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2012年3月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皖政辦〔2012〕11號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該《方案》分背景、方針和目標、重點任務、組織實施、進度安排5部分。

重點任務是: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實施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 印發機關: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皖政辦〔2012〕11號印
  • 印發時間:2012年3月5日
通知,實施方案,一、背景,二、方針和目標,三、重點任務,四、組織實施,五、進度安排,

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
皖政辦〔2012〕11號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一二年三月五日

實施方案

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依據國家《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以下簡稱《科學素質綱要》)以來,各地、各部門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聯合協作、務實進取,全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基本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發展目標,為“十二五”開局和實現2020年長遠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2010年,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達2.5%;大力實施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了全民科學素質整體提高;廣泛開展科學教育與科普活動,科普設施不斷完善,科普資源逐步豐富,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得到較快提升,科學素質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明顯增多;加快發展科普產業,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並舉機制初步建立;不斷完善聯合協作工作機制,為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和國內發達地區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發展還不平衡,面向農民、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工作亟待強化,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科普事業投入不足,科普產業發展不夠,社會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科學素質工作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對於增強我省自主創新能力,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經濟強省、充滿活力的文化強省、宜居宜業的生態強省,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二、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方針。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指導方針,以“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為主題,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務能力為核心,以科普資源共建共享為抓手,以服務民生為著眼點,以服務基層為著力點,完善體制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科學素質,為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美好安徽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和智力支撐。
(二)主要目標。
到2015年,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在“十一五”基礎上有顯著發展,基本建成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組織實施、基礎設施、條件保障、監測評估等體系,力爭我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超過4%。
——促進科學發展觀在全社會深入貫徹落實。進一步突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工作主題,廣泛宣傳普及低碳生活、防災減災、公共安全、身心健康、創新創造等觀念和知識,加強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以重點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帶動全省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持續提升。未成年人對科學的興趣明顯增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科學決策水平不斷提高,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的科學素質顯著提升,城鄉居民之間、經濟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居民之間科學素質差距逐步縮小。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公共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科學教育與培訓體系不斷完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科普基礎設施服務能力不斷增強,科普資源更加豐富,科普人才隊伍發展壯大,基本科普服務更加公平普惠,公民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顯著增多。
——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機制不斷創新。科普資源共建共享、聯合協作、社會參與、監測評估、獎懲激勵等機制繼續健全,公益性科普事業與經營性科普產業並舉機制逐步完善,科普工作與科研、教育、文化等事業緊密結合,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合力不斷增強,社會各界參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社會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宣傳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等內容,使未成年人不斷提高科學認知水平,從小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完善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提高學校科學教育質量,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勇於探索的創新能力,使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與技能,體驗科學研究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與興趣。
——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為農村未成年人特別是女童和留守兒童提供更多參與科學教育與培訓、參與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其獨立學習和自我發展能力。
——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增強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樹立科學意識,崇尚科學精神,養成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
