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的通知
皖政〔2003〕108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發展文化產業,是發展新興第三產業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各地、各部門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提高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重大意義的認識,創新思路、深化改革、強化措施,按照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特點,科學決策,突出重點,扎紮實實地推進《規劃綱要》的實施。要根據《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進一步分解細化,保證重點工作的落實,努力把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
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規劃綱要
安徽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
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和商品雙重屬性。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當前,我省已進入加快發展、富民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階段,進一步加強我省文化建設,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是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是提升文化服務產業對國民經濟貢獻度的需要,是擴大內需、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為把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我省重要產業之一,特制定本規劃綱要。
文化產業是跨行業、跨地區、關聯度很高的產業群體,其涵蓋的範圍十分寬泛,涉及的內容和門類有著不同的劃分。從有利於規劃編制、實施、監督、評價出發,結合政府五年任期目標,本規劃著名重選擇文化、廣播影視、體育、新聞出版等門類為重點進行編制。鑒於科技、旅遊業等已形成專項規劃並批准實施,在本規劃的發展任務中不再單獨描述。教育產業規劃將另行編制,本規劃綱要在指標上包括了教育產業增加值,但不列出具體發展任務。為了和政府五年任期目標以及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計畫相銜接,規劃分為2003—2007年和2008—2010年兩個規劃階段。兩個階段的目標、任務和措施相互承接,構成本規劃綱要的整體內容。
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00年全省文化體育出版產業工作會議和2001年省政府《批轉〈安徽省文化體育出版產業十五計畫(摘要)〉的通知》(皖政〔2001〕35號)後,我省文化產業在積極探索中逐步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和基礎,為進一步發展積蓄了力量。當前我省文化產業發展呈現的主要特點是:
——總量形成一定規模,但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低。2002年,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137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3.8%;其中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體育等四大門類增加值52億元,約占1.5%。教育產業增加值74億元,占2.1%,文化旅遊業等其他增加值10.9億元,占0.3%。四大門類從業人員14萬人,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1.5%。
——產業領域不斷擴大,但結構層次不高。到2002年,全省文化產業已經廣泛涉及到文化用品製造業、文化用品貿易業和文化服務業等各個領域。四大門類的機構數達2.5萬個,其中各類企業數2萬個。文化產業中,傳統產業和產品的比重較大,缺乏進一步更新和開拓市場的能力;現代文化產業和產品的比重偏低,檔次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發展不快,進入領域較窄。
——初步培育了一批企業集團,但總體上競爭力不強。目前,我省文化產業已經組建了安徽廣電信息網路公司、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安徽新華書店發行集團等大型企業或集團。我省文化產業在某些領域裡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如2002年,安徽電視台的廣告收入居全國第8位。但從總體上看,我省文化企業的市場主要在省內,企業創新能力和開拓省外市場的能力不足,管理、技術水平和人員素質都亟待提高。現有大型企業和集團是在原有體制和基礎上的初步整合,還需要按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中進一步提升。
——建成了一批大型文化設施,但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仍十分薄弱。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文化設施不斷改善,特別是“九五”以來,通過多方籌集資金,改造了省圖書館、安徽大劇院、省體育場、省體育館、省游泳館,建成了省科技館、省黃梅戲藝術館、射擊館、訓練館、省廣播電視光纜傳輸網、廣播電視周邊覆蓋和“村村通”工程、中德印刷培訓中心。合肥市圖書館、蕪湖市奧林匹克中心、馬鋼體育館、安慶體育館、黃山體育館、南陵等一大批市縣級文化體育場館設施也相繼建成。各類學校、企業也建設了與自身文化相配套的文化設施。社會力量興辦的各類文化設施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標誌性的文化設施建設不夠突出,由於資金不足,一些地方特別是農村文化設施嚴重不足,現有的文化設施由於體制和管理等問題,利用效率不高,經營不活,效益不佳。
