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安瓦爾·薩達特)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安瓦爾·薩達特一般指本詞條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台譯沙達特,Mohamed Anwar el-Sadat – محمد أنورالسادات Arabic,1918.12.25—1981.10.06),埃及阿拉伯世界的傑出政治家,埃及前總統(1970—1981在任)。生於尼羅河三角洲米努夫省邁特阿布庫姆村。其父是陸軍醫院職員,其母是蘇丹人。1936年,薩達特考入了埃及皇家軍事學院,參加了“青年埃及黨”。畢業後,他因為參加反英鬥爭而兩次被捕入獄。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時代,薩達特代表自由軍官組織發表了推翻法魯克王朝的第一個聲明。此後任革命指導委員會委員和前總統納吉布的政治顧問。1973年領導埃及人民進行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並在外交上推行“積極中立”、“不結盟政策”,與以色列積極談判用和平手段收復失地。1977年11月親赴耶路撒冷同以色列當局會晤,打開埃以直接對話的渠道;這些政策的正確實施,使埃及在國際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尤其是埃以實現和平,使中東地區消除了一大隱患,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78年與以色列總理貝京同獲諾貝爾和平獎。1979年3月簽署《埃以和約》,結束了兩國之間歷時三十年之久的戰爭狀態。1981年10月在閱兵式上遇刺身亡。《時代》周刊在1977年評選他為年度人物。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出席在埃及開羅舉行的十月戰爭8周年閱兵典禮時,被宗教極端主義分子刺殺,享年63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 外文名:Sadāt,Mohammed Anwaras
  • 國籍:埃及
  • 民族阿拉伯人
  • 出生地:埃及米努夫省邁特阿布庫姆村
  • 出生日期:1918年12月25日
  • 逝世日期:1981年10月6日
  • 職業埃及總統
  • 畢業院校:開羅軍事學院
  • 信仰伊斯蘭教
  • 主要成就:推動阿以和談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代表作品:《革命歷史》、《尼羅河上的起義》和回憶錄《對個性的探索》
人物生平,早年時期,參與革命,任內施政,不幸遇刺,為政舉措,政治方面,外交策略,經濟政策,人物評價,主要著作,遇刺經過,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時期

薩達特生於1918年12月25日。出生在米努夫省(Al—Minufiyah)邁特阿布庫姆村(Mit Abu Al—Kum)。他有13個兄弟姐妹。父親是一名軍人。由於家境一直很艱難,因此,薩達特的童年是在貧寒困苦中度過的。
薩達特薩達特
在薩達特的初級教育中讀的最多的是《古蘭經》,這使他成為了一個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到了薩達特的中學時期,正趕上埃及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時代。當時的埃及雖然於1922年名義上獲得了獨立,但實際上是英國殖民地,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使埃及人民感到極大的憤怒,同時也在年輕的薩達特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而且,薩達特特別崇拜印度民族主義領袖莫漢達斯·甘地為反對英國在印度的統治而進行的偉大鬥爭,因此把甘地作為他人生的榜樣,甚至連甘地的服飾他都模仿。

參與革命

主詞條:七月革命
1936年薩達特入開羅軍事學院學習,參加了“青年埃及黨”。1938年在開羅軍事學院畢業。1939年秘密建立“自由軍官”小組,因從事反英活動曾兩次被捕入獄。1950年,薩達特投到納賽爾領導的“自由軍官組織”中,並成為其中的一名核心成員。
1952年7月23日,納賽爾領導的革命獲得了成功,把埃及人民從英國人的統治下拯救了出來。薩達特則代表自由軍官組織在廣播電台發表了第一個聲明,向埃及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宣告,埃及從此獲得了新生。埃及七月革命後,薩達特從一名普通軍官一躍成了執政的“革命委員會”成員。
1956年,薩達特支持納賽爾當選總統。並在1964年至1966年和1969年至1970年任副總統。
與納賽爾在一起的薩達特與納賽爾在一起的薩達特