措施:
——在幼稚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融入科學啟蒙教育。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通過遊戲、活動等方式激發幼兒的認知興趣和探究欲望。
——推進義務教育階段科學素質教育。總結完善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改革經驗,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課程體系和評價、考試制度,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實施科學等課程標準,提高科學課程和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加強數字技能學習教育,培養學生運用網際網路學習和獲取信息的能力。推廣“做中學”活動的經驗和成果,創新科學教育方法,鼓勵學生通過參與、體驗、實踐和動手製作等方式提高科學素質。
——推進高中階段的科學教育。鼓勵普通高中開設科學教育選修課,拓寬學生知識面。鼓勵開設通用技術課程,支持開展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面向農村中學生開展職業指導教育,讓有培訓意願的農村新成長勞動力都有機會接受就業技能培訓。
——豐富校外和課外科學教育活動。動員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開展與青少年面對面的科技交流活動。開展大手拉小手科技傳播行動、科技專家進校園(社區)、走進科學殿堂等活動。推進學生進實驗室、動手做科研、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等活動。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青少年科技創新獎等活動,提高各類科技競賽的質量。鼓勵地方和民間公益組織開展普及性科技活動,擴大參與面和影響力。面向鄉村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開展學業輔導、親情陪伴、感受城市、自護教育等各類志願服務。
——營造崇尚科學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校園科技節、科技周等活動,鼓勵學生開展小發明、小創造活動,設立科普教育長廊、板報,營造師生自由討論的文化氛圍。注重在創建平安校園、文明校園、綠色校園、和諧校園活動中,普及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水土保持、節約能源資源、心理生理健康、防災減災、安全避險、自救互救等知識,加強珍愛生命、遠離毒品和崇尚科學文明、反對愚昧迷信等宣傳教育。
——完善校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課程銜接機制。開展青少年學生校外活動場所科普教育共建共享試點工作。推進科技館活動進校園、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鼓勵中國小校利用科技館、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資源,開展科學教育和科普活動。
——發揮親職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學素質中的作用。鼓勵中國小校利用家長會、家校聯繫會議等形式,指導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提升教育理念,提高科學教育水平。鼓勵父母或其他監護人為未成年人的科學探究、科學課學習提供條件,引導未成年人廣泛接觸自然,培養親近自然的情感。
分工:
省教育廳、團省委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二)實施農民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面向農民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保護耕地、發展循環農業、建設生態家園、應對突發事件、防災減災、健康衛生、移風易俗和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等內容的宣傳教育,推動廣大農村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提高農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發展生產、增產增收致富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將普及實用技術與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相結合,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
——提升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適應現代科學文明生活的能力。
——增強農村婦女、少數民族農民及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措施:
——建立農村科學教育培訓體系。落實《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大綱》,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網路、安徽農網、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農村成人文化教育機構、普通高校、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在農村科技培訓中的作用,面向農民開展科學教育培訓活動。
——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民科技培訓。實施科普惠農興村“百萬工程”。結合新型農民培訓(包括農村勞動力培訓陽光工程、農業專業技術培訓、農民創業培訓、農民科技示範培訓)、星火科技培訓、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培訓、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培訓等活動,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的農業科技培訓和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
——做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面向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人員和農村社會管理人員,加強技能培訓。根據就業市場需求和企業崗位實際要求,對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開展訂單式培訓或定崗培訓,使其掌握初級以上職業技能或達到上崗要求。鼓勵農村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參加1-2個學期的勞動預備制培訓。組織有技術、資金和創業意願的農民開展創業培訓,加強項目開發、開業指導、小額貸款、後續扶持等“一條龍”服務。支持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參與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依託農村成人文化教育機構和農村中國小開展農村社區教育。開展進城務工人員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推進民眾性、社會性、經常性農村科普活動。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活動,推廣科技特派員、科技入戶、農技110、科普大集、專家大院、科技諮詢服務站、科技專家和致富能手下鄉、科教興村、科技之光青年專家服務團、農家書屋等做法,探索科技工作者“常下鄉,常在鄉”長效機制。實施“千鄉萬村環保科普行動”,結合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建設,開展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等宣傳,推進反對封建迷信、反對邪教、遠離“黃賭毒”等科普活動。
——加強農村科普示範體系建設。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項目、農村清潔工程、村莊整治、農村民居防震保全工程等惠農工程。加強農村基層科普隊伍和科普能力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和科普工作隊等示範帶動作用,探索科普服務“三農”長效機制。組織開展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縣)和全國科普示範縣(含市、區,下同)、鄉(鎮)、村等創建活動,推廣農民科學素質行動先進經驗。