——加快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存,關鍵取決於解決好各種制約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未來一段時期,我省文化產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機遇:
數位電視、數碼電影、寬頻接入、視頻點播、線上遊戲等新型文化產業群快速發展;我國入世及服務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將帶來更多的國際文化產業資本進入;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加強;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日益擴大,複合型、高素質文化產業人才交流更加廣泛和頻繁;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提高,需求帶動作用明顯,這為我省加快開發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升文化產業的水平,提供了體制、資金、人才和觀念上的條件和機遇。
但也應該看到,我省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產業意識不強,重事業輕產業的傾向普遍存在。二是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政企不分、管辦不分成為政出多門,行業管理不到位,企業運行不規範、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三是行業壟斷和地區封鎖嚴重,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和寬鬆的發展環境,嚴重阻礙了文化產業資源的最佳化配置。四是市場準入條件高,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領域較窄,造成文化產業投入渠道單一,僅僅靠政府資金難以形成強大的投資拉動。五是培養、吸引人才的機制不健全,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嚴重缺乏。
綜合分析,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總體上正處於起步階段,發展的基礎還比較薄弱。
但加快發展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只要充分把握好面臨的各種機遇,切實解決好產業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實現我省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
二、發展文化產業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始終把握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圍繞“加快發展、富民強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開拓創新,通過市場導向、政府規劃、部門聯動、企業運作、社會參與,開拓大市場,發展大文化,形成大產業,力爭到2010年初步實現安徽文化產業的產品特色化、設施現代化、經營規範化、管理科學化,充分發揮文化產業關聯度高的特點,使之成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先導產業,逐漸成為我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加快發展和調整結構並重。實施文化產業發展“非均衡戰略”,有條件的地方加快發展,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能發展多大就發展多大。適應現代社會文化消費的需要,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最佳化,提升傳統文化產業的科技水平,促進現代文化產業大規模成長。
2.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對重要的新聞媒體、特殊藝術院團、文化遺產、民間藝術和老少邊窮地區的文化發展繼續予以扶持。其他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都應當進一步確立市場主體地位,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3.堅持開放促文和創新促文結合。擴大文化產業領域對外開放,是加快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兩種資源,積極開拓國內、國外兩個文化市場,加強與省內外、國內外的文化交流,促進我省文化產業與國際先進文化產業發展接軌。創新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要通過文化體制創新、機制創新、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大力開拓新型文化產品,發展新型文化產業,逐步提高現代文化產業的比重。
4.堅持大眾文化和特色文化兼蓄。面向基層、面向民眾、面向消費者,研究廣大人民民眾的文化需求,著力提高大眾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在發展大眾文化的同時,有選擇、有重點、有步驟地發展富有地方風情和歷史內涵的特色文化,把發展特色文化與發展大眾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為文化產業發展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
