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蔬菜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蔬菜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 時間:2003-2007
  • 類別:蔬菜產業化發展
  • 性質:規劃
通知,發展規劃,一、蔬菜產業現狀,二、產業前景預測,三、發展思路和目標,四、蔬菜產業建設重點,五、保障措施,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農業產業化十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的通知
皖政辦〔2004〕13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省農業產業化工作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有關部門編制的水果、畜牧、優質糧、優質油、漁業、茶葉、蔬菜、棉花、中藥材、繭絲綢等農業產業化10大主導產業發展規劃(2003—200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要求,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完善協調機制,強化責任,落實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科學指導農業產業化規範有序發展,大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持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四年二月十六日

發展規劃

安徽省蔬菜產業化發展規劃(2003—2007年)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新階段“菜籃子”工作的通知》(國發〔2002〕15號)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施意見》(皖政〔2003〕52號)精神,特制定本規劃。

一、蔬菜產業現狀

(一)蔬菜生產持續發展,成為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我省是農業大省,蔬菜資源豐富,為全國蔬菜主產省之一。2002年全省蔬菜(含瓜類)面積1217萬畝,產值162億元,比1995年分別增長74.6%、78%。蔬菜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11.9%,占種植業產值24%,占經濟作物產值50.5%。商品菜產量1160萬噸,農民人均種菜純收入24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蔬菜業已成為繼畜牧業、糧食之後,我省農業經濟第三大產業。
(二)品種結構最佳化,產業化水平提高。以優質高效和均衡供應為重點,引進推廣優良品種,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精細品種比重達70%以上。目前,全省蔬菜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有42個縣,20萬畝以上的有21個縣,30萬畝以上的有6個縣。近年來,各地通過招商引資、財政扶持等手段,重點扶持周谷堆蔬菜批發市場、黃池集團、山華集團等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的蔬菜經營加工龍頭企業。2002年,全省蔬菜加工130餘萬噸,比1995年增長3.5倍,蔬菜創匯3449萬美元,占全省食品出口總額的40%。
我省蔬菜產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比重不大。與周圍鄰省相比,我省蔬菜面積、產值只有山東的三分之一、河南的二分之一,蔬菜產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偏低,潛力很大。二是加工發展滯後。2002年全省加工菜僅占蔬菜總產的8%左右,比重偏小;加工設備和工藝落後,精、深加工比重低,規模化水平不高。三是質量安全水平不高。生態環境惡化,蔬菜生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農業面源污染加重。四是資金投入不足。影響了蔬菜產業發展後勁。

二、產業前景預測

(一)市場發展空間
1.城市和農村消費層面。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綱要,全國城市化水平提高20個百分點,則城市年增蔬菜消費約2500萬噸。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無公害蔬菜、淨菜、菜汁飲料等潛在市場較大。
2.國際市場開拓層面。國際上出現食物結構中蔬菜比重上升的趨勢。蔬菜產業屬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國內價格僅為國際市場價格的五分之一到八分之一。加入WTO,為我國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出口市場半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出口前景廣闊。
(二)產業比較發展空間
1.蔬菜產業在農產品發展中潛在優勢明顯。近年來,國內果蔬食品消費持續上升,呈營養化、多樣化、優質化和均衡化的趨勢,蔬菜潛在市場相對廣闊。國際上,我國蔬菜生產成本及價格將保持相當長的競爭優勢,市場前景可觀。
2.蔬菜產業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作用明顯。從調查情況看,目前日光溫室畝均產值約6000—8000元,大中棚2000—5000元,露地菜1000—3000元,大大高於糧棉等作物,加上拉長產業鏈條,蔬菜產業整體效益將進一步提高。
3.蔬菜產業發展拉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目前全省從事蔬菜生產的勞力約400萬人。據測算,若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1700萬畝,棚室面積擴大到450萬畝,則需增加勞力約400萬人。蔬菜產業將帶動食品工業、倉儲運輸業、農資產業和各類中介組織的發展。但是,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我省蔬菜產業也存在一定劣勢。我省屬內陸省份,引進外資機遇少,出口成本較高。鄉鎮工業實力不強,財政實力較弱,引資和項目實施配套能力差,影響項目引進實施。部分蔬菜原料品質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制約了加工企業的發展。我省像和縣、渦陽等規模化、專業化、特色化基地較少,制約了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