任內施政

1970年9月28日,當納賽爾總統逝世後,薩達特擔任了埃及總統,開始了他的總統生涯。薩達特繼任之後,阿拉伯國家希望埃及再次強大起來,重新擔任阿拉伯世界的領頭人。六·五戰後,埃及的經濟發展十分緩慢,埃以的和談毫無進展,西奈半島也未收復。這些都與埃及的大國形象和阿拉伯世界的領頭人作用極不相稱。上任伊始,他便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他試圖和平解決埃以紛爭,由於以色列態度僵硬蠻橫和談失敗,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人民要求收復失地洗刷國恥,埃以“不戰不和”狀態使埃及精疲力竭,經濟幾近崩潰,在這種情況下,薩達特被迫以戰求和尋求強國新途徑,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是薩達特強國戰略的重要一步。
1970年10月,薩達特擔任埃及新總統後,為了反擊以色列侵略者,收復被占領的土地,恢復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權利,決定在1971年對以色列採取軍事行動。 經過認真準備,埃及、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在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蘭齋戒節和猶太教贖罪日)突然發起攻擊以色列的戰爭,即第四次中東戰爭。在薩達特的指揮下,埃及軍隊取得了突破巴列夫防線以及殲滅以色列190裝甲營的勝利,但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未能全勝。
薩達特、卡特與貝京,1979簽署和平協定薩達特、卡特與貝京,1979簽署和平協定
1972年7月,薩達特下令驅逐蘇聯軍事顧問和專家,宣布蘇聯在埃及領土上建立的一切設施和軍事裝備移交埃及管理使用。
1973年10月,薩達特命令埃及軍隊渡過蘇伊士運河,和敘利亞一起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十月戰爭),摧毀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對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發起進攻。埃及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勝利,但西奈半島仍未收復。
1976年,宣布廢除《埃蘇友好合作條約》,禁止蘇聯軍艦使用亞歷山大港。1977年11月,薩達特親自前往耶路撒冷同以色列總理貝京會晤,打開了埃以直接對話的渠道。同年12月,以色列總理貝京到埃及,同薩達特舉行第二次會晤。1977年當選《時代》周刊年度人物。
1978年9月,在美國總統卡特的斡旋下,薩達特同貝京在美國簽訂戴維營協定。1979年3月,埃、以簽訂和約。1978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80年同以色列正式建交,結束了兩國之間長達30年之久的戰爭狀態,並收回西奈半島百分之六十九的領土。

不幸遇刺

但是,薩達特的行動在阿拉伯世界卻引起了一場激烈的鬥爭,他們認為薩達特背叛了伊斯蘭世界,因此聯合起來制裁埃及。埃及國內的反對勢力也乘機開始活動,想推翻薩達特政府,並密謀暗殺薩達特。
薩達特出席閱兵式薩達特出席閱兵式
1981年10月6日,當薩達特總統出席在埃及首都開羅東郊舉行的一次為慶祝埃及十月戰爭8周年而舉行的盛大閱兵典禮時,四名假扮軍人的宗教極端主義分子用衝鋒鎗向主席台進行了瘋狂掃射,薩達特當場遇難,和他同時遇難的還有埃及武裝部隊參謀長和總統私人秘書等7人。就這樣,這位埃及傑出的民主主義領導人,為了捍衛國家獨立、維護國家主權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薩達特總統的遺體被安放在紀念十月戰爭陣亡的無名戰士紀念碑下。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面對埃及國內外的困境,薩達特進行了種種努力。在國內權力鬥爭中,薩達特擊敗竟爭對手薩布里集團,掌握了國家實際大權,為推進其強國戰略作了權力上的準備。

外交策略

  • 應對美蘇
國際上,薩達特延續納賽爾時的對外政策,與蘇聯保持親密關係,並一再努力從蘇聯獲取經濟、軍事援助,以及在處理埃以關係時獲得蘇聯的支持。
在納賽爾時期,因埃及主要依靠蘇聯,埃美關係冷淡,並在1967年六五戰爭爆發後斷交。薩達特執政後,兩國關係有所緩和。1973年十月戰爭爆發後,美國積極在埃及與以色列之間斡旋,促成埃以達成停火協定及兩個軍事脫離接觸協定,埃美關係迅速改善。1974年2月,兩國復交。此後,埃蘇關係不斷惡化,而埃美關係飛速發展。到薩達特去世時,美國已成為埃及的主要依賴對象,而埃及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重要戰略盟友。1979年,美國的援助卻大幅度增加。1977—1980年,美國向埃及提供的經濟援助年均超過10億美元,四年總計達43.11億美元。
  • 埃以關係
在外交政策上,薩達特推行“積極中立”和“不結盟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力圖打破中東“不戰不和”的僵持局面,謀求和平解決中東問題。1973年10月6日,薩達特總統親臨前線作戰指揮部,指揮舉世聞名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一舉突破“巴列夫防線”,雪洗了因1967年“6·5”戰爭所蒙受的恥辱,收復了蘇伊士運河東岸的部分失地,打破了以色列自吹自擂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它使世界各國看到埃及有能力作出軍事抉擇,為以後和平解決阿以衝突問題鋪平了道路。“十月戰爭”後,薩達特總統不顧阿拉伯盟友方面的反對和超級大國的阻撓,毅然走上了通往和平的道路。
1977年11月19日至21日,薩達特作出驚人之舉——訪問了以色列並在其議會發表了演說。1978年9月18日,在美國的斡旋下,埃以雙方簽署了戴維營協定。次年3月26日,又簽訂了《埃以和平條約》,正式結束了持續30多年的戰爭狀態。
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薩達特與以色列總理貝京

