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宜縣

南朝置安宜縣,以縣治臨近安宜溪得名,屬陽平郡陽平郡治,兼置東莞郡於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安宜縣
  • 所屬地區陽平郡
歷史沿革,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南朝置安宜縣,以縣治臨近安宜溪得名,前身是漢平安縣,縣城故址在今金湖縣銀塗鎮境內,屬陽平郡,《南齊·周山圖》載:“南齊建元二年,於石鱉立陽平郡。”(陽平郡轄泰清、永陽、豐國、安宜四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初2郡皆廢,安宜縣屬揚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屬江都郡。唐初遷治白田(今江蘇省寶應縣安宜鎮運河西白田鋪),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倉州於此,七年州廢,縣屬楚州;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於縣境獲定國之寶,因改年號為寶應,安宜縣亦改為寶應縣,屬淮南道楚州。
安宜縣縣域是變化的。573年,陳宣帝撤銷東陽縣,主體併入安宜縣。隋初,石鱉縣廢,併入安宜縣。《隋書》載:“安宜,梁置陽平郡及東莞郡,開皇初郡廢。又廢石鱉縣入焉。”《寶應縣誌圖經》云:“安宜在縣西南六十里,兼有漢之射陽、平安及東陽之半。”
安宜縣治還僑置載東莞郡,轄莒縣、東莞、諸、柏人四個僑縣。《讀史方輿紀要》、雍正、嘉慶《揚州志》《揚州歷代疆域沿革圖說·南梁圖》、明清《寶應縣誌》和《寶應縣誌圖經》等皆有安宜縣僑置東莞莒縣的記載。
613年,杜伏威於安宜縣大敗隋將宋顥,屠焚安宜城。617年,杜伏威再於安宜擊敗隋將陳棱,復屠安宜城。唐代詩人李嘉佑《送皇甫冉往安宜》描寫了安宜廢墟:“津樓故肆生秋草,山館空城閉落暉。若問行人與征戰,使君雙淚定沾衣。”
621年,安宜縣在湖東白田鎮重建。

歷史記載

《舊唐書》:大業九年,率眾入長白山,投賊帥左君行,不被禮,因捨去,轉掠淮南,自稱將軍。時下邳有苗海潮,亦聚眾為盜,伏威使公祏謂曰:“今同苦隋政,各興大義,力分勢弱,常恐見擒,何不合以為強,則不患隋軍相制。若公能為主,吾當敬從,自揆不堪,可來聽命,不則一戰以決雄雌。”海潮懼,即以其眾歸於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顥率兵討之,伏威與戰,陽為奔北,引入葭蘆中,而從上風縱火,迫其步騎陷於大澤,火至皆燒死。有海陵賊帥趙破陣,聞伏威兵少而輕之,遣使召伏威,請與併力。伏威令公祏嚴兵居外以待變,親將十人持牛酒入謁。破陣大悅,引伏威入幕,盡集其酋帥縱酒高會。伏威於坐斬破陣而並其眾。由此兵威稍盛,復屠安宜。
《新唐書》:隋遣虎牙郎將來整戰於黃花輪,伏威大敗,身重創,與公祏財有眾數百,亡去,行收卒得八千,與虎牙郎將公孫上哲戰鹽城,覆其軍。
《新唐書》:煬帝遣右御衛將軍陳棱以精兵討之,棱不敢戰,伏威遺以婦人服,書稱陳姥,怒其軍。棱果悉兵至,伏威迎出挑戰,棱軍射中其額,伏威怒曰:“不殺汝,矢不拔!”遂馳入棱陣,大呼衝擊,眾披靡,獲所射將,使拔箭已,斬之,攜其首入棱軍示之,又殺數十人,遂大潰,棱走而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