創辦了“湖南省潺陵實驗中學”,實行董事長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長由一中校長擔任,校長劉運明,副校長由田銀海主任兼任。
2002年5月10日,舉行了隆重的湖南省重點中學掛牌儀式,安鄉一中成為省級重點中學,實現了創辦史上跨越式發展,是安鄉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為安鄉教育發展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2002年7月,學校男女排球代表隊首次參加省級重點中學排球賽,獲男子第二名,女子第三名。以後幾年的省級重點中學排球賽,安鄉一中都獲得了女子第二名,男子第三名的好成績。
2002年10月3日,隆重舉行了六十周年校慶,盛況空前。各級領導、各界朋友、海內外學子云集一中,舉辦了中科院院士賀福初少將和中央黨校經濟學部副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東京學術報告會,“情匯潺陵”文藝晚會。“走進安鄉”“乘風破浪”“相約2002”等體現了盛況及活動的全過程,標誌著安鄉一中進入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
2004年7月,“湖南省重點中學”更名為“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安鄉一中由正科級單位升為副處級單位。一中的內部機構調整為:校長辦、學生科、教務科、後勤科、保衛科。只保留了原有的教科室。
安鄉一中經歷了六十四年風雨歷程。她誕生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校舍三遭焚毀、校址四度變遷,經歷了兩種社會制度,五個歷史時期。六十四年來,一中人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嚴謹治校,開拓進取,共辦初、高中教學班551個,培養了三萬多名各級各類優秀人才,遍布海內外。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近百畝,建築面積36895平方米,現有52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100多人,教職員工282人。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學校的發展,為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經費和工作支持。現在的安鄉一中,校園布局協調、功能齊全、幽雅美觀。學校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功能齊全。校園綠化面積達到44%,園林式單位已經成形。教學樓、實驗樓、圖書館、辦公樓、學生生活用房一應俱全,面積達26640平方米;學校有300m塑膠環形跑道一個,高標準籃球場5個,排球場4個,足球場1個;正在開工建設的安鄉體育館,建築面積9320平方米,2011年6月底建成。
安鄉一中安鄉一中

師資力量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安鄉一中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將教師隊伍素質視為學校的生命和發展根本,狠抓了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增強力量與提高素質並舉。學校現有教職工282人,其中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98人,中級教師112人,研究生3人,在讀研究生7人,省、市、縣骨幹教師89人,省級優秀教師6人,省級教育工作者3人,市級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教學能手16人。目前,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深,年富力強,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安鄉一中始終堅持“依法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思路,辦學成果突出,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各類競賽成績顯著,教學科研成果豐碩,學校高考升學率年年攀升,穩居全市前列。自湖南省實施高中新課改以來,學校學業水平考試一次性合格率為97.8%,居全市上等水平;近些年來,高考成績也是年年攀升,進入全市示範性高中優秀序列。近五年先後有近10名同學考入清華、北大,3人考入飛行學院,2006年饒凱同學以668分,居全省理科第32名、常德市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2007年周虹同學以669分卷面分名列全省理科第9名,常德市理科第一名,被北京大學元培實驗班錄取。2010年彭巾媚同學以卷面分692分名列全省理科第2名,常德市理科第一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各類競賽成績顯著。 安鄉一中紮實推進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省市舉辦的各種競賽活動中,學校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6年安鄉一中承辦“德成杯”湖南省中學生排球賽,學校女隊獲全省第一名,男隊獲全省第三名。2010年湖南省中學生排球賽上,學校男女代表隊又分別獲得全省第二、第三的佳績。近五年中,學校女子排球隊還三次獲全省第二名,男隊四次獲全省第三名,一次獲全省第二名。理化生全國奧賽,先後有1人獲國家級一等獎,12人獲國家級二等獎,21人獲國家級三等獎,107人獲省級獎,17人先後獲得文藝表演、器樂演奏、專題徵文等方面的省級一等獎。