三、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
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發揮資源優勢,面向國內外市場,突出抓好基地、加工、行銷三個環節,進一步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調整產品結構,發展蔬菜產品加工,完善市場體系,提高蔬菜產品的附加值,使蔬菜產業成為農業領域輻射範圍廣、科技含量高、競爭能力強、經濟效益好的支柱產業。
(二)發展目標。
通過5年的努力,力爭實現以下目標:蔬菜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逐步實現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建設六大商品菜基地,年增商品菜基地100萬畝,到2007年全省蔬菜面積達1700萬畝,蔬菜產品實現無公害化,培育商品菜“品牌”40個;建設六大專業批發市場。實現年增商品菜交易量80萬噸,年配送量達40萬噸,到2007年商品菜交易量達900萬噸,交易額突破100億元,配送量200萬噸;發展蔬菜加工。到2007年,年蔬菜加工率由2003年的8%提高到15%,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加工能力由2003年的130萬噸增加到360萬噸。培育1—2個5億元以上的龍頭企業集團。帶動農戶由32萬戶增加到60萬戶,來自主導產業收入由938元增加到1285元;建立健全蔬菜產業質量安全、科技創新、社會化服務、政策保障、工作指導和協調體系,提升蔬菜產業整體質量和效益,使我省躋身全國的蔬菜大省和華東地區的蔬菜強省之列。

四、蔬菜產業建設重點

(一)建設六大商品瓜菜基地。
按照“科學規劃、區域布局、集中連片、規模經營”的總體要求,採取“四個結合”,即:基地開發的廣度與深度相結合,開發資源與配套建設相結合,生產開發與市場開發相結合,開發產品與加工增值相結合,突出區域特色,抓好六大生產基地建設,實現生產的標準化、區域化、規模化、優質化、專業化。
1.反季節商品瓜菜基地。以沿江地區和縣、繁昌和沿淮淮北地區的懷遠、阜南、墉橋、譙城等縣(區)地為中心興建反季節商品蔬菜基地100萬畝;以碭山、和縣、墉橋等縣(區)為中心,興建無籽西瓜、早熟和秋延大棚西瓜、甜瓜生產基地40萬畝。
2.地方名優特菜基地。開發地方名優產品,如渦陽苔乾;蕭縣、碭山蘆筍、金針菜;臨泉、懷遠、亳州大蒜;靈璧、石台、和縣紅辣椒;淮南、合肥烏菜;界首馬鈴薯;廬江、桐城水芹。到2007年全省新增地方名優蔬菜種植基地100萬畝。
3.水生菜基地。在沿江的無為、當塗、南陵、宣州區和淮河流域墉橋、固鎮等縣(區)興建水生菜基地40萬畝,發展田藕、茭白、荸薺、菱角生產。
4.加工菜基地。以渦陽、臨泉等縣(區)為中心興建脫水苔乾和脫水蔥蒜基地60萬畝;以無為、繁昌等縣(區)為中心興建出口速凍菜和保鮮菜基地40萬畝;以當塗、涇縣、來安等縣(區)為中心建醃製菜生產基地40萬畝。
5.食用菌基地。在界首、蒙城、南陵等縣(區)地興建蘑菇等食用菌生產基地5萬畝;宣州、祁門、桐城等縣(區)和淮北等市興建優質鮮香菇和珍稀食用菌基地,年產1.5萬噸。
6.高山菜基地。在皖南山區、大別山區的岳西、績溪、石台等縣(區)興建高山菜基地20萬畝。抓好100個科技示範片和500個科技示範戶,確保主產區農戶畝均增收一千元,使項目區5萬人脫貧。
(二)建立健全蔬菜產業市場體系
1.加快區域性批發市場建設。重點建設合肥、和縣、亳州、蚌埠、安慶、宿州六大區域性蔬菜批發市場,新增加工設施,擴建冷庫,新建質量檢測中心,增加市場信息網路和電子化交易系統,使之成為跨地區輻射全國的大型批發交易市場。到2007年,六大市場交易量突破900萬噸,交易額突破100億元。
2.加大新型流通方式創新力度。圍繞華東市場,以六大批發市場為載體,建設蔬菜冷鏈系統,擴大淨菜、小包裝加工、冷藏蔬菜的比重,構建城市蔬菜配送中心,統一向華東地區大中城市零售網點、連鎖商店、一伙食團體開展蔬菜和副食品配送服務。按照國際通行銷售方式,建設500個配送連鎖經營網點,達到統一質量,統一品牌,同等服務、同一價格,到2007年,批發市場向蔬菜超市淨菜配送量達200萬噸以上。
3.培育名牌產品,提高市場占有率。以公司制形式推出40個左右主產縣範圍的統一“品牌”,按照公司+農戶或公司+協會+農戶的形式簽訂“訂單”,擴大“品牌”在華東乃至全國市場認知度,提高市場占有率;扶持10—15個發展前景好的品牌企業,提高蔬菜加工處理能力,建立冷鏈貯運系統,使之成為競爭力強的市場主體;建設30套無公害蔬菜淨菜加工生產線,幫助“品牌”產品進入超市,實行連鎖配送,發揮“品牌”效應。同時,大力發展進入大型集團消費和中高檔餐飲業的產銷直掛,為蔬菜產業發展尋求更大的增值空間。
4.培育壯大蔬菜產業新型行銷主體。成立全省蔬菜協會,重點建設100個瓜菜菌協會。每個市扶持30個左右經營額突破200萬元的農民產銷合作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建立10萬人的千鄉萬戶農民科技帶頭人和經紀人示範推廣網路。
(三)建設三大加工企業帶和省級蔬菜加工企業集團
1.沿淮淮北脫水菜和速凍菜加工區。在渦陽義門苔乾公司、淮南白蘭集團等五大龍頭企業的基礎上,圍繞蔬菜精深加工,在阜陽、淮南、亳州擴建萬噸級蔬菜(食用菌)加工廠3個,到2007年全省新增加工能力40萬噸,新增加工業產值20億元,新增創匯5000萬美元。
2.沿江速凍菜和水生菜加工區。在黃池集團、華康食品、露仙公司等七大加工企業的基礎上,新建或擴建蔬菜速凍、醃製、制罐、制汁加工廠,到2007年全省蔬菜年加工能力突破50萬噸,加工業產值突破20億元,新增創匯5000萬美元。
3.皖西皖南食用菌及森林菜加工區。以山華集團、寧國山里仁公司、省糧油公司等加工龍頭企業為核心,建立20萬畝山野菜生產基地,生產純天然綠色食品,到2007年加工能力突破10萬噸,加工產值8億元,帶動山區10萬戶農民脫貧致富。
4.組建省級蔬菜加工企業集團。採取外引內聯、重組、兼併、收購、股份合作等形式,培育1—2個規模大、起點高、外向型、牽動力較強的加工企業集團。企業集團加工能力突破10萬噸,產值超過5億元。
(四)建設良種引進與繁育體系
重點加強新品種選育、引進、篩選工作,為優質商品菜生產和加工提供品種保障。
1.良種種苗開發。建設省級蔬菜品種研究和展示中心,從國內外引進300個以上優新品種,為優質商品菜生產和蔬菜加工發展提供品種儲備。在淮北、宿州、合肥、蕪湖、阜陽等市建設區域品種示範中心和種苗中心,進行區試和篩選,每年選育和篩選10—30個蔬菜新品種用於開發推廣。
2.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建立以蕭縣等縣(區)為中心的辣椒雜交一代制種基地,以淮南等市為中心的雜交甘蘭制種基地,以合肥等市為中心的優良地方品種提純繁育基地,以肥西等縣(區)為中心的優良西甜瓜制種基地,以阜陽等市為中心的脫毒種苗基地和食用菌菌種生產基地等,年產蔬菜良種100萬公斤。

