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國王國
- 所處時期:五胡十六國時期
- 存在時長:3年
- 都城:魯口
- 時期:公元304
簡介,背景,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一覽表,建立與滅亡,野王之戰,史書《資治通鑑》記載,國主,
簡介
安國王國(352—354 ),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公元304—439年)的一個“政權”,歷時三年,二主。
背景
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胡除了建立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成漢(成,漢)等十六國之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實際上共有二十國。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後“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後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後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盪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
十六國時代的統治的一個特色是胡漢分治,將漢人與胡人以不同的制度作統治。以漢趙(即前趙)為例,劉聰同時居皇帝(漢人的君主)和單于(胡人的首領),漢人以戶為單位設官統治,而胡人以落(指以帳篷營生的單位)為單位,設不同系統的官員來統治。另一個統治特色是,以種族、部族為中心的政軍結構。
許多國家延續原本遊牧社會中,以部族和血緣為中心的體制,國家僅是各部族之間的聯盟,因此各部族領袖在軍政上有較高的權力,皇帝的君權較不能如其他朝代那樣直接透過官僚機構達成,也容易造成因宗室、部族領袖之間發生內訌而造成內戰。前秦的苻堅和王猛即希望針對加以改革但尚未完全成功,後來北魏的拓跋矽將部落解散,設立新的統治機構,才逐漸減弱這種統治特色。
許多五胡的君主如劉淵、苻堅等等皆深染中國文化,所以皆採用其文化如提倡儒術、禁止烝妻報嫂等等。九品中正制也繼續使用,用來拔選世族(亦作士族)人才,使為己用。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為了苟全性命,許多世族輕視胡族君主文化低落。甚至有些世族,告誡子孫不可將出仕胡族的經過寫在墓碑上。
石勒曾典定士族九法、慕容寶定士族舊籍、苻堅復魏晉士籍,皆用來承認世族權利。石勒每破一州,必集中世族於“君子城”或“君子營”,下令不可欺辱之。華北動亂時,眾多人民逃往遼東,慕容皝設僑郡收留,並辨別世族清濁,後來這些世族成為前燕的基石。直到後燕、西燕及南燕仍然繼續執行。前秦苻堅受謀士王猛影響,十分熱愛漢文化。他在攻滅前燕後,即聽王猛建議,重用關東世族。後來在王猛與眾士大夫經營之下,前秦國力提升。苻堅也接受“大一統”的思想,發兵南征,但大敗。北魏拓跋鮮卑自開國之初即重用清河崔氏,大約亦採用九品中正制,至拓跋燾時期已出現了“中正官”的記載。這些都助長北方世族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政權一覽表