——健全農村基本科普公共服務體系。依託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發展農村基層科普組織。加強“一站一欄一員”、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面向農村黨員、基層幹部、骨幹農民和科技示範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負責人以及農村各類實用人才,加強科普工作培訓,強化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機構教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發揮鄉鎮科協、村科普小組、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各類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機構以及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作用,組織開展專家諮詢服務和志願行動,努力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三農”的有效機制。
分工:
省農委、省科協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廳、省林業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三)實施城鎮勞動者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倡導和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健康生活等觀念和知識,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需求,以培養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為重點,提高第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更好地適應經濟社會和自身發展要求。
——圍繞城鎮化進程的要求,提高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和適應城市生活的能力。
——提高失業人員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能力。
措施:
——加強城鎮勞動者科技教育培訓巨觀管理。將科學素質內容納入高等院校和成人教育課程及培訓教材,將有關科學素質的要求作為各類職業培訓、考核和鑑定的內容。推動用人單位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建立健全從業人員帶薪學習制度,鼓勵職工在職學習。
——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健全以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培訓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實施青工技能振興計畫,開展青年崗位能手活動、青年就業創業行動,推動進城務工青年訂單式技能培訓,組織青年技能訓練營,鼓勵青年積極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實施婦女創業行動和巾幗建功活動,廣泛開展婦女崗位培訓和創業技能培訓。
——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實施新的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舉辦專業技術人員高級研修班,促進專業技術人員能力水平和科學素質全面提升。充分發揮科技社團作用,幫助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攻關、解決技術難題,參加跨行業、跨學科的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活動。
——開展日常性職工科普教育活動。深入推進“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講理想、比貢獻”等活動,推動學習型、創新型、技能型團隊建設。充分發揮企業科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組織和機構作用,舉辦專題講座,組織職工技能競賽和同業技術交流,廣泛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創造等民眾性技術革新活動,組織專家團隊深入企業開展技術諮詢等活動。在企業內部刊物、廣播、閉路電視、區域網路上開辦科普專欄,設立科普櫥窗、職工電子書屋等,加強職工書屋建設,充分利用有關實驗室、產品陳列室等建設科普宣傳陣地。開展健康知識科普宣傳,組織健康講座、心理培訓等活動。關注進城務工人員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問題,著力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分工: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省安全監管局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省社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四)實施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將提高科學素質貫穿於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選拔錄用、教育培訓、綜合評價全過程,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增強領導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科學執政能力,增強公務員終身學習和科學管理能力,使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在各類職業人群中位居前列。
措施:
——加強規劃,把提高科學素質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按照幹部教育培訓工作部署,落實各級各類幹部培訓規劃,將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培訓的重要內容,列入各級黨校和行政學院教學大綱。重點培訓市縣黨政領導、各級各部門科技行政管理幹部、科研機構負責人和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負責人等科技管理人員。
——以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為載體,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學習。在黨委(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中,將科學發展觀、建設創新型國家等戰略思想以及國家、省科技發展規劃作為重要內容。在組織培訓和在職自學中,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學習。開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學習型黨組織內容的宣傳教育。
——在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選拔錄用、綜合評價中體現科學素質的要求。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在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國有企業負責人選拔任用考試大綱和題庫中,以及在公務員錄用考試中,強化與科學素質要求有關的具體內容。研究制訂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監測、評估標準。
——依託各類幹部培訓院校,加強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培訓。將科學素質教育納入各級各類幹部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學計畫。在幹部培訓教材建設中,加強科普內容的編寫和使用。
——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普及現代科技知識。繼續辦好院士專家科技講座、科普報告和專題科普講座等。組織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到科研場所實地參觀學習。
