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進我省繭絲綢行業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推動我省由繭絲綢主產省向繭絲綢強省邁進,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特制定本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繭絲綢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 類型:規劃
- 地區:安徽省
- 發布機構:安徽省人民政府
通知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編制的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漁業、茶葉、蔬菜、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10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協調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學指導農業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持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發展規劃
一、行業現狀與發展環境分析
二、發展目標與措施
1.繭絲綢產量:2007年,全省桑園面積90萬畝,蠶種產量130萬盒,蠶繭產量4.5萬噸,廠絲年產量6000噸,絲織品產量5000萬米,較2002年分別增長36%、81%、76.5%、83%和52%,年均增長分別為6.4%、12%、11.2%、12.6%和8.7%。
2.繭絲綢質量:鮮繭出絲率14%以上,廠絲平均等級3A+50以上,絲織品(成品綢)入庫一等品率90%以上。
3.蠶桑生產技術推廣目標:2007年,優良蠶品種推廣率100%,優良桑品種推廣率40%,方格簇推廣率70%以上,小蠶共育推廣率70%以上,省力化養蠶推廣率50%以上。
4.繭絲綢生產技術:熱風循環式烘繭機達20%,無梭織機比例達20%,自動繅絲機比例達90%以上,繅絲裝備技術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全行業生產實施綠色環保無污染生態標準。
5.市場開拓:絲綢年出口創匯1億美元,較2002年增長173%。
6.經濟和社會效益:繭絲綢行業總產值30億元,行業實現利潤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萬個,帶動農戶45萬戶,來自主導產業的農戶戶均收入達1575元。
(二)主要措施
1.培育一批產業基地。建設1—2個國家級蠶繭基地和10個省級蠶繭基地,實施“123”工程,即發展10個重點企業,建設20個蠶業合作組織,培育300個蠶繭大戶,使基地年產上車率90%以上、解舒率60%以上、畝產58千克以上的蠶繭達5萬擔以上。
2.扶持一批龍頭企業。扶持5個省級龍頭企業,重點扶持績溪絲業、黃山華盛、霍山源牌、阜陽京九、金寨三利等一批經濟效益好、管理水平高、產品開發能力強、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繭絲綢企業發展,培育5個自動繅生產規模8000緒、8個自動繅生產規模4000緒的骨幹企業,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以省級龍頭企業為主體、以中小企業為依託的龍頭企業群。
3.實施一批重點項目。實施30戶企業60項繭絲綢產業化項目,計畫總投資9億元。重點實施績溪絲業有限公司總投資1.8億元的老桑園改造、新桑園建設、養蠶技術套用以及絲織技改項目;安徽京九絲綢有限公司總投資1.2億元的繅絲、織造技改項目和新產品開發項目;黃山華盛絲綢集團4萬畝優質高產桑園的示範工程項目;黃山天松自動繅改造和蠶桑基地建設項目;安徽源牌集團無紡真絲製品生產項目。
4.開發一批名牌產品。在蠶種、蠶繭、絲類、綢緞產品上,培育5個省級名牌,1個國家級名牌。擴大名牌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引導社會資金、技術、人才向名牌產品流動,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三、主要任務
根據省政府辦公廳《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深化蠶繭流通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皖政辦〔2001〕62號)精神,進一步完善鮮繭收購資格認定製度,未經鮮繭收購資格認定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鮮繭收購業務;改革蠶繭價格管理辦法,建立在政府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蠶繭價格的機制;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蠶種生產、經營市場準入機制,實行蠶種生產和經營資格許可制度,支持具備條件的繭絲綢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蠶種經營,促進蠶種資源最佳化配置,加快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繭絲綢市場體系建設。
(二)進一步完善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
大力發展連線龍頭企業和農戶的蠶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蠶農的組織化程度,深化蠶桑科技推廣體制改革,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蠶桑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按照“產品區域化、優質化、基地建設標準化”的原則,採取典型示範、龍頭帶頭、政策引導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廣規模化、基地化、科學化種桑養蠶,最佳化桑蠶品種,廣泛推行小蠶共育、方格簇、省力化飼養等先進方法,努力提高單產和質量。
因地制宜,穩步推行“公司+農戶”、“公司+蠶農合作組織+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農民樂於接受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引導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加工銷售能力,通過定向投入、定向服務、定向收購以及建立風險基金、吸收基地農戶參股、二次返利等形式,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逐步形成適應繭絲綢行業發展需要的生產和經營新機制。
組建安徽省繭絲綢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協會在行業發展、協調、信息傳導、建立產業保障機制以及反傾銷等方面的作用,探索政府與協會、企業間合作方式,形成政府巨觀調控措施得力,協會、企業積極配合的管理體系。
(三)進一步調整和最佳化行業經濟結構。
重點發展皖西、皖南蠶繭生產,形成加工基地與原料生產相結合的皖南、皖西兩大繭絲綢產業帶,加快黃山、宣城等市繭絲初級產品向深加工產品的轉化,促進地區間合理分工與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組織實施桑、蠶最佳化工程、繭絲最佳化工程和真絲綢品種最佳化工程,促進我省繭絲綢行業全面技術進步。鼓勵產學研相結合,加快科技含量高的特色蠶絲和蠶桑副產品綜合利用的研製與開發。發展筒裝絲、捻線絲生產,恢復發展絹紡生產。
(四)大力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積極挖掘國內絲綢市場消費潛力,有針對性地開發不同檔次的產品,全方位地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發揮專業外貿公司絲綢出口主渠道的作用,大力培育企業自營出口能力。鞏固歐美、日韓、東南亞主要市場,開拓東歐、中東、非洲、南美等市場,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
(五)加強標準化、法制化建設,規範市場體系。
加強行業生產、流通領域的標準化、法制化建設,依法規範繭絲綢生產經營行為,整頓鮮繭收購秩序,依法打擊、懲處對農業無投資、無服務、自身無資金、無收烘場所的“四無”繭販子,為產業化經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六)完善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法規。
按照省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精神,各有關市、縣要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原則,制定本地區繭絲綢產業化實施規劃和產業政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要成立領導小組,設立專門辦事機構,實行目標管理,把政府推動和市場導向結合起來,促進各項工作深入開展。各級政府要組織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支持繭絲綢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推動繭絲綢產業化發展。
積極爭取國家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認真做好省級繭絲綢結構調整資金的運作管理。完善《蠶種管理條例》及有關實施細則,推動我省蠶種資源的最佳化,健全繭絲綢產業化的法律保障體系,為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