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古稱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遠寨,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屬秦州,後屬通渭縣。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設安遠區。1956年設安遠鄉,1958年改為安遠公社(曾更名衛東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43.3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大城、北城、南城、西城、北川、藺家店子、麻池窯、楊屲寺、黃鶴、安坡、後川溝、蘇家溝、蔣家山、王台、史家川、張家河灣、鞏家川、王馬、韓家灣、厚家坪、任家山、董川、菜子山、王窯、石方、沙灘2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覆,撤鄉建鎮。
1969年設向陽公社,1972年更名康家灘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77.2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轄康家灘、雒家坪、姚家溝、孫家坪、半屲、蘆家山、陽屲、侯家溝、牛家坪、衡家坪、陰坡、陽坡、李家堡、何家坪、陽賽、山莊川、何家山、老莊、廟灘、馬坪20個行政村,駐地距縣城13千米。
行政區域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王馬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1]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鞏川
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2]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韓家灣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3]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厚坪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4]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河灣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5]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史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6]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王台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7]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蔣山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8]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後川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09]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大城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0]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西城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1]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南城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2]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北城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3]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董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4]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任山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5]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沙灘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6]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店子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7]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王窯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8]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石方咀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19]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菜子山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0]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黃鶴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1]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蘇家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2]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安家坡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3]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陽屲寺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4]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麻池窯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5]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北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6]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李家堡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7]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山莊川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8]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何家坪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29]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陽賽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0]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何山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1]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老莊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2]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廟灘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3]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馬坪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4]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陽坡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5]