5.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推動並舉。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把應該交給市場和企業的職能,全部還給市場和企業。文化企事業單位要圍繞市場消費需求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在市場競爭中強化自身、發展壯大。政府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把工作重點放到創造環境、制定規劃、協調發展和規範監管上來。要著重健全文化市場體系,打破條塊分割和部門、地區封鎖,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為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與政策環境。
6.堅持依法經營和規範管理齊抓。文化企業要按照市場經濟法則,公平、公正、公開地參與市場競爭,堅持合法經營、依法經營,反對不正當競爭,杜絕經營或參與“黃、賭、毒”活動。各級、各有關部門要修改和出台地方法規,依法保護企業利益,整頓文化市場秩序,規範文化產業管理,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困難,杜絕“吃、拿、卡、要”等行業不正之風。
(三)奮鬥目標
1.總量登上新台階。到2007年和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60億元和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5%左右,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4%和5%左右。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和5%以上。從業人員占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初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政府巨觀調控、市場引導企業的文化產業運行框架,把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2.結構、質量和效益達到新水平。新興文化產業在文化產業中的比重穩步提高,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層次得到有效提升。現代科學技術在文化產業領域得到普遍套用,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努力實現文化產品開發高品位、企業運營高效率、各項設施高標準、發展環境高質量、服務管理高水平、從業人員高素質,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質量和效益達到新的水平。
3.體制和機制充滿活力。建立規範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健全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和政府巨觀調控體系。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實現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政府不再直接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鼓勵和支持社會投資興辦文化產業,基本形成以公有制文化企業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體系。扶持一批實力強、規模大、經營活的企業集團,到2010年力爭有3—5家大型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躋身全國文化企業100強。
4.現代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網路基本形成。初步建成能夠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多樣化、多層次、高質量文化需求的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大中城市的設施要能夠承辦省級、國家級和國際文化活動,城鎮的設施要能充分滿足人民民眾文化娛樂需求。儘快建成文化產業網路。到本屆政府任期結束,基本做到全省“縣縣有館、鄉鎮有站、村村有室”的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5.區域文化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充分挖掘皖北地區歷史、人文資源,利用皖南地區旅遊、戲曲資源,大力發展現代文化產業,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特色互補的區域文化格局。其中,合肥及沿江中心城市的文化產業要向高科技、規模化方向發展,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其他地區根據本地經濟文化發展基本情況,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三、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發揮傳統優勢,加快傳統文化產業化進程充分挖掘我省傳統文化的增長潛力,套用現代文化產業的經營理念和手段加以經營和包裝,整合和激活我省文化資源優勢,打造一批有特色的傳統文化精品,力爭推出一批在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品牌。
1.以黃梅戲為代表的安徽戲曲文化產業。全面推進國有藝術表演團體改革,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戲曲演出業,改制、組建、新建各種面向市場的藝術表演團體。黃梅戲是我省標誌性文化品牌,要把黃梅戲作為戲曲產業化的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整合現有資源,實行強強聯合,採取適應市場的靈活的演出機制,做強做大,使之成為國內外有地位、有影響、有規模、有效益的重點劇種。藉助黃梅戲的優勢,吸引全世界範圍內的戲劇界名人來我省交流合作,擴大影響,形成品牌。廬劇、泗州戲、雜技、花鼓燈、儺戲等傳統戲曲要鞏固優勢,創新劇目,改革體制,推行簽約制、演出經紀人制、保留劇目制、劇目製作人制等,加速產業化進程。鼓勵有實力的戲劇表演團體“走出去”,開拓國內外市場,創造更大的效益。