教師成績

安鄉一中注重通過教學教研提升學校的檔次,打造精品學校。隨著教研工作的不斷深入,教研隊伍不斷壯大,現已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個層次的課題研究系統,並取得了不少教研成果。學校共主持國家級課題1個,省級課題6個,市級課題7個,其中有1個省級課題獲省級一等獎,2個省級課題獲市級一、二等獎;近三年來,學校教師在各類各級報刊上發表教研論文507篇,其中國家級55篇,省級213多篇;有1位老師獲國家級教學比武一等獎,3位老師獲省級教學比武一等獎,9位老師獲市級教學比武獲一、二等獎。

所獲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文明單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貫徹實施《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湖南省傳統項目學校”、“湖南省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湖南省園林式單位”、“湖南省一級檔案室”等一串串榮譽。學校德育成果突出,體育特色初顯。省電視台、湖南日報和常德日報先後報導了安鄉一中的教育成果。

文化傳統

辦學理念

安鄉一中將繼續秉承“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能力為先”的辦學理念,全校師生謹記“敬教,樂學,育人,報國”的校訓,大力弘揚“博學,敬業,務實,創新”的教風和“勤奮,守紀,自立,求索”的學風,努力把學校打造成省級一流的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學校嚴格執行黨的關於教育“三個方面”和培養“四有”新人的方針,結合本校實際,以師生“敬教、育人”為目的,以“樂學、報國”為方向,確立了“敬教、樂學、育人、報國”的校訓。由此我們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首;教學為主,能力為先”的辦學理念,比較完整地表達了我們學校的辦學目標和學生培養方向。我們同時覺得,這樣的表述,既不空泛,也不過於瓷實,尚有充實、發展、提高、深化其內涵的空間和餘地。從這個校訓和辦學理念出發,我們又向全體師生倡導“博學、敬業、務實、創新”的教風和“勤奮、守紀、自立、求索”的學風。在工作過程中的運行實踐證明,始終沒有背離這些目標與方向,也正是這樣的辦學理念,讓我們心中有底,腳步踏實,學校得以穩步發展。 即便如此,我們認為,辦學理念也應與時俱進。
2001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為本,求真務實”的執政理念,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們以“育人為本”的內涵,用“以人為本”的觀念指導整個教學育人工作。形成了“法德治校、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特色強校”的辦學思路。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依法治校,健全各種規章制度,規範辦學行為,剛性管理中處處滲透著柔情教育。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我們用這種思想審視我們的辦學思想,再次充實教風中“務實、創新”和學風中“自立、求索”的內涵,促進了教研、師資隊伍培養、學生素質教育及其他方面的工作。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確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這個目標的指出使我們振聾發聵,激發了我們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毫無疑問,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陣地,尤其是我們普通高級中學,不可能也不應該置身於“構建和諧社會”之外,而是恰恰相反,應是賦有重大的社會歷史使命。
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教育公平了,社會才能公平,和諧社會的構建才有保障。”《人民日報》2005年3月3日發表的短評說“教育公平:和諧社會的基石”。可見,教育公平的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教育本身。如果說,國家採取種種措施讓貧窮的孩子都能接受義務教育來實現“教育公平”的話,那么,在教育實體內如何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教育公平”?“以人為本”這個根本要點來指導,以“和諧”這個社會目標來要求,只用學業成績這一支桿來看人是不公平的。我們認為,要實現真正的公平,就應該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現各不相同的潛質,因此,我們堅持面向每一個學生和學生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培育成對社會各有用處的人才。也就是說,在培養“精英”的同時,也決不放棄對普通人格的培育。

社團活動

再進而思考,即使是一個一無所長的學生,我們至少也應當把他教育成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在一個以人為本、社會和諧的國度里,每一樣,享有同等快樂的生活。這種“快樂”首先來源於自我精神世界的完善。而高中階段正是精神世界包括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觀念以及個性形成和趨於成熟的關鍵階段。所以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會處世、會生活、會學習、會快樂的人,是我們普通高級中學最起碼的職責;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階段上比大學階段,下比國中階段就顯得更為重要。學校為此建立了學科奧賽、文學社、科技、美術等興趣小組,開闢了第二課堂和研究性學習陣地,定人、定時、定教練,在全校形成學生願學、樂學、主動學的良好氛圍。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都有很大程式地提高。

學校領導

校長:劉常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