甘肅省甘谷縣安遠鎮陰坡村民委員會[620523103236]
歷史簡介
安遠處在
散渡河與
清溪河的交匯處,北達
通渭、
寧夏,東連
秦安、
平涼,西通
武山、
隴西,南控甘谷、西禮。四至有大路通達,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宋代,安遠是北宋和西夏交戰的前沿地區。宋朝採取“步步為營”的戰略,每得一地,便築城設寨,安遠古城便是在這種背景下修築的。公元1016年8月,河湟吐蕃嘉斯勒等領部屬三萬多人攻略三都谷(漢代叫射虎谷),被秦州知州曹瑋打敗,殺敵一千多人,此戰事即發生在今天的安遠川。宋的“軍”、“城”、“寨”、“堡”是具有軍事和行政雙重職能的機構,既管軍,又管民。由於安遠寨是楊文廣所築,所以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在安遠流傳很多,有六郎山、六郎墳、三關口、西校場、校場坡、演武廳等與宋王朝邊防軍事有關的遺蹟存在。
安遠鎮位於甘谷縣北部,距
縣城17公里,海拔高度在1420—1890米之間,東接八里灣鄉,南連新興鎮,西鄰大石鄉,北與大莊鄉和通渭縣為鄰,通(渭)甘(谷)、甘(谷)禮(辛)公路橫穿而過,區位條件優越是甘谷縣的北大門。區域面積155.25平方千米,全鎮轄36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2009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2342元,人均產糧214.4公斤,,耕地面積10.5萬畝,其中糧田面積81800畝,有效灌溉面積13659畝,占13.1%。鎮政府駐地西城村,位於北緯34°53′,東徑105°16′。
安遠鎮古稱秦州或柳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置安遠
寨,屬秦州,旋即又屬通縣,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元、明、清以至國民時期,為通渭重鎮。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先後設安遠區、安遠
人民公社、衛東人民公社、安遠鄉等。2001年12月,經省
民政廳批覆,撤鄉建鎮;2003年7月被省體改辦批准列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
宋天禧二年(1018年)置安遠寨,以西夏常北來入侵,取“安其遠方”之意。屬秦州,後屬通渭縣。1950年秋,劃歸甘谷縣管轄,設安遠區。1956年設安遠鄉,1958年改為安遠公社(曾更名衛東
公社),1969年設向陽公社,1972年更名康家灘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143.3平方千米,人口3.2萬人,轄大城、北城、南城、西城、北川、藺家店子、麻池窯、楊屲寺、黃鶴、安坡、後川溝、蘇家溝、蔣家山、王台、史家川、張家河灣、鞏家川、王馬、韓家灣、厚家坪、任家山、董川、菜子山、王窯、石方、沙灘2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經省民政廳批覆,撤鄉建鎮。
古為
絲綢之路重鎮,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前有“不夜城”之稱。甘(谷)禮(辛)、通(渭)甘(谷)公路交匯於此,是甘谷縣的“北大門”,東西各條道路
四通八達,境內交通便利,人流物流暢通,勞動力資源豐富,集市貿易活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今尚存“天水古關”、
楊六郎墓、古城牆、西校場等遺址,民間文化源遠流長,宮燈、高台、戲劇、秧歌等享譽縣內外且演員輩出。“天水古關”、楊家將大戰場、古城牆、香台山等“安遠八景”構成安遠獨有的旅遊資源,頗具開發潛力,安遠已成為甘谷縣北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教育衛生中心和文化中心。
地理環境
安遠鎮位於甘谷縣北部,東接八里灣鄉,南連新興鎮,西鄰大石鄉,北靠大莊鄉和通渭縣。面積155.25平方千米。轄1個
社區、36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西城村,北緯34°53′東徑105°16′,距縣城44千米。地處散渡河上游川道,海拔在2633—3876米之間。甘(谷)禮(辛)公路過境。景點有香台山、古城牆、楊六郎墓、古戰場—西教場。
社會人文
安遠古城舊時的建築規模規整而宏大,具深厚歷史底蘊。
鎮上古建築有文昌樓、太平寺、天爺樓、南爺樓、北爺樓、香台山、古戲樓兩座,建築宏偉精巧,布局錯落呼應,現僅存香台山一處。鎮上近二華里的
一條長街貫通東西,城南、城西、城北各有一座獨立的高牆大堡,有護城河與吊橋。安遠曾是
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鎮,是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與旱碼頭。舊時的安遠商行不下五、六十家,百貨、山貨、藥材、藥店、食品、糧棧、當鋪、五金、蔬果、牲畜、旅店等一切行當,應有盡有。山西、陝西、河南、山東、北京、武漢等地的客商落籍安遠,視安遠為風水寶地。安遠老街尚存不少清代、民國時期的店鋪建築。走進老街,依然可以體味到當年繁盛的風貌。安遠處在兩水交匯的小盆地上,平畸如掌,據險扼要,舊稱黃槐川,也稱柳州城。安遠有“丹山似鳳、白石成羊、旌旗分寺,天水合流、五雲嶺秀,六郎峰高、東崗兆雨,四阜屏風”八景,形象地說明了此地的風光之盛。
安遠國小創辦於1905年,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
天水地區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創辦人王翰(字乾卿),清例授宣德郎政司理堂,任甘肅督軍張廣建手下督察委員之職。安遠國小“哥德式”的校門至今猶存,是“西學東漸”的明顯標誌。安遠也是最早創辦女子學校的地方之一。1937年,即創建了安遠鎮
女子學校,最初招收20多名學生。學生最多時,達70多人。1942年,由於各種原因,併入安遠鎮國小。如今的甘谷三中設在安遠,是甘谷縣北部山區最大的完全中學,安遠、大莊、永興、禮辛四鄉鎮及金山鄉的部分高中生全集中在安遠上學。學校規模大,教學質量高,是天水地區農村中學中的翹楚者。
安遠古城經歷了千年的歷史風雲,只剩下幾段傷痕累累的斷垣殘壁,在時代的風雨與晨昏暮鴉中訴說著歷史的蒼涼與變遷。然而,歷史是不會被人們遺忘的,今天的人們,更應該珍視
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讓它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化傳承
戲劇之鄉
安遠歷史上名伶輩出,戲劇活動廣泛根植於民間,是天水地區民間最早建立班社的地方之一,素有“戲劇之鄉”的美譽。清末至
民國期間,湧現出了名聞隴上的秦腔名演員耿忠義、耿雲山、王寶童、潘進喜、王月順、王歲順、張雲賢、王善娃、王雙福、王青山、馬曉雲、李碎人,伍托元等人。其中尤以耿忠義、王寶童、潘進喜演藝超群,為時人所重。安遠曾先後出現過“雲太社”、“王寶童戲班”、“長慶班”、“三盛社”等戲劇班社,在
蘭州、天水、隴西、定西等許多地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著名的“耿家臉譜”,聞名隴上,聲動京華,是甘肅秦腔臉譜的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閆仲雄先生專門研究耿家臉譜,並著文介紹於省內外。1952年,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先生來蘭州見到耿家臉譜後,驚喜不已,特請岳鐘華彩繪十餘幀攜回京華。至今,在甘肅許多地方
劇團里,都有安遠演員的身影。
安遠宮燈
安遠宮燈歷史悠久,古老神奇,內容豐富,廣為人們傳頌。
安遠宮燈已有140年的歷史,由清末著名民間藝人“馬畫”所繪,形狀為正方形,一燈四面,燈架能開能合,裝卸自如,全用經過漂白處理的高級絲紗為燈面。工藝製作精湛,繪畫技藝高超,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內容以古典章回小說為藍本,一回一畫面,相當於現代的連環畫。有《三國演義》英雄燈,《西遊記》降魔燈,《封神榜》神話燈,《精忠岳傳》愛國燈,《西廂記》愛情燈,《綠牡丹》武俠燈。每年正月初九上燈,二里長街,華燈璀璨,氣象萬千。人們玩燈、賞燈、講燈、議古、思古,場面十分繁盛。現僅存《
三國演義》部分燈。安遠宮燈是西北地區特有的系列宮燈,陣勢龐大,匠心精巧,為國內罕見。
安遠高台
安遠高台內容豐富,造型絕妙,人物逼真,裝飾亂真,別具一格。突出的特點是驚險神奇、新穎雋秀,古典文雅,
小巧玲瓏,為甘谷最出色之社火形式,深受民眾歡迎。
安遠瓷窯址
安遠大城之內過去青綠瓷片遍地都是,疑有秦州舊窯址存在。1953年第9期《文物參考資料》載有傅振倫先生所著之文《明清現代瓷器》,在甘肅條下有通渭安遠瓷窯瓷器之說。與之對應的是清末著名民間藝人“馬畫”擅捏泥塑,時稱“馬畫”,為安遠人。“馬畫”晚年居於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馬畫”作品。
安遠小曲
安遠
小曲是甘谷小曲之一種,舊時藝人輩出,與秦腔名伶相伉,曲目豐富,演唱興盛。現年九十的李姓老藝人精通小曲,演唱聲情並茂,生動感人,是天水地域為數不多的民間老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