2.以徽學為代表的安徽傳統文化產業。徽學是我國三大地方學之一,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要大力挖掘,加快開發,儘快形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系列產品。重點開發程朱理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建築、徽菜、徽劇、徽州茶道、徽州“三雕”等傳統文化產品。發揮歷史名人效應,大力發掘建安文學、桐城派文化、老莊文化、吳楚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遺址文化產品,形成產業優勢。套用高新技術提高挖掘、修復、開發傳統文化產品的質量和水平。
3.以文房四寶為代表的安徽工藝文化產業。我省工藝品生產基礎雄厚,社會需求不斷增加,市場潛力較大。宣紙、宣筆、歙硯、徽墨“文房四寶”要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同時,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增加花色品種,提高產品檔次。蕪湖鐵畫、桐城佛光工藝、銅陵銅器、黃山漆器等傳統工藝品生產要進一步面向市場,加強產品設計和創意,增加文化內涵,形成更多的名品、新品和精品。要抓緊培養新一代工藝品大師和特殊人才,建立工藝品研發機構,促進繼承和創新的有效結合。建立跨所有制的藝術品生產企業,建立健全藝術品鑑賞、租賃、拍賣制度,規範拓展文物、藝術品的複製、拍賣市場。
4.引導民間傳統藝術品生產。我省民間傳統藝術品歷史悠久、品種繁多。要大力發展農民畫、絲絨畫、絲繡絲刻、靈璧奇石、剪紙藝術、服裝服飾、旅遊紀念品、竹編、柳編、藤編、草編等工藝品,突出特色、創新設計、打造品牌,使小產品、小作坊實現規模化、社會化生產與經營。努力開拓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民間美術等民間文化產品的海外市場,加快形成出口優勢。
(二)適應新的需求,培育新興文化產業
面向文化市場需求,充分借鑑國內外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根據我省的實際可能,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重點選擇部分領域積極扶持,使之成為拉動我省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1.廣播影視業。面向國內外市場,著力推進專業化製作、集約化經營、集團化管理、規模化發展。加速形成綜合頻道與專業頻道相結合的高質量節目體系,衛星、無線、有線相結合的綜合性多功能傳輸覆蓋網路體系,數位化、自動化為主的廣播電視技術體系,走頻道專業化、欄目精品化、節目大眾化之路。努力推出若干名牌欄目、名牌主持。深化制播分離,增開省廣播電台交通台、文藝台、省電視台科教頻道,鞏固“2131”電影放映成果,擴大廣播電視覆蓋。突出發展既健康又有票房收入的電影電視劇。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廣告設計、策划水平,加快提高廣告業收入。
2.新聞出版業。調整產品結構,在鞏固中國小教材、教輔和科普、少兒品牌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拓展新領域,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圖書著作權貿易、電子出版物和網路新聞、網路出版服務。大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網上書店,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和農村、小城鎮市場。結合當前報刊整治,強化市場定位,突出品牌經營,培育1—2家進入全國十強、4—5家進入全國百強的報紙、刊物。到2010年,全行業總收入、總資產超過百億元。
3.文娛演藝業。實施“文化精品”戰略,加快發展黃梅戲、花鼓燈、雜技、舞蹈、音樂等文娛演藝產業,通過運用股份制改造和承包、品牌輸出等多種形式,推進重點藝術表演院團、中介機構、劇場的強強聯合,促進文化藝術產品的策劃、生產、展演和後續開發的一條龍運作、網路化經營。充分發揮名人、名團、名劇、名城、名鎮、名館、名園和名品的品牌效應,增加文化演出和遊覽收入。積極引進國內外有特色的健康文娛項目。加大安徽傳統文藝娛樂形式的創新力度,規範發展電子、網路娛樂,培育壯大一大批品牌化、連鎖化的文化娛樂經營企業,並向省外市場和農村市場延伸。繼續加強藝術培訓,加大扶持一批規模化、專業化、企業化、社會化的藝術教育培訓機構,打造包裝一批演藝、模特明星。到2007年,有若干家影劇院經營業績進入全國百強影劇院。
4.體育競賽健身業。結合我省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選擇體育健身娛樂、體育競賽表演、體育技術培訓、體育無形資產開發、體育彩票、體育旅遊、體育用品和體育中介作為加快發展的重點,擴大開放,著力推進。不斷引進、創新健身娛樂、競賽表演的形式和內容,大力開發攀岩、漂流、越野、蹦極等現代休閒體育項目。加快發展民眾喜愛、有民眾基礎的健身秧歌、健身氣功、武術、舞龍、舞獅、龍舟、腳踏車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有條件的市、縣(市、區)設立健身、羽毛球、網球、高爾夫球、保齡球協會或俱樂部。創造條件發展足球、籃球、桌球等項目的職業俱樂部。推進協會實體化。大力引進高水平的體育表演賽事,申辦綜合性大型運動會,推動體育場館的開放、開發。構建民眾性體育服務體系,建設民眾健身場地,健全民眾體育活動組織,舉辦民眾性體育活動。拓展青少年體育、農村體育、社區體育,增加體育消費。大力開展戶外運動,積極發展體育旅遊。充分運用品牌效應、名人效應,發展體育用品。積極培育健身、競賽、技術培訓等專業市場。擴大體育彩票銷售規模。加大體育無形資產的開發利用,通過冠名權、標記權、贊助權、廣告權、特許權等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能力。
5.文化信息業。大力推進安徽文化產業信息化進程,實現文化產品製作和傳播方式的升級。重點建立省級新聞網站,形成以新聞發布、電子公告、信息傳輸為主業,兼顧電子商務、網路服務的現代化信息港和國內知名網站。充分利用現有有線電視光纜傳輸網路的資源,實現有線網路多功能業務拓展,為廣大用戶提供國際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可視電話系統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等增值項目。建立以文化資源資料庫和公用電信網為基礎的文化信息網路,實現文化資訊上網運行。穩妥推進電視、電信、網際網路三網融合,重點抓好網上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文化電子商務建設,以商業服務方式實現文化資源共享。大力培育和發展電子玩具、遊戲軟體,發展網路遊戲等相關服務業。發展音像製品、軟體、多媒體、出版物,提高圖書、音像製品發行現代化、網路化水平,推進各類圖書館數位化、網路化管理,提高圖書資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
