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寶應,聞名全國的荷藕之鄉。這裡河網密布,
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五湖四盪象九顆明珠鑲嵌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每逢盛夏,密密匝匝的荷葉從近向四面八方鋪陳開去,直至天地相接,渾成一色,形成頗為壯觀的“百里荷花香”的景色。
早在
隋唐時期,寶應就開始人工栽培荷藕,在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寶應藕農代代相傳,使荷藕越長越盛、越長越好。
特產的蓮藕粉具有“純、白、薄、大” 的特點,向為明清御膳用品,有“鵝毛雪片”的美譽。
千年的荷藕種植史也造就了寶應源遠流長、七彩紛呈的荷文化,古今多少名人雅士留下了許多詠荷頌藕的佳作。
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就有五次在寶應停舟策馬,乘興吟詩作對,驚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鄉景色,留下許多千古佳話。
荷藕因其營養豐富、脆甜爽口,越來越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荷藕的主體— —蓮藕含有多種營養成份,既可生食,也可做菜。嫩藕生食,清涼解暑;老藕蒸食,補中益氣。
除此之外,荷花有益色駐顏、養心安神之功能,荷葉則可清熱解暑,蓮子更是保健佳品,荷蒂、荷梗、藕節也都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可以說,“荷藕全身都是寶”。
寶應是名副其實的中國荷藕第一縣,其荷藕產量、加工量、出口量均冠絕全國。寶應藕農通過歷代摸索,掌握了藕薄輪作、立體種植、多熟栽培、育苗診斷、合理用肥、科學田管等種植絕竅。荷藕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至目前,縣內種植荷藕達10 多萬畝。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寶應縣荷藕的貿工農、產加銷一體化步伐逐步加快。
荷藕批發市場在荷藕上市季節每天向外省市批發荷藕20多萬公斤。全縣所有產藕鄉鎮都建立了荷藕交易市場,共有2萬多人常年從事荷藕的購銷和運輸, 寶應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荷藕批發中心。
荷藕的加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全縣現有一定規模的藕製品加工企業達11家,其中省級集團3家。 江蘇荷仙食品集團有限公涉農信息服務大全司核心層企業已建成鹽漬藕生產線兩條、水煮藕生產線一條,年加工能力在1萬噸以上。
以中日合資企業——寶應醃製品廠為核心的江蘇得寶集團有限公司97年加工荷藕1 萬多噸,實現銷售5000多萬元,創匯500多萬美元。今年以來,公司在擴大鹽漬、 水煮產品生產規模的基礎上,成功開發了花香藕真空包裝產品,糖水藕、清水藕、桂花藕片等新產品也將陸續問世。
與此同時,江蘇五瓊漿集團年產5000萬罐藕汁飲料擴產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通過近幾年的發展,全縣荷藕加工品種日趨豐富,有鹽漬藕、水煮藕、速凍藕片、多維速溶藕粉、珍龍茶、藕汁飲料等多種蓮藕製品,主產品暢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全縣年出口荷藕達2.5萬噸。
2004年7月“寶應荷藕”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寶應特產
蜜餞捶藕
蜜餞捶藕為寶應十大名菜之首,曾載入清宮御食譜。它是用荷藕、糯米、蜜餞、白蓮為主原料,配以
青梅、桔餅、蜂蜜等佐料,經燜、拍、炸、蒸等10多道工序製作而成。它色澤醬紅,香甜酥爛,素而不淡, 濃而不膩,有健脾開胃、生津止渴、減肥降壓、益腎固精之功效 。
