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廟(安溪文廟)

文廟(福建省安溪縣文廟)

安溪文廟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安溪文廟,俗稱孔廟,位於福建省安溪縣城南隅(今大同路東側),始建於宋鹹平四年(1001年),為清初重建之遺物。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溪文廟
  • 地理位置:福建省安溪縣城南隅(今大同路東側)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9495
  • 開放時間:08:00-18:00
  • 景點級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開放
  • 著名景點:欞星門、戟門、大成殿
  • 始建:1001
簡介,歷史,築建,交通資訊,

簡介

紹興十二年(1142年),縣令楊乾遷學於今址。歷代是崇祀孔子的地方,素有“秀甲江南”、“名冠八閩”之譽。後存建築為清初重建之遺物。2006年6月,安溪文廟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溪文廟安溪文廟

歷史

安溪文廟背踞鳳山,前濱龍津,筆峰拱峙。自始建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的近900年間,歷經重建、重修、增建達30多次。宋紹聖年間(1094-1097年)重修時,安溪縣第一個進士張讀曾作《重修文廟頌》,以紀其事。此後,其較大規模的修建有:嘉定六年至九年(1213-1216年),縣令趙彥侯更立廟門華表;鹹淳元年(1265年)春,鐘國秀領縣事,見大成殿棟橈腐之而倡修,蘇君巍等分董其役,於舊址增高二尺,拓廣東西兩廡,是年臘月動工,次年五月竣工,梁椿選作《宋令鐘國秀重修大成殿記》;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因兵亂,殿宇被毀。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永樂二年(1404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45-1548年)等又經重建(見林有年《安溪縣重建廟學記》)。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文廟再毀於倭寇,知縣陳彩重建,吏部郎中傅夏器作《明令陳彩重建學記》。清初,安溪文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相當大的人力物力進行重建和維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邑人李光地、知縣孫鏞、教諭林登虎組織一批工匠至山東曲阜孔廟參觀,四年後重建文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交通運輸不方便,又無起重設備,建築這樣宏偉而精美的工程,充分顯示了安溪人民的智慧和才華。乾隆二十年(1755年),文廟又經過較大規模的維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人民政府重視做好安溪文廟的日常管理、保護和維修工作。1984年間,省人民政府撥款,安溪縣人民政府指定林園主持,薛世浩負責工程管理,葉青琳為工藝監修,對照牆、欞星門、戟門、東西廡、大成殿等均按原貌修新。台胞高新平捐贈漢白玉石雕孔子神像一尊,供奉於大成殿。1994年,僑親李陸大捐資,安溪縣人民政府指定李建國主持,薛世浩為修建委員會主任,對整座文廟重新油漆,建“泮宮”、“騰蛟”、“起鳳”門樓,修建崇聖殿、訓導廨、教諭廨,並對明倫堂進行修葺。千年文廟,重放異彩。

