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鉬礦詳查

《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鉬礦詳查》是由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擔任第一完成單位,張懷東,王波華,彭海輝,郝越進,陳春元,宋如晟,史東方,王偉,乾長龍,陳秀忠,程松,楊彬,項斌,王瑞龍,李先初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鉬礦詳查
  • 主要完成單位: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
  • 主要完成人:張懷東,王波華,彭海輝,郝越進,陳春元,宋如晟,史東方,王偉,乾長龍,陳秀忠,程松,楊彬,項斌,王瑞龍,李先初
  • 等級:一等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4-1-04
  • 獲獎序號:20140004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鉬礦床是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近幾年發現和探明的一個特大型鉬礦床,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世界級鉬礦床,其成因類型屬單一金屬鉬的斑岩型鉬礦床。 2007年7月,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利用自有礦權進行資料二次開發,全面系統總結沙坪溝地區地質礦產資料,以斑岩型鉬礦成礦模式為理論指導,充分研究本區的地質特徵、化探異常及圍岩蝕變分帶特徵,結合最新航磁處理資料,開展沙坪溝鉬礦勘查。勘查工作分為兩個階段:普查階段為2007年~2009年12月、詳查階段為2010年1月~2011年6月,兩階段共完成地質鑽探工作量43917.95米(32孔)。主礦體控制長度1350米,最大寬度1000米,厚度162.37~945.15米,平均厚度661.32米,主礦體賦存標高140.72~-942.35米。全礦床共估算332+333類礦石量17.11億噸,鉬金屬量239.02萬噸,全礦床平均品位0.14%。其中工業礦石量119978.45萬噸,鉬金屬量215萬噸,平均品位0.179%。主礦體估算332+333類礦石量17.08億噸,鉬金屬量238.84萬噸,占全礦床鉬金屬總量的99.93%。根據實驗室流程選礦實驗結果,採用優先浮選流程,最終閉路流程試驗指標:鉬精礦品位49.80%,鉬回收率89.77%。鉬精礦達到了GB3200-89鉬精礦質量標準KMo47-A品級標準。按回採率85%,選礦回收率89.77%計,本礦床可得鉬精粉366.231萬噸,按鉬精粉價格4200元/噸度計,經濟價值為7660億元。沙坪溝鉬礦的發現,實現了安徽大別山地區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改寫了大別山東段無大礦的歷史,也帶動了安徽省新一輪地質找礦。同時,該礦床的發現進一步印證了秦嶺-大別造山帶是我國最重要的金、鉬多金屬成礦帶,成礦條件優越,找礦潛力巨大。 該礦床與鄰省類似大型、超大型鉬礦床相比雖有很多相似性,但其鉬礦化主要在鉀化帶中富集,厚度巨大,品位富,這在國內已知的斑岩型鉬礦床中較為少見,具有很大的科學研究價值,對本地區成礦規律和找礦模式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安徽省金寨縣沙坪溝特大型鉬礦的發現凝聚了幾代地質工作者的心血,以下幾點成功經驗值得今後借鑑: 1、重視資料二次開發,充分運用多方法、多手段系統研究礦區的地質特徵,以""斑岩型鉬礦床""成礦理論為指導,通過與秦嶺~大別山鉬成礦帶西段的已知相類似的礦床進行類比,篩選沙坪溝實施勘查。 2、通過對淺部鉛鋅礦及深部鉬礦的礦床特徵研究,對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進行總結,明確了礦床的礦化蝕變分帶,為建立沙坪溝斑岩型鉬礦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提供了依據。 3、新理論(成礦系列理論、成礦系統理論等)、新認識(關注低緩化探異常和面狀礦化蝕變)和新技術(深部鑽探技術)的有效套用是實現找礦突破的關鍵因素。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毓川、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常印佛等國內知名專家先後到沙坪溝考察、指導。就本項工作,專家們建議:在礦床深部及外圍全面開展基礎地質工作,加強綜合研究,及時總結經驗,爭取更大找礦突破。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