涇河大糕 白龍牌
涇河大糕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因傳說涇河小龍王在此避難而取名,曾獲商業部和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中國首屆食品博會銀獎。該產品以本地優質糯米粉、純淨白糖、精煉油脂、高級蜜餞等主要原料, 配以核桃仁等多種輔料,按傳統工藝精製而成,具有色白片薄、綿軟細膩、香甜油潤、捲曲不斷、入口即化、點火即燃等特點,是喜慶、旅遊、節日饋贈親友之佳品。
荷葉茶
作為荷藕之鄉,荷葉茶也是寶應的一大特產,特別以“瘦之蓮”牌荷葉茶系列,精選優質天然荷葉為原料,分別添加上等中草藥(甘草、銀杏、百合、綠茶)等輔料配製。採用先進加工技術和精湛工藝,將荷葉加工成荷葉茶,充分保留了荷葉中的有益成分,對高血脂、肥胖、便秘人群有顯著功效。更具有較高的品飲藝術,給人回歸自然的感覺,被譽為“茶中新貴”。
荷藕系列口牌 寶應種植荷藕歷史悠久,清代“鵝毛雪片”藕粉,曾作為朝廷貢品享譽海內外。目前,全縣荷藕種植面積近20餘萬畝,擁有荷藕製品企業20多家,產品主要包括水煮、鹽漬、速凍、保鮮、飲料、加味、方便休閒食品等七大系列數百個品種。 年加工5萬多噸,占
日本藕產品進口市場的70%份額,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此外還有系列的荷藕品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如蜜餞捶藕,甜而不膩;藕汁飲料,舒心可口;蓮心綠茶,清香淳樸;藕粉圓子,香甜爽口。1998年底,以最大的種植面積、最多的加工產量、最優的產品品質、優雅的荷藕文化,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荷藕之鄉”。
寶應荷文化
形成歷史
寶應地區古為東海,由於江淮泥沙的逐年淤積,至秦漢以來逐步發育為古瀉湖沼澤平原。建國以前全縣有幾十個湖盪星羅棋布,加之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沃泥肥,自古以來就是種植荷藕的天然佳地。寶應植藕早在唐朝已見於文字記載,唐代詩人儲嗣宗《宿范水》一詩云:“行人倦遊宦,秋草宿湖邊。露濕芙蓉渡,月明漁網船。寒機深竹里,遠浪到門前。何處思鄉甚?歌聲聞採蓮。”可以令人想像出當時蓮葉接天,芙蓉映日,姑娘們一面採蓮,一面唱歌的秀美的水鄉風光。
至明代荷藕已成為寶應大宗生產的土特產品,《萬曆志》列“寶應十景”中有“西盪荷香”。清代《康熙志》列“寶應十二景”中有“蓮葉接天”,植荷盛況可知。明清時期的寶應畫家如陶成、刁銳、陳務人等都喜歡畫荷花。寶應詩人詠及荷花的詩詞更不勝枚舉,如喬萊詩“蓴絲繞翠頻留棹,荷蓋分青遠送人”。喬大鴻詩“十里盡荷蒲,迷漫失溪口”。陳鈺詩“淪漣水照白菡萏,蕭疏葦立紅蜻蜓。”朱雯“霜稻幾畦鐮似月,風荷一片藕如船。”王孫晉詩“赤腳捕魚何處郎,素手賣藕誰家女?”等等,這些詩句都散發著荷藕之鄉的一片清香。
明清時期寶應科舉興盛,達官貴人紛紛在寶應城郊修築園林,其中有不少都是以荷置景的。如縱棹園湖泊,昔為一片荷塘,學宮前原有愛蓮池。城東蓮池庵,“高朗雅潔,竹梧疏密相錯,庵前有池,池種藕,春則田田綠葉,夏則亭亭紅蕖,秋則離離碧蓮,致足樂也。”其附近有劉家珍藕花書屋,“絳紗浮水朝霞起,翠蓋憑欄落日低”,別是一番景色。城南迎秀門外有朱曰藩之白蓮堂,蕩舟荷花盪中,清香馥郁,又名花園莊。運西寶應湖邊又有朱曰藩的鏡心樓,旁有水樂亭,“樓下有荷花盪,可數百畝,夏日棹小舟採蓮,蓮高於葉,葉高於人,前後皆不可見,聞歌始覺有人來。”湖濱又有吳禮的蓼花莊,有詩云:“荷花香里雙蘭槳,楊柳蔭中一草亭。”在寶應最大的園林——縱棹園中,有“竹深荷淨堂”,蓋取杜甫“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之詩意也。
荷鄉風光
傳說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來瑤池散步,他們撥開雲層,遙望人間,只見寶應東盪百里方圓,萬頃碧波,水光連天,好一派湖盪風光,恰似人間仙境,但缺少花卉點綴,便命荷花仙子捧出一把瑤池蓮子,撒向寶應的金湖銀盪。從此,這裡蓮葉田田,荷花盛開,一片清香,宛如天上的瑤池仙境。