築建

安溪文廟是宮殿式建築,傲立於一條南北走向的中軸線上。整座建築群呈長方形,南北長164米,東西寬36.5米,總建築面積9495平方米,左右呈對稱排列。自南至北有泮池、照牆、欞星門、戟門、東西廡廊、大成殿、崇聖殿、教諭廨,東有明倫堂,周圍繞以圍牆,布局合理,結構完整,層次分明,工程宏大,藝術精湛,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地方性特徵,其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相當高,反映了安溪當時物質文化的高度成就。
佇立廟前,首先看到的是泮池、照牆和欞星門。泮池呈半月形,又稱半月池,弦寬33.5米,弦至弧中點的直徑為15.2米,深2米,石欄維護,池水漣漪,清澈見底。照牆為磚石結構之屏,位於泮池與欞星門之間,高3米,長14.9米,表學府之所與凡塵阻隔之意。欞星門又稱先師門,面寬五間,進深二間,中掛“文廟”匾額。步入欞星門,即入前院,院庭廣闊,巧妙地托出院庭內戟門的莊重和大方壯觀,使人頓生漸入佳境之感。戟門內,立有張讀撰的《重修文廟頌》等碑刻四方。其中,由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進士、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陳遷鶴撰的《皇清重修學宮碑記》,高達2.86米,寬1.21米,記載清康熙年間修建文廟的意義、經過及李光地等修建官員的姓名,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修建文廟碑記。跨過戟門,出現在眼前的是一個廣大的庭院,稱為拜庭,是古代文武官員拜孔的地方。拜庭兩側為廡廊,對稱得體,光照亮堂。其廡廊中今開設“安溪歷史文物和歷史人物展”,系統地介紹安溪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各個歷史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人民民眾生產、生活的情況及部分安溪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歷史功績。
穿過廡廊,登上台階,即到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廟的核心建築,內祀孔子。殿堂為重檐廡殿式,平面方形,面寬三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485.9平方米,四周有明廊。殿內當心間的屋頂構造,採用蓮花如意斗拱,縱橫交錯,繁複重疊,構成穹窿形藻井,俗稱“蜘蛛結網”。它懸空倒掛,不用一釘而托起,負荷萬斤梁架而不傾,構設精密,技巧絕倫,藻井當心間尤為別致瑰奇,是古代建築美學深刻而完善的體現。今殿內佇立孔子和“四配”、“十二哲”塑像,展示儒家文化發展體系的群體形象。
大成殿之後為崇聖殿,舊稱啟聖祠,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稱今名,內崇祀孔子之父母,殿宇構築為歇山屋頂,建築面積226平方米,典雅而莊嚴,前有拜庭,東西有對稱排列的兩廡。再後為教諭廨,1994年重建。大成殿的東側20米處有明倫堂,懸山屋頂,四合院式,面寬三間,進深二間,建築面積609平方米。此外,歷史上文廟還有忠義祠、名宦祠、鄉賢祠等建築,均已圮無存。
安溪文廟的整座廟宇裝飾題材以龍鳳為主體,襯以人物、鳥獸、花卉,飛金走彩,薈萃木、石、磚雕刻及剪瓷、堆貼之大成,工藝極其精湛,尤以戟門內外、大成殿前的四對石龍柱及月壇正中陛石的雲龍戲珠石雕最負盛名。戟門外和大成殿前的中對輝綠岩龍柱,外盤翔龍,龍的造型靈活生動,似騰欲飛,栩栩如生,線條古樸流暢;戟門內及大成殿前外對白色花崗岩龍柱,雕工粗獷,龍的造型笨拙而不失風度,張牙舞爪,形神兼備。陛石的輝綠岩雲龍戲珠石雕,龍首在上,龍邊伴有浮雲,下有海水波濤,姿態生動,構圖得體。月壇三面基石上的雙獅拋珠、鯉魚戲珠、八駿馬、雲龍吐霧、麒麟、仙鶴、翠竹、蓮花、牡丹等18幅浮雕,精縷細琢,情態優美,充滿生機。文廟殿堂的木雕藝術同樣令人讚不絕口,無論是欞星門、戟門內外或大成殿的荷花、花籃、吊筒,還是樑柱交接處的雀替,皆雕工精細、比例得體。尤其是大成殿內金柱內與挑尖梁交接處的鏤空木雕,雲龍神態生動,獅子、麒麟長有薄翼,頗具神話色彩,更是國內建築中所罕見。
安溪文廟是我國現存比較完整的文廟,為江南現存建築物中最完整的古建築藝術群,它對研究孔子和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都是難得的實物資料。其建築法式,曾經傳播日本,是大和民族吸收中華文化的重要例證。

交通資訊

 班車:從泉州市區內乘坐“泉州—安溪”的班車,票價大約18元/人
公車:乘坐公車K1/K3/1/4/9/11/12路
安溪文廟
也可乘坐摩的前往,費用約3-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