——加大宣傳力度,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提高科學素質營造良好氛圍。推出一批註重科學素養、弘揚科學精神、提倡科學態度、講究科學方法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典型,宣傳好做法、好經驗。落實中央宣傳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科技宣傳工作的意見》,大力傳播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
分工:
省委組織部、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科技廳、省環保廳、省衛生廳、省氣象局、省地震局、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社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五)實施社區居民科學素質行動。
任務:
——宣傳科學發展觀,普及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節能減排、防災減災、健康生活等知識,促進社區居民形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升社區居民套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改善生活質量、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激發社區居民提升自身素質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圍繞建設文明和諧的學習型社區,提升社區科普服務能力,完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
措施:
——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圍繞安全健康、節能環保、防災減災等內容,開展科教進社區、衛生科技進社區、綜合防災減災進社區、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社區科普大講堂、節能減排家庭行動、心理健康諮詢等活動。面向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開展科學生活、安全生活、健康生活等宣傳和教育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使用網路資源,獲得有益知識,拒絕不良信息。
——實施社區科普益民計畫。依託社區公共服務場所和設施,建立完善社區科普服務站、科普畫廊、科普圖書室、科普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結合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網際網路、移動通信、移動電視等新型傳媒的科普宣傳功能。健全街道科協、科普協會、社區科普小組等網路組織。建立社區科普宣傳員和科普志願者隊伍。開展科普示範街道、社區、樓宇、家庭等創建活動。
——搭建社會化的社區科普工作格局。有效整合社區及周邊科普資源,建立共建共享機制,鼓勵學校、學會、科研院所、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企事業單位、部隊積極支持和參與社區科普活動。
分工:
省科協、省婦聯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民委、省民政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社科院、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六)實施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
任務:
——加強教師科學素質建設,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科學素質和水平。
——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適應不同對象需求,滿足科學教育與培訓要求。
——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教育培訓場所、基地,配備必要的教學儀器和設備,為開展科學教育與培訓提供基礎條件支持。
措施:
——提高教師科學素質。鼓勵高等師範院校和有關高校設立科學教育相關專業,著力培養從事科學教育的專門師資。增加在職教師培訓中的科學教育內容,推進中國小教師科學素質與課程實施能力建設。以縣及縣以下幼稚園、中國小科學教育教師培訓為重點,加強科學教育骨幹教師培訓。逐步完善科學教育教師職稱評價標準和辦法。
——建立健全科技與教育結合、共同推動科學教育的有效模式。推動科技專家參與中國小科學課程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改革和科學教師培訓。組織有條件的中學科學教師到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重點實驗室參與科研實踐與項目培訓。
——提高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材質量。按照基礎教育課程標準,進一步提高科學課程教材的質量和水平,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吸引力。將科普工作與素質教育緊密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科普內容納入各級各類教育培訓教材和教學計畫。根據農民、城鎮勞動者、社區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特點和需求,加強各類人群科學教育培訓的教材建設。
——改進科學教育與培訓的教學方法。加強中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改進教學方法,廣泛套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先進教學理念,增強教育教學效果。針對不同人群開展科學教育培訓,改革與探索成人教育教學方式,提高培訓效果。
——加強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條件建設。逐步實現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地區中國小科學儀器、教具、圖書等基本達標,並面向社會提供服務。繼續推進中國小科學教育網路資源建設,支持和鼓勵現有科學教育網站擴大科學教育資源容量。加強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的科學教育資源建設。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科技館、職業學校、成人文化教育機構、社區學校等公共機構對公眾進行分類教育和培訓。
分工:
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委、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七)實施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
任務:
——發揮市場機制引導作用,促進科普資源開發、集散和服務的社會化,大力發展科普產業。
——圍繞宣傳落實科學發展觀,緊扣時代發展脈搏,適應國家、社會和公眾需要,注重科學與藝術、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結合,創作開發一批優秀科普作品。
——集成國內外科普資源及信息,建立共享交流平台,為社會和公眾提供基本科普資源支持和公共科普服務。
措施:
——大力發展科普產業。舉辦中國(蕪湖)科普產品博覽交易會,培育壯大科普產品市場。推進安徽省科普產品工程研究中心建設,提升科普產品研發能力。加快中國(蕪湖)科普產業園建設,壯大科普產業規模。深化“產學研用”結合的科普產業戰略聯盟建設,整合科普產業領域的人才、資源、技術優勢,提升科普產業發展水平。推動科普出版、科普旅遊、科普展覽展品、科普玩具、科普教育與科普遊戲軟體、科普網路發展。研究制定支持科普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促進科普事業和科普產業協調發展。
——促進原創性科普作品創作。以評獎、作品徵集等方式,加大對優秀原創科普作品的扶持、獎勵力度,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作品創作。推出一批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掛圖、圖書、展覽、影視作品、文藝節目等科普資源,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優秀科普電影、電視節目在基層播放。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優秀科普作品,帶動科普創作整體水平的提高。激發科技、教育、傳媒工作者科普創作熱情,把科普作品創作納入業績考核範圍。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促進科研項目成果傳播和普及,提高公眾對重大工程項目、科技計畫項目和科技重大專項產生創新成果的關注度和知曉率。探索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緊密結合的新途徑,科技成果轉化為科普資源的新機制。鼓勵和支持科研項目承擔單位和負責人將科研成果向社會公眾傳播。