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在這人間仙境拍攝了電影《柳堡的故事》,風靡國內外數十年,一曲“九九艷陽天”傳唱了我國幾代人。1984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又來我縣獐獅盪拍攝了神話故事片《八仙的傳說》,從此,這裡便被人們稱為荷仙姑的家鄉。九十年代,寶應將荷花定為縣花,並逐步形成以水泗荷園和荷仙生態園為中心的旅遊觀光景點,被納入運河旅遊風光帶。
位於揚州、鹽城、淮安三市交界處的寶應東盪水泗荷園,占地2萬畝,其中植藕15000畝,另有蘆葦、蒲草等水生作物,並盛產魚蝦蟹鱉,園有曲橋、風車、沙鷗浮游,白鷺翱翔,“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被譽為“蘇中沙家浜”。每年荷藕節期間,迎來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觀光。2002年荷花盛開時期,中央電視台、上海東方電視台、江蘇電視台、法國公共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紛紛到荷園取景,拍攝專題片,並在法國、美國、加拿大等國播放,產生了國際影響。
文化著作
寶應是一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文明古縣,秦建東陽縣、漢為平安縣、射陽“九里一千墩”是漢文明的象徵,隋稱安宜縣,唐改寶應縣。宋代文天祥留下軍師廟。元代馬可.波羅將寶應寫入了他的遊記,明代泰山殿號稱“天下第一名山”,清代又出了狀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朱士彥“三鼎甲”,水巷口3號是周恩來少年讀書處。歷史名人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大詩人陳琳,明代大畫家陶成、京劇鼻祖高朗亭、經學大師劉寶楠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在寶應停舟策馬,題匾賦詩,這裡是吳風漢韻的交匯處,淮揚文化的融合區,民風淳樸,尤具水鄉情韻。
當代寶應人不但愛荷、賞荷,而且對荷文化也頗有研究。縣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縣文聯副主席劉世昌同志,在中國荷花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早在1992年就出版了近20萬字的《中國荷文化》一書,《中國當代著作家大詞典》評價說:“《中國荷文化》一書分為荷花概論、荷花之美、品種辨異、芙蓉軼事、蓮花與美女名人、蓮花與佛教名山、蓮花與文學藝術、全國荷景攬勝及歷屆荷展共8章93篇,並附詠荷詩文選萃。花卉界認為此書實為我國首本系統研究荷花歷史文化現象的專著。”這本書曾在第七屆全國荷展上交流,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好評,中華詩詞學會會刊主編晨崧先生贈詩曰:“輕吟重唱醉荷花,玉潔凌波濯萬家。二十四番春信後,泛舟爭向世昌夸。”1994年10月,劉世昌的論文《孫中山、郭沫若與“中日友誼蓮”》又獲“中國現代史優秀研究成果獎”,為此他還獲得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榮譽狀》。2004年他又為縣質監局編寫了《荷之舞》畫冊,為荷藕節禮品書。
1993年,陳宗道、陳躍父子編著出版了《蓮藕世界》,分“涉足蓮藕世界、摸熟蓮藕脾氣、結識蓮藕家族、發展蓮藕生產、開拓蓮藕領域”等五章,詳細介紹了寶應蓮藕的栽培方法。
2002年,劉海鵬、薛水利出版了《荷之戀》攝影作品集。2004年鄧連俊出版了《荷趣》攝影作品集。這三本書從不同的角度生動地反映了荷花的自然之美,玉潔冰清、活色生香,迎陽帶露,嬌艷無比,令人賞心悅目,得到無窮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