6.節慶會展休閒娛樂業。精心策劃和舉辦中國黃梅戲藝術節、中國豆腐文化節、馬鞍山國際吟詩節、碭山梨花節、巢湖銀屏牡丹節、黃山國際旅遊節和中國(蕪湖)旅遊博覽會等重大文化節慶和會展活動,擴大影響,形成品牌。積極承辦各種博覽會、展銷會。大力發展有特色、有潛力、有消費群體的社會休閒娛樂、遊藝、歌舞業,在城市發展酒巴、茶巴、網巴、氧巴、陶巴、咖啡館、裝禎室、工藝品製作室等高消費型、小康型、大眾型設施,加速推進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旅遊文化、廣場文化的發展。推動文化下鄉,強化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和開發,用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拉動相關消費;融文化休閒經營於一體的休閒沐浴業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增強服務,壯大實力,促進就業。到2010年,全省舉辦的文娛、休閒、演藝等經營收入力爭達到50億元,從業人員達到20萬人以上。
(三)著眼市場競爭,壯大文化企業集團發展綜合性文化企業集團是參與現代文化產業市場競爭的需要。現有的文化事業單位中,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體育館、體育場、群藝館等文化設施以及特殊的藝術院團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保留,其投入通過財政或社會捐贈等方式獲得補償。鼓勵社會各界投資創辦、領辦、合辦文化企業,促進以股份制為代表的文化公司或企業群體發展壯大,增強我省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以做大做強為目標,努力打破條塊分割和行業壁壘,以文化精品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促進資產、人才、技術等要素的合理組合,加快形成以8大企業集團為先導的大型文化企業群體。各市也要根據當地實際,狠抓文化企業改革和發展。
1.出版集團。以資產為紐帶,整合全省出版社,加快成立安徽出版集團。教材出版中心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在政策允許範圍內,加快出版集團下屬企業股份制改造,創造條件爭取上市。到2007年,全省出版社年銷售額達到15億元以上。
2.廣電集團。以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為主體,整合系統內相關企事業單位組建安徽廣播影視集團,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資步伐。通過實施重點項目、最佳化產業結構、完善企業經營,促其快速成長,力爭到2010年,全省廣播電視系統收入超過15億元以上,資產達50億元。
3.報業集團。加快壯大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儘快形成以母報為主體,以產權為紐帶,報、社、網、刊合一的發展結構。到2007年,安徽日報報業集團利稅2億元以上,總收入過5億元。到2010年總收入突破10億元。
4.發行集團。已組建的安徽新華書店發行集團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吸引社會資金,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發展跨地區、跨行業、跨系統的大型連鎖經營。新華書店系統外的發行企業和集體、個體書攤要走集約化、規模化、特色化、連鎖化的經營道路,減少中間環節,擴大行銷領域,壯大經濟實力。到2007年,全省發行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
5.演藝集團。整合優質資產,按照投資主體多元化、合作方式多種化、經營體制多樣化的要求,組建安徽演藝娛樂集團。各市、縣要針對娛樂市場消費多元化的特點,引導發展個性化、特色化經營的中小文化企業群。扶持和鼓勵民營文化娛樂企業加快發展,壯大規模,使民營文化娛樂企業在民營經濟中占有更大的比重。
6.印刷集團。以安徽新華印刷股份公司、安徽書刊印刷廠、安徽省印刷物資公司為核心層,聯合中德印刷培訓中心等若干資產優良的書報刊印刷企業、出版物印刷企業、包裝裝璜印刷企業或專項印刷企業,加快組建若干家印刷企業集團。加快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競爭力強的印刷體系,力爭經營效益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7.文物資源保護和開發集團。整合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考古研究機構、博物館和文物經銷企業,吸引旅行社、工藝品生產流通企業共同參與,成立省文物資源保護和開發集團,拓展文化旅遊、文物展覽、文物建築修繕、文物購銷經營、文物拍賣、文物複製品生產等領域,形成規模效應。
8.文化用品集團。通過市場競爭組建安徽文化用品集團。採用新的技術鞏固提高傳統文化產品生產水平,面向市場需求開拓新的生產領域,大力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型文化用品。
(四)引導各方資金,建設一批大型文化設施
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適度超前和投資多元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重要文化設施,使之成為我省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重要基地。
1.城市文化廣場。省會合肥、“兩山一湖”旅遊區和皖江經濟帶及其他城市,要培育和發展現代都市文化。城市規劃和建設中要把城市功能、城市環境與城市文化形象有機統一起來,提高城市設計和建設的文化品位,城雕、廣場、城區綠化以及廣告、街名、店名等要注重特色,體現人文內涵,要結合城市規劃抓緊建設獨具風格、整體協調、生態優美的標誌性文化建築或文化建築群。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會展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展覽館、體育館、群藝館、大劇院、音樂廳、遊樂園等文化設施要統一規劃,相對集中,連片建設,形成城市文化消費中心,發揮集聚效應和對外文化交流的視窗作用。建設省博物館、省新聞中心等文化基礎設施。