——加強科普資源的開發、集成與共享。開展主題科普展覽巡迴展出,推動展覽和展品在各類科普場館、設施、服務機構之間交流。推動科普資源包開發,集成各種科普展覽、教育和活動資源,實現共享使用。促進科普展教活動與學校科學課程教學、綜合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相銜接。建立應急科普資源開發與服務機制。推動中國(蕪湖)科普資源集散中心建設。以安徽科普資源網為重點,建立全省科普資源及信息共享交流平台。以分散存儲、集中服務等形式,推動全社會優質科普資源集成共享。
分工:
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牽頭,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民委、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八)實施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建設工程。
任務:
——加大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科技傳播力度。
——發揮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在科技傳播中的作用。
——提升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質量。
措施:
——支持和鼓勵大眾傳媒開展科技傳播。推動廣播電視台製作更多喜聞樂見的科技節目、增加科技節目的播出時間,出版單位增加各類科普出版物的品種和發行量,綜合性報紙增加科技專欄的數目和版面,科普網站和入口網站加強科技專欄建設。增加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科普影片的比例。促進各類大眾傳媒機構參與科普產品開發和製作。扶持科普出版物等科普產品在基層發行、使用。支持大眾媒體開展科技宣傳,做好科技領域熱點敏感問題、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提升大眾傳媒從業者的科學素質與科技傳播能力。有計畫地開展科技宣傳報導從業者的業務培訓,吸納自然科學專業知識人員充實科技宣傳報導隊伍。推動科技社團與媒體交流互動,定期舉辦科學家與媒體交流活動。
——打造科技傳播媒體品牌。進一步發展壯大科普出版機構。鼓勵省廣播電視台加大電視科教頻道建設力度,把科技欄目辦成精品欄目。
——發揮新興媒體在科技傳播中的積極作用。培育、扶持若干有較強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網站、科技館。研究開發網路科普新技術和新形式,開闢具有實時、動態、互動等特點的網路科普新途徑。加大科普軟體研發力度,開發一批內容健康、形式活潑的科普教育、遊戲軟體。
分工:
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農委、省廣電局、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九)實施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任務:
——大幅度增強科普基礎設施整體服務能力,增加公眾提高自身科學素質的機會與途徑。
——最佳化科普資源配置,增加科普基礎設施總量,形成較為合理的整體布局。
——建立科普基礎設施長效發展的保障體系。
措施:
——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巨觀指導。將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及各地基本建設計畫,加大對公益性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經費的公共投入。
——積極發展科技館。積極推進各市科技館建設,在有條件的縣發展主題、專題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館,促進科技館在全省的合理布局。加強科技館展覽和教育活動的設計策劃工作,提升已建科技館的教育功能,提高各級各類科技館的使用效率,加強科技館運行管理,開展科技館評級和績效評價。推動有條件的科技場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建設各類專業科技博物館。鼓勵、推動有條件的研究機構、大學、企事業單位和具有重要資源的城市,因地制宜建設和發展專業或產業科技博物館。充分利用重大工程項目或企業閒置、淘汰的生產設施,建設富有特色的科技博物館。
——推進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設。發展國家級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到2015年底,全省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總數達到30個左右,省級科普教育基地總數達到100個左右。建設不同功能的行業科普基地,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面向公眾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或展覽館,建設專門科普場所。推動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農民工服務中心、文化宮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導海洋館、野生動物園、主題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動植物園等強化科普教育功能。
——發展基層科普設施。依託現有社會設施,推動在全省所有縣建設具備科普教育、培訓、展示等功能的縣級綜合性科普活動場所。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到2015年,在全省60%的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動站(室),80%的社區和行政村建有科普畫廊(宣傳欄),宣傳內容每年更新10次以上。加大科普大篷車配置工作力度,力爭全省保有量達到40輛。擴大科普大篷車服務範圍,促進展品展項更新,增強為基層民眾服務能力。鼓勵有條件的農村職業學校、成人教育機構、中國小、青少年宮利用現有場所建立青少年科學工作室。
分工:
省科協、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牽頭,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十)實施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任務:
——著力提升科普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素質優良的科普人才隊伍。
——最佳化科普人才隊伍結構。穩定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逐步建立一支專業化科普管理人才隊伍,壯大兼職科普人才隊伍,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大力培養面向基層的科普人才。
——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普創作與設計、科普研究與開發、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科普傳媒、科普產業經營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措施:
——加強農村實用科普人才培養。發展科普員隊伍,傳遞科技信息,組織民眾參與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利用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採取培訓、示範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培養農村實用科普人才。實施科普惠農興村“百萬工程”,發揮農村科普示範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骨幹等農村科普帶頭人的作用。
——建立社區科普人才隊伍。結合科教進社區、衛生科技進社區、全民健康科技行動、社區科普大講堂等活動及社區科普益民計畫,建立社區科普宣傳員隊伍。依託大學、科研機構、科普場館、科技團體、社區科普學校等,建設社區科普人才培養、培訓基地。鼓勵學校、科技社團、科研機構、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等機構和部隊的專業人才參與社區科普活動。