經濟政策

  • 對外開放
埃及自1967年六五戰爭慘敗後,儘管經濟極端困難,但面對強敵以色列的威脅,同時也為了報仇雪恥,埃及仍將軍事重建放在優先位置。1974年4月,薩達特發表了一項涉及各方面工作的綱領性檔案,題為《十月檔案》。在經濟領域,檔案提出實行內外經濟開放政策(對內對外都開放),努力利用外資,鼓勵國內私人投資,同時鞏固和調整公營企業。4月18日,薩達特將該檔案提交給人民議會,並於同年5月交付全民投票通過。
根據1974年制定的《關於阿拉伯與外國投資和自由區》法律,埃及實際上在所有領域都向外資開放,政府保證禁止國有化,對新投資5—8年內免除稅收和關稅,允許外資自由轉出利潤和資本;對國內私人投資者也給予保護,並享有同樣的稅收和關稅待遇;對外貿易實行自由化;根據1974年的93號法令,埃及人被允許作為埃及境內外資企業的代理人,個人(遊客或在外工作者)在“自主進口”的原則下,允許將商品帶回國內;1975年頒布的118號法令取消了國家對外貿的控制,除一些基本商品外,私營企業允許自由出口絕大多數商品;1976年的97號法令允許建立一個外匯交易市場,放寬對外匯的控制。
總的來說,經濟開放政策的實施擴大了埃及的生產基礎,使埃及擺脫了1967—1973年間的經濟停滯,1973—1978年間經濟的實際增長率達5%—6%,1979—1980年間約8%—9%,這一時期經濟的增長速度高於納賽爾時期1960—1965年間的6%的年均增長;人均收入的增長年均達3%—6%。
  • 石油戰略
1973年,薩達特大力發展石油工業,這是一項帶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十月戰爭後出現的世界性能源危機,為埃及加快發展石油工業提供了良好的國際條件。美國大陸石油公司負責人斯夸爾斯的談話,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和平已成為事實,所以我們前往埃及。現在由於全世界都在鬧油荒,埃及還是一個令人羨慕的地方。薩達特正是利用西方已開發國家積極尋找油源的機會,及時地提出了“門戶開放”的政策,並努力爭取同國際石油公司締結石油勘探和開採協定,以便藉助外資和歐美的先進技術,使石油工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實踐證明,薩達特這一著棋下得很成功。石油工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其它工業的發展,而且使埃及在國際鬥爭中占居了更為有利更加主動的地位。
  • 開放蘇伊士運河
1974年3月,以色列軍隊從蘇伊士運河區撤離之後,薩達特立即宣布,重新開放運河,這是又一個帶有戰略意義的決策。它的開放與關閉,不僅對埃及經濟而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重大影響。據統計,從1967年6月至1975年6月的關閉期間,使埃及少收入了37億美元。所以,薩達特決定重新開放運河。重新開放的運河,已不能滿足當今航運事業的需要。1976年開始了運河的展寬加深工作。現在的運河,比1869年首次開放時展寬加深了13倍,比1956年收歸國有時展寬加深了4倍,比1975年重新開放時展寬加深了2.3倍。河面由180米展寬到了300米,航行水道由110米加寬到了180米。正如薩達特總統所說,“這是埃及人民的鬥爭史詩,是埃及的願望和力量的證據”。
1956年處於硝煙中的蘇伊士運河1956年處於硝煙中的蘇伊士運河
由於運河的開放,1979年收入為7.324億美元,1980年收入近10億美元。現在一年的收入,相當於1956年國有化前10年的收入。蘇伊士運河已成為埃及的一棵“搖錢樹”。
  • 旅遊事業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古蹟繁多,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木乃伊舉世聞名,加上它秀麗的海濱風光,為世界各國的旅客所嚮往。發展旅遊事業,這是薩達特在發展經濟方面的又一重大決策。
遊覽金字塔的薩達特遊覽金字塔的薩達特
埃及旅遊事業的不斷改善,使埃及接待來訪的旅客也逐年增加,1974年只有67.9萬人,1980年達到125萬人,1978年的收入為588億美元,1980年達到了10.14億美元,到80年代末,旅遊業收入達70億美元。由於薩達特實行經濟開放政策,引進國外資本和外援,發展自由區和經濟特區,以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注意發展消費品工業,改善人民生活,使埃及經濟獲得了較大發展,到1982年,年增長率約為百分之八,目前人均國民收入達六百多美元。埃及這個被聯合國承認的窮國,一躍而進入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

