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渠

安寧渠鎮位於烏魯木齊市北郊的沖積平原上,地勢平緩,總面積28平方公里。該鎮地處中溫帶乾旱氣候區,光熱充足,土壤肥沃,適合一般的農作物、蔬菜和果樹生長。該鎮水資源豐富,既有水質良好的地下水資源,又有縱貫南北的和平渠提供的地表徑流,形成井渠雙灌的地方特色,為農牧業的豐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寧渠
  • 位置:烏魯木齊縣安寧渠鎮
  • 總人口:10554
  • 總面積:28平方公里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烏魯木齊縣安寧渠鎮早在一百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間就是天山北路(由奇台經米泉、昌吉通往伊犁)的一個店鋪林立、客商雲集的繁華集鎮。1965年成為安寧渠鄉,1984年成為安寧渠政府所在地,1998年撤銷安寧渠區,將安寧渠鄉改建為安寧渠鎮,全鎮有5個行政村,21個村民小組,鎮屬總人口10554人。
安寧渠鎮位於312國道、216國道、土烏大和烏奎高等級公路交織成的金三角地帶內,而102省道由南至北縱貫全鎮,使安寧渠鎮享有極其便利的交通條件。1984年安寧渠被確定為烏魯木齊市的三大副食品生產基地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鄉鎮經濟有了飛速的發展,初步形成了以農業為基礎,以鄉鎮企業為支柱,農、工、商、運、服務業俱全的多種經營的經濟格局。近幾年鮮果園藝業發展也很迅速,草莓、葡萄、蟠桃種植園已初具產業化規模,每年可向市場提供鮮美水果4000餘噸。鄉鎮企業依託資源優勢,初步形成了造紙、建材、煤炭、鑄造和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的工業體系。1998年全鎮鄉鎮企業數已達到447個,從業人員1511人,年產值5253萬元,全鎮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1998年全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2898元,年均增長16.84%。
1995年國家建設部將安寧渠鎮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試點單位之一;2000年又被自治區列為20家重點建設示範城鎮.

歷史沿革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政府從陝西、河南、甘肅等地移民在此地屯田定居。因缺水,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自頭屯河燈籠口修築80公里渠道引水灌溉,給沿渠屯民帶來幸福安寧,把渠定名安寧渠,此地因渠而得名。民國時期,安寧渠先後屬迪化縣二區、西北鄉。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改為二區(又稱西北區)。1954年,成立8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合併成1個高級社,建安寧渠大鄉。1958年5月,劃歸米泉縣;9月,為米泉縣紅旗人民公社安寧渠生產大隊。1960年1月,仍劃歸烏魯木齊縣,為安寧渠人民公社的安寧渠生產大隊。“文化大革命”中曾更名工農兵生產大隊,後期分設為河西、安寧渠、北大路3個生產大隊。1983年改制,建立安寧渠鄉。1999年撤鄉設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