自304年氐族李特兄弟起兵奪占成都建立成漢帝國開始,至439年北魏帝國攻滅北涼王國為止,北中國先後出現二十個國家,其中十六國為匈奴,氐,羌,羯,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所建立,稱為五胡十六國,另四個為漢人所建立。
這二十國是,五燕(前燕,後燕,西燕,南燕,北燕),五涼(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三秦(前秦,後秦,西秦),二趙(漢趙,後趙),成漢,冉魏,西蜀,赫連夏國,代國。按民族成份分列如下:
漢:前涼、冉魏、西涼、西蜀
匈奴:漢趙、赫連夏國、北涼
氐:成漢、前秦、後涼
羌:後秦
羯:後趙
鮮卑:前燕、後燕、西秦、南涼、西燕、南燕、北燕、代國
國名 | 首都 | 年代 | 開國者 | 末任君主 | 滅亡者 |
前仇池王國 後仇池王國 | 仇池 隴右 | 296~371 385~443 | 楊茂搜 楊定 | 楊纂 楊保熾 | 前秦帝國 北魏帝國 |
丘漢帝國 | 江夏 | 303~304 | 丘沈 | 丘沈 | 晉帝國 |
成漢帝國 | 成都 | 304~347 | 武帝李雄 | 李勢 | 晉帝國 |
漢趙帝國 | 離石-黎亭-蒲子-平陽-長安-上邽 | 304~329 | 光文帝劉淵 | 攝政太子劉熙 | 後趙帝國 |
前燕帝國 | 昌黎-棘城-龍城-薊城-鄴城 | 308~370 | 武宣帝慕容嵬 | 幽帝慕容暐 | 前秦帝國 |
芒盪漢帝國 | 馬蘭山 | 309~309 | 劉芒盪 | 劉芒盪 | 晉帝國 |
略陽公國 | 略陽 | 310~319 | 蒲洪 | 蒲洪 | 晉帝國 |
胡楚公國 | 竟陵 | 312~319 | 胡亢 | 杜曾 | 晉帝國 |
虛除秦王國 | 隴右 | 316~320 | 虛除權渠 | 虛除權渠 | 漢趙帝國 |
遼西公國 | 令支 | 318~338 | 段末秠 | 段遼 | 前燕帝國 |
後趙帝國 | 襄國-鄴城 | 319~351 | 明帝石勒 | 石祇 | 冉魏帝國 |
前涼王國 | 姑臧 | 320~376 | 成王張茂 | 張天錫 | 前秦帝國 |
句渠秦王國 | 陰密 | 320~320 | 句渠知 | 句渠知 | 漢趙帝國 |
陳涼王國 | 上邽 | 322~323 | 陳安 | 陳安 | 漢趙帝國 |
後遼東公國 | 平郭 | 333~336 | 慕容仁 | 慕容仁 | 前燕帝國 |
侯子光帝國 | 杜南山 | 337~337 | 侯子光 | 侯子光 | 後趙帝國 |
范賁帝國 | 成都 | 347~349 | 范賁 | 范賁 | 晉帝國 |
黃韜帝國 | 豫章 | 348~348 | 黃韜 | 黃韜 | 晉帝國 |
冉魏帝國 | 鄴城 | 350~352 | 平帝冉閔 | 惠帝冉智 | 前燕帝國 |
段齊王國 | 廣固 | 350~356 | 段龕 | 段龕 | 前燕帝國 |
前秦帝國 | 枋頭-長安-晉陽-南安-湟中 | 350~394 | 惠武帝苻洪 | 末主苻崇 | 西秦王國 |
劉顯帝國 | 襄國 | 351~352 | 劉顯 | 劉顯 | 冉魏帝國 |
張秦王國 | 宜秋 | 352~352 | 張琚 | 張琚 | 前秦帝國 |
段勤帝國 | 繹幕 | 352~352 | 段勤 | 段勤 | 前燕帝國 |
安國王國 | 魯口 | 352~354 | 王午 | 呂護 | 前燕帝國 |
蘇林帝國 | 無極 | 352~352 | 蘇林 | 蘇林 | 前燕帝國 |
劉晉王國 | 平陽 | 353~353 | 劉康 | 劉康 | 前秦帝國 |