——發展企業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企業科協、團委、職工技協、研發中心等組織和機構作用,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培養和造就企業實用科普人才。
——加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建設。結合中國小科學課程和課外科普活動,重點在中國小、科普場館、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青少年宮等建立專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依託科技專家、大學生志願者、老科技工作者等建立兼職青少年科技輔導員隊伍。加強對青少年科技輔導員的培訓。
——發展科普志願者隊伍。推動建立科普志願者協會、科普志願者服務站等組織。鼓勵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學生、在職科研人員、傳媒從業者參加科普志願者隊伍。注重發揮科普志願者作用,組織其參加大型主題科普活動和科普場館、科普教育基地展教活動。
分工:
省科技廳、省科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民委、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氣象局、省地震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十一)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長效機制。
任務:
——建立健全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加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機制。
措施:
——完善科普人才培養和動員機制。落實國家和省科技、教育、人才規劃,建設專職、兼職科普工作隊伍。通過學校培養、在職培訓、國外進修、國際交流、實踐鍛鍊等,培養適應我省科技館、科普傳媒等事業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執行國家專職科普工作者評價標準。完善科普人才評價政策,提高科普人員和科普成果在科技考核指標中所占比重。研究制定激勵措施,鼓勵社會各界參與科普創作、傳播科學知識和科技成果。
——探索建立科研與科普密切結合機制。研究制定在省科技計畫項目中增加科普任務的措施與辦法,推動在立項時增加科普任務、驗收時評價科普效果。鼓勵承擔國家和省科技項目的科研團隊、企業、高校和科技專家發揮示範和帶頭作用,促進科研與科普工作密切結合。
——強化科普投入和科普產業保障機制。逐步加大對科技場館等公益性科普設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設、維護良性運轉。落實國家對捐贈公益性事業的稅收政策,鼓勵民間資金投入科學素質建設。推動各類科普平台整合,提高科普資源使用效益。完善和落實有利於科普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措施,拓寬科普產業投融資渠道,推動科普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健全監測評估體系和考核激勵機制。開展安徽省公民科學素養調查和科普統計工作。探索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納入業績考核,充分調動各級各部門工作積極性。對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大力宣傳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
分工:
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委宣傳部牽頭,省委組織部、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民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環保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衛生廳、省廣電局、省安全監管局、省社科院、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科協、省氣象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參加。

四、組織實施

(一)組織領導。
——省政府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具體組織實施。各有關部門按照《科學素質綱要》和本實施方案要求,認真履行職責,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省科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市、縣人民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把各項重點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畫,納入目標管理考核。結合實際,完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工作機制和制度,制定具體政策措施,為實施《科學素質綱要》提供保障。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視情對各地、各部門落實《科學素質綱要》及本實施方案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推動工作任務落實。
(二)工作制度。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每年召開一次會議,聽取《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匯報,總結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部署工作任務,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科協,負責籌備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落實工作會議議定事項,推動各部門完成相關任務,加強部門間信息溝通和工作協調,加強與市、縣聯繫,充分發揮綜合協調作用。
——省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明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責任部門,確定相對固定的聯絡員,推動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實施。
(三)保障條件。
——政策法規。在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學技術教育、傳播與普及的規定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供政策保障。
——經費投入。各級政府根據財力情況和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發展的實際需要,逐步提高科普經費投入水平,並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科學素質綱要》順利實施。各級政府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任務,按照省預算管理的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所需經費。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支持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五、進度安排

2012年:
——按照本實施方案確定的任務、措施,進一步落實責任。牽頭單位要發揮統籌協調作用,會同有關單位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參加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納入本部門工作規劃和年度計畫,加強對本系統開展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的指導。
——制定年度工作要點,確定年度工作主題並組織實施。推動各地制定“十二五”實施方案並啟動工作。
——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2013—2014年:
——繼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監測評估,針對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全面推進各項重點任務的實施。
2015年:
——組織開展督查,對“十二五”工作進行總結和評估,繼續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