人物評價

薩達特上台後,幹了兩件令世人矚目的大事:一是他領導埃及人民進行了十月戰爭;二是他毅然不顧一切地與以色列談判,用和平的手段收復了失地。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薩達特在當總統的11年中,把人民帶入了戰爭,也主動地把國家帶入了和平。對前一件事,非議甚少。對於後一件事,國際國內則評價不一。有人讚美他為勇敢的和平使者,有人則罵他是阿拉伯民族的叛徒,甚至不少埃及人把薩達特的耶路撒冷之行看作是埃及的一段不光彩的歷史而羞於啟齒。然而事過境遷。薩達特被刺10年後,中東所有阿拉伯國家,包括持強硬立場的敘利亞和巴解組織都與以色列坐到了談判桌前。雖然和平的道路是艱難的,但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也只有用和談的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東問題。所以,薩達特勇敢的和平行動將作為中東和平的先驅載入史冊,雖然他這時早已離開了總統的寶座,長眠於九泉之下。但他的和平思想卻象金字塔一樣閃耀著奪目的光芒。他永遠活在埃及和中東各國人民的心中。
薩達特墓志銘:“薩達特總統,是戰爭中的英雄,是和平的英雄,他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

主要著作

薩達特著有《革命歷史》、《尼羅河上的起義》、《薩達特回憶錄——莫斯科和開羅之間的堅冰正在消融》、《對個性的探索》、《阿拉伯統一的故事》等。

遇刺經過

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在勝利廣場的閱兵台舉行盛大閱兵式,慶祝“十月戰爭”勝利8周年。中午12時59分,一輛受檢閱的130炮車突然在檢閱台前停下,從駕駛室跳下一名陸軍中尉和3名軍人。薩達特以為他們要向他敬禮,便站起來還禮。此時,名叫哈立德的中尉先扔出一枚手榴彈,接著用衝鋒鎗向薩達特掃射,另外3個士兵分兩路向檢閱台襲擊。薩達特倒在了血泊中。薩達特身中5彈,穿透肺部的兩彈使他流血過多,送到醫院時已氣絕身亡。哈立德是“贖罪與遷移”組織的成員,一代偉人倒在了極端分子的槍下,死在慶祝戰爭勝利的不設防的檢閱台上。
薩達特忽然遇刺薩達特忽然遇刺
埃及為薩達特舉行隆重的國葬。包括美國總統尼克森、福特、卡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內的許多國家領導人出席葬禮,他們在靜立、默哀,懷念為中東和平做出巨大貢獻的薩達特總統。
事後的審訊中,哈立德交代了刺殺薩達特的原因:(一)許多穆斯林領袖被捕,並受到迫害和侮辱;(二)埃及現行法律與伊斯蘭教法相悖;(三)政府與猶太人講和。換句話說,他之所以行刺,是因為對國內社會、經濟狀況不滿,對戴維營協定不滿,對政府壓迫不滿。哈立德等四人在審訊後被處決。
最終法院宣判直接參與刺殺的伊斯蘭布里、阿巴斯、阿海勒、阿勒四人死刑。"安古"小組隸屬的穆斯林兄弟會也有300人被判處死刑。武裝部隊也進行了清洗,大約有100人被開除。

後世紀念

  • 墓地紀念
薩達特墓位於開羅納薩爾城。在薩達特的墓前,3個古埃及打扮的衛兵守護在墓前,墓碑上幾行娟秀的阿拉伯字十分醒目:虔誠的總統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戰爭與和平的英雄為和平而生為原則而死。整個紀念碑廣場占地1萬多平方米,由埃及著名的設計師薩米·拉菲阿設計,奧斯曼·艾哈邁德·奧斯曼建築公司負責施工。造型為4根空心斜柱交匯合成金字塔狀,每根柱上都用巨大的阿拉伯文字雕刻著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捐軀的埃及將士名字,共18行。
薩達特紀念碑薩達特紀念碑
  • 地名紀念
為紀念薩達特,埃及政府於1982年4月將西奈半島的亞米特城命名為薩達特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