2.出版印刷基地。積極引進新型出版媒體生產研製技術,加快建設電子讀物製作中心、出版聯合書庫、圖書配送中心、出版編輯大廈、報業大廈、新聞出版學校等工程項目,擴建旭日光碟生產線,完成安徽新華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遷址擴建,創辦印刷工業園,在合肥等地形成國內一流的出版科技園、出版培訓中心和印刷生產基地。
3.現代體育設施。省會城市要建設現代體育中心。各重點城市要合理規劃,建設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總量相適應的、功能齊全的綜合體育場(館)和其他公共體育設施;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所在地,要建設標準田徑場、游泳池、帶看台的燈光籃球場和綜合訓練館(房)等公共體育設施;社區和住宅小區,要按規定配套建設供民眾健身的體育設施。各類體育場(館)要成為特色鮮明,現代氣息濃郁的競技、健身、培訓和休閒基地。所有新建、改建的公共體育場(館)都要考慮綜合效益,主動面向體育消費市場,積極搞好功能配套建設,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抓好場館經營管理,提高利用率。同時,要抓好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校外體育活動場所的建設。
4.影視製作園區。依託省電視台、省廣播電台,整合全省廣電傳輸網路。強化影視製作能力,大幅度增加優秀廣播劇、優秀電視劇、優秀故事片和商業電視劇生產,拓展消費市場,增加影視劇和廣告經營收入。
(五)發展中介組織,開拓文化市場
文化中介組織是文化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要面向市場,培養一大批有品牌、有信譽、運作高效的文化中介組織,使之成為加快發展我省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
完善文化經紀人制度,強化行業自律機制。文化中介機構和各類文化協會要與政府脫鉤,成為獨立的市場活動主體和聯結文化生產、文化服務、文化消費的中間環節,堅持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合法中介,守法經營,打擊非法中介和“坑、蒙、拐、騙”等不法行為。選擇相關院校設立文化經紀人專業,加快文化經紀人隊伍的正規化建設,造就一大批有影響、有特長的文化中介組織和文化經紀名人。
各類文化中介組織,包括經紀機構、代理機構、仲裁機構,要圍繞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好服務,當好經紀,搞好銜接,謀取“雙贏”。“十五”期間,在演出、影視、藝術品、重要體育比賽等方面率先建立規範競爭的文化中介機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文化藝術創作生產規律,規範文化中介企業的設立和運行,完善經紀人與經紀組織的資格評定體系。抓緊制定中介和經紀行業法規,加強中介組織的行業規範和行業自律。
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市場和鄉村文化市場,積極開拓省外和境外市場,以多種方式促銷文化產品。加快培育假日演出市場、社區文化市場、文物市場、鄉鎮圖書和音像製品市場等,以市場帶動產品開發和文化事業的繁榮。
(六)統籌規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通過加快文化產業的發展,帶動旅遊、運輸、餐飲、賓館、教育、園林、社區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文化旅遊業要充分發揮我省歷史文化遺產豐富、重點文物景點眾多的優勢,加強文化名城、名鎮、民居、名園等遺址保護和開發,突出打好黃山牌,做好徽文章,唱響黃梅戲,發掘佛文化,推出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文化旅遊區域、旅遊線路和文化旅遊產品。加快文化旅遊配套設施、服務設施和旅遊設施標準化建設步伐,提高旅遊商品的文化含量,不斷豐富旅遊文化內涵。採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和經營。
四、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大文化產業宣傳力度
各類媒體要切實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宣傳,強化做大做強文化產業的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氛圍,增強文化企業的市場競爭意識。加強民眾文化消費輿論引導,培養健康消費觀念,強化文化消費偏好,增加文化消費比重。各級政府每年定期組織一次文化產業發展和消費的宣傳周活動,擴大影響。各有關部門也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宣傳方案,加強本領域的文化產業發展宣傳。
(二)進一步加快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
利用黃梅戲藝術、針灸醫療康復和中國科技大學優勢,發起成立中外戲劇家藝術家論壇、世界針灸聯合論壇和中外著名高校校長論壇,形成制度,定期舉行。千方百計吸引國際經濟、文化、金融等組織和跨國企業在我省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舉辦各種會議、會展和其他活動。鼓勵文化機構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創辦各類分支機構,拓展生產和服務空間。積極爭取有條件的文化企業享有文化藝術產品和服務的進出口權,鼓勵演出經紀單位在國外設立演出經紀機構,大力開拓國外演出市場。