北成都王國 | 南鄭 | 365~366 | 司馬勛 | 司馬勛 | 晉帝國 |
弘漢王國 | 廣漢 | 370~370 | 李弘 | 李弘 | 晉帝國 |
張蜀王國 | 綿竹 | 374~374 | 張育 | 張育 | 晉帝國 |
後燕帝國 | 中山 | 384~409 | 成武帝慕容垂 | 昭武帝慕容盛 | 北燕帝國 |
北燕帝國 | 龍城 | 409-431 | 文成帝馮跋 | 昭成帝馮宏 | 北魏帝國 |
西燕帝國 | 華陰-阿房-長安-聞喜-長子 | 384~394 | 慕容泓 | 慕容永 | 後燕帝國 |
後秦帝國 | 北地-長安 | 384~417 | 武昭帝姚萇 | 末主姚泓 | 晉帝國 |
鮮于趙王國 | 行唐 | 385~385 | 鮮于乞 | 翟成 | 後燕帝國 |
西秦王國 | 勇士堡-金城-西城-苑川 | 385~400 | 宣烈王乞伏國仁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後秦帝國 |
度支山-枹罕-南安 | 409~431 | 武元王乞伏乾歸 | 後主乞伏暮末 | 胡夏帝國 | |
後涼帝國 | 姑臧 | 386~403 | 懿武帝呂光 | 呂隆 | 後秦帝國 |
後匈奴王國 | 西平 | 387~? | 康寧 | ? | ? |
翟魏帝國 | 黎陽-滑台 | 388~392 | 翟遼 | 翟釗 | 後燕帝國 |
劉黎帝國 | 皇丘 | 389~389 | 劉黎 | 劉黎 | 晉帝國 |
魏揭飛王國 | 杏城郊 | 389~389 | 沖天王魏揭飛 | 沖天王魏揭飛 | 後秦帝國 |
法長帝國 | 白狼城 | 390~390 | 法長 | 法長 | 後燕帝國 |
竇秦王國 | 野人堡 | 393~393 | 竇沖 | 竇沖 | 後秦帝國 |
南涼王國 | 廉川-金城-樂都-西平-姑臧 | 397~414 | 武王禿髮烏孤 | 景王禿髮褥襢 | 西秦王國 |
北涼王國 | 張掖-姑臧 | 397~439 | 段業 | 沮渠牧犍 | 北魏帝國 |
南燕帝國 | 滑台-廣固 | 398~410 | 獻武帝慕容德 | 慕容超 | 晉帝國 |
南烏桓王國 | 南皮 | 398~399 | 張超 | 張超 | 北魏帝國 |
廣秦王國 | 乞活堡 | 399~399 | 苻廣 | 苻廣 | 南燕帝國 |
西涼王國 | 酒泉-敦煌 | 400~421 | 武宣王李暠 | 李恂 | 北涼王國 |
張翹王國 | 行唐 | 402~402 | 張翹 | 張翹 | 北魏帝國 |
王始帝國 | 泰山 | 403~403 | 王始 | 王始 | 南燕帝國 |
桓楚帝國 | 建康-江陵-溳縣 | 403~405 | 武悼帝桓玄 | 桓振 | 晉帝國 |
譙蜀王國 | 成都 | 405~413 | 譙縱 | 譙縱 | 晉帝國 |
胡夏帝國 | 統萬-上邽-平涼 | 407~431 | 烈武帝赫連勃勃 | 赫連定 | 吐谷渾汗國 |
曹龍汗國 | 蒲子 | 413~413 | 曹龍 | 曹龍 | 北魏帝國 |
北晉王國 | 河西 | 414~414 | 司馬順宰 | 司馬順宰 | 北魏帝國 |
率善王國 | 上黨-河內 | 415~416 | 白亞栗斯 | 劉虎 | 北魏帝國 |
曹弘汗國 | 平陽 | 416~416 | 曹弘 | 曹弘 | 後秦帝國 |
洮陽公國 | 洮陽 | 417~419 | 彭利和 | 彭利和 | 北涼王國 |
建立與滅亡