五、保障措施

(一)科學規劃,精心組織,穩步實施。按照“大基地、大市場、大龍頭、大服務”的總體要求,制定蔬菜產業化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分解落實各年度目標任務,並在當地政府的領導下,由蔬菜行政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
(二)狠抓質量安全,健全標準和檢驗檢測體系。省、市共同建立完善蔬菜產品質量衛生安全系列標準,使蔬菜產品在生產、加工、流通的各個環節都有統一的標準和技術規範。加快建立蔬菜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自檢、社會中介檢驗檢測機構接受委託檢驗和執法機關監督抽檢相結合的檢驗檢測體系。建立商品菜基地蔬菜產品質量衛生安全追溯制度和認證認可制度,確保城鄉居民吃上“放心菜”。
(三)強化扶持政策,建立資金投入體系。各地要加大對蔬菜產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法》要求,加大蔬菜生產發展基金的征管力度。逐步增加對蔬菜產業化經營的扶持資金。省財政扶持資金重點扶持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及市場前景好的大項目。同時,制定“低門檻”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國家出口退稅政策。鼓勵工商資本、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蔬菜產業化開發。
(四)依靠科技進步,建立科技創新和綜合服務體系。組織相關科研教學單位開展協作攻關,做好蔬菜良種產業化開發、反季節棚室蔬菜增效技術、淨菜真空包裝運銷、蔬菜優質安全生產技術等綜合性研究課題攻關。組織市、縣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開展新品種引進示範與推廣,加快品種更新步伐。同時,圍繞提高生產者素質,開展多層次培訓,在3-5年內形成高、中、初級合理組合的蔬菜專業科技隊伍,以適應蔬菜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五)加強領導,建立組織保障體系。省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蔬菜產業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農業、商務、工商行政管理、稅務、衛生、質量技術監督、金融等部門應增強服務意識,為蔬菜產業化做好服務,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蔬菜產業化發展環境,確保蔬菜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