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關鍵環節。要加強和改善對文化工作的領導,理順政府與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健全和規範文化行業組織,探索建立新形勢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政府對文化工作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轉為依靠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進行間接調控。文化藝術表演團體等生產單位要轉變觀念,按照市場機制建立生產創作、流通行銷和服務收益機制。深化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制度、勞動制度、分配製度改革,轉變經營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勵機制,探索建立正確導向、富有活力的微觀運行機制。組建文化行業協會,將不適合由政府行使的職能交給行業協會,制定相關自律章程,促進行業自我約束和有序競爭。
(三)培育多元化文化產業投資主體
堅持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投資原則,加大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管好、用活省級宣傳文化發展資金,最佳化結構,提高效益,扶持一批市場前景好、項目回報高、就業貢獻大的文化產業發展項目。
對各類文化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取消所有制限制。加大金融資金對文化產業的支持,發展銀企合作。有效解決文化機構國有資產擔保抵押問題,積極發展各種有關文化保險服務,鼓勵利用企業債券和股票等融資手段發展文化產業。認真落實國家和省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各項財稅政策。進一步放寬文化產業準入領域和條件,鼓勵各種社會資本投入國家鼓勵發展的文化行業或產品,大力發展民營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電影隊、劇團、書店、體育俱樂部、體育學校,對各種所有制文化企業實行相同的國民待遇。努力與世界跨國文化產業集團開展多種合作,在政策允許範圍內,積極吸引外商投資文化產業,探索拓展利用國際資本的方式和空間,積極發展中外合資文化企業。允許文化產業單位占有的國有資產在經過認真清理和評估後,作為國有資本金投入產業經營。
(四)積極培養和使用文化產業專門人才
改進人才管理制度。建立規範的文化藝術演出單位人才流動管理機制,企業自主用人,員工自主擇業,政府依法管理。全面推行製作人制、演員簽約制。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收入分配機制,允許和鼓勵擁有特殊才能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人才占有企業股份並參與利潤分配。實行以全員契約聘用制為主的用人制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人才資源。實行人事代理制,逐步推行文化工作者自由職業化。建立企業進修培訓制度,定期對管理者和員工進行培訓,持證上崗。試行文化企業管理人“藍星證書制度”,由中介組織開展資格認證,按不同資歷和水平評定1—5星的級別,任職、工資與星級掛鈎。鼓勵企業與國內外大學和先進企業的人才合作,派人出國學習或聘請國外文化產業領域的高級經營管理者為培訓顧問,學習國外先進的文化產業管理經營理論和經驗,提高企業經營水平。進一步加強我省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高等院校要面向市場需求,增設相應的文化產業系科專業,培育文化產業人才。
(五)建立文化產業發展激勵制度
建立激勵機制,實施文化精品工程。獎勵優秀文化產品生產、銷售、服務企業和有突出貢獻的個人,重點支持重要文化產品的研製開發,支持有才幹的人士興辦文化企業。提高文化企業管理水平。著力加強企業市場行銷能力、產品研發能力,提高企業產品質量意識、成本效益意識和服務意識。鼓勵文化企業與旅遊等其他相關企業的聯合。鼓勵生產企業興辦體育、演出等文化產業。
(六)加強文化產業法規建設
在文化市場管理、文化資源開發、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建設。全面梳理有關法規和規範性檔案,凡與國家法律、規章不一致,或從部門利益出發的要修改完善。根據世貿組織基本原則和有關條款,研究制定保護和扶持民族文化產業的措施。加強文化法規的監督檢查工作,保護智慧財產權,嚴厲打擊文化侵權和非法出版活動。
制定鼓勵發展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對非文化企業、非公有制經濟和境外資金投入安徽文化產業,在準入領域、準入條件、財稅政策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對文化企業用水、用電、用熱等方面價格進行合理的調整,與其他企業同水同電同熱同價。建立文化產業信息庫。研究國內外發展文化產業的有關政策、法規,為制定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和企業經營策略提供信息服務。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調查制度。
(七)發揮政府的巨觀調控作用
各級政府要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化發展文化產業重大意義的認識,把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文化體育設施、網點建設納入城鎮規劃和社區規劃,確保建設用地。廣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組織各種文化產業理論研討活動,企業文化企業舉辦文化產品的宣傳和促銷活動,使我省文化產業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成立省文化產業協調機構,統籌規劃和領導文化產業的發展。
文化、廣電、體育、出版等主管部門要切實轉變職能,把工作重點轉到規劃、指導、協調和監督上來,變直接管理為間接管理,把不屬於政府部門職能的部分還給市場、讓給企業、放給協會,簡化辦事程式,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計畫、財政、建設、國土、工商、稅務、統計等部門和金融機構要大力支持文化產業,積極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我省文化產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