十六國時期漢人唯一在中原建立的政權—冉魏政權於公元352年正月破襄國,攻滅後趙,但是由於連年的殘酷戰爭,國力損失殆盡,同年四月冉魏以1萬步兵與14萬鮮卑鐵騎在廉台進行決戰,國主冉閔率軍奮勇衝鋒,十戰十勝,但終因兵力懸殊而兵敗,冉閔被鮮卑族前燕王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軍俘虜後,其子冉操投奔鎮守魯口(今河北饒陽)的王午。七月,王午自稱安國王,對抗前燕。八月,慕容俊遣慕容恪、太尉封奕、尚書令陽騖攻打魯口(魯口之戰)。王午憑藉城池之險進行抵抗,並把冉操送於燕軍。慕容恪料魯口城池堅固,暫難攻克,遂將城外的莊稼盡數收割,撤回中山(今河北定州市)。 十月,慕容恪屯安平,積糧,修築攻城器具,準備攻討王午。時中山蘇林起兵於無極,自稱天子,慕容恪率軍先攻討王蘇林。閏十月,慕容俊派廣威將軍慕輿根幫助慕容恪,斬蘇林。不久,王午為其將秦興殺死,呂護又殺秦興,繼承安國王。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慕容恪再次發兵圍魯口,於三月克之。呂護逃往野王(今河南沁陽),後遣弟奉表謝罪於燕,燕以護為河內太守,安國王國遂亡。
野王之戰
東晉昇平五年(361年)二月,前燕寧南將軍呂護,鎮守野王(今河南沁陽),暗中投靠東晉,東晉以呂護為前將軍、冀州刺史。呂護欲引東晉軍偷襲燕都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未及行動,事情敗露。
三月,燕王遣慕容恪統軍前往野王平叛,慕容恪率軍5萬,冠軍將軍皇甫真領兵1萬,進至野王城外,呂護閉城固守。護軍將軍傅顏力請急攻,說:“護窮寇假合,王師既臨,則上下喪氣,曾不敢規兵中路,展其螗良之心。此則士卒懾魂,敗亡之驗也。殿下前以廣固天險,守易攻難,故為長久之策。今賊形便不與往同,宜急攻之,以省千金之費。”慕容恪則認為:“護老賊,經變多矣。觀其為備之道,未易卒平。今圈之窮城,樵採路絕,內無蓄積,外無強援,不過十旬,其斃必矣,何必遽殘士卒之命而趣一時之利哉!吾嚴浚圍壘,休養將卒,以重官美貨間而離之。事淹勢窮,其釁易動;我則未勞,而寇已斃。此為兵不血刃,坐以制勝也”(《晉書·慕容暐載記》)。遂於野王城外修築深溝高壘,切斷守軍外援,以待機擊之。
至七月,呂護軍被圍數月,外無救兵,內無糧草。呂護被迫令部將張興率領7000人馬出城迎戰,張興被傅顏斬殺。當夜,呂護以黃甫真營陣為突圍口,率城中銳卒試圖突圍。皇甫真事先已做好防備,慕容恪領兵從側翼出擊,呂護所部死傷慘重,呂護單騎逃往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燕軍攻克野王。
史書《資治通鑑》記載
魏主閔既克襄國,因游食常山、中山諸郡。趙立義將軍段勤聚胡、羯萬餘人保據繹幕,自稱趙帝。夏,四月,甲子,燕王俊遣慕容恪擊魏,慕容霸等擊勤。
魏主閔將與燕戰,大將軍董閏、車騎將軍張溫諫曰:“鮮卑乘勝鋒銳,且彼眾我寡,請且避之,俟其驕惰,然後益兵以擊之,”閔怒曰:“吾欲以此眾平幽州,斬慕容俊;今遇恪而避之,人謂我何!”司徒劉茂、特進郎闓相謂曰:“吾君此行,必不還矣,吾等何為坐待戮辱!”皆自殺。
閔軍於安喜,慕容恪引兵從之。閔趣常山,恪追之,丙子,及於魏昌之廉台。閔與燕兵十戰,燕兵皆不勝。閔素有勇名,所將兵精銳,燕人憚之。慕容恪巡陳,謂將士曰:“冉閔勇而無謀,一夫敵耳!其士卒飢疲,甲兵雖精,其實難用,不足破也!”閔以所將多步卒,而燕皆騎兵,引兵將趣林中。恪參軍高開曰:“吾騎兵利平地,若閔得入林,不可複製。宜亟遣輕騎邀之,既合而陽走,誘致平地,然後可擊也”。恪從之。魏兵還就平地,恪分軍為三部,謂諸將曰:“閔性輕銳,又自以眾少,必致死於我。我厚集中軍之陳以待之,俟其合戰,卿等從旁擊之,無不克矣。”乃擇鮮卑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其馬,為方陳而前。閔所乘駿馬曰朱龍,日行千里。閔左操雙刃矛,右執鉤戟,以擊燕兵,斬首三百餘級。望見大幢,知其為中軍,直衝之;燕兩軍從旁夾擊,大破之。圍閔數重,閔潰圍東走二十餘里,朱龍忽斃,為燕兵所執。燕人殺魏僕射劉群,執董閔、張溫,及閔皆送於薊。閔子操奔魯口。高開被創而卒。慕容恪進屯常山,俊命恪鎮中山。
己卯,冉閔至薊。俊大赦,立閔而責之曰:“汝奴僕下才,何得妄稱帝?”閔曰:“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俊怒,鞭之三百,送於龍城。
慕容霸軍至繹幕,段勤與弟思陪舉城降。
甲申,俊遣慕容評及中尉侯龕帥精騎萬人攻鄴。癸巳,至鄴,魏蔣乾及太子智閉城拒守。城外皆降於燕,劉寧及弟崇帥胡騎三千奔晉陽。
秦以張遇為征東大將軍、豫州牧。
五月,秦主健攻張琚於宜秋,斬之。
鄴中大飢,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蔣乾遺侍中繆嵩、詹事劉猗奉表請降,且求救於謝尚。庚寅,燕王俊遣廣威將軍慕容軍、殿中將軍慕輿根、右司馬皇甫真等帥步騎二萬助慕容評攻鄴。
辛卯,燕人斬冉閔於龍城。會大旱,蝗,燕王俊謂閔為祟,遣使祀之,謚曰悼武天王。
初,謝尚使戴施據枋頭,施聞蔣乾求救,乃自倉垣徙屯棘津,止乾使者求傳國璽。劉猗使繆嵩還鄴白乾,乾疑尚不能救,沈吟未決。六月,施帥壯士百餘人入鄴,助守三台,紿之曰:“今燕寇在外,道路不通,璽未敢送也。卿且出以付我,我當馳白天子。天子聞璽在吾所,信卿至誠,必多發兵糧以相救餉。”乾以為然,出璽付之。施宣言使督護何融迎糧,陰令懷璽送於枋頭。甲子,蔣乾帥銳卒五千及晉兵出戰,慕容評大破之,斬首四千級,乾脫走入城。
甲申,秦主健還長安。
謝尚、姚襄共攻張遇於許昌。秦主健遣丞相東海王雄、衛大將軍平昌王菁略地關東,帥步騎二萬救之。丁亥,戰於潁水之誠橋,尚等大敗,死者萬五千人。尚奔還淮南,襄棄輜重,送尚於芍陂;尚悉以後事付襄。殷浩聞尚敗,退屯壽春。秋,七月,秦丞相雄徙張遇及陳、潁、許、洛之民五萬餘戶於關中,以右衛將軍楊群為豫州刺史,鎮許昌。謝尚降,號建威將軍。
趙故西中郎將王擢遣使請降;拜擢秦州刺史。
丁酉,以武陵王晞為太宰。
丙辰,燕王俊如中山。
王午聞魏敗,時鄧恆已死,午自稱安國王。八月,戊辰,燕王俊遣慕容恪、封弈、陽騖攻之,午閉城自守,送冉操詣燕軍;燕人掠其禾稼而還。
庚午,魏長水校尉馬願等開鄴城納燕兵,戴施、蔣乾懸縋而下,奔於倉垣。慕容評送魏後董氏、太子智、太尉申鐘、司空條攸等及乘輿服御於薊。尚書令王簡、左僕射張乾、右僕射郎肅皆自殺。燕王俊詐雲董氏得傳國璽獻之,賜號奉璽君,賜冉智爵海賓侯。以申鐘為大將軍右長史。命慕容評鎮鄴。
桓溫使司馬勛助周撫討蕭敬文於涪城,斬之。
謝尚自枋頭迎傳國璽至建康,百僚畢賀。
秦以雷弱兒為大司馬,毛貴為太尉,張遇為司空。
殷浩之北伐也,中軍將軍王羲之以書止之,不聽。既而無功,復謀再舉。羲之遺浩書曰:“今以區區江左,天下寒心,固已久矣。力爭武功,非所當作。自頃處內外之任者,未有深謀遠慮,而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遂令天下將有土崩之勢。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所復及,莫若還保長江,督將各處復舊鎮。自長江以外,羈縻而已。引咎責躬,更為善治,省其賦役,與民更始,庶可以救倒懸之急也!使君起於布衣,任天下之重,當董統之任,而敗喪至此,恐闔朝群賢未有與人分其謗者。若猶以前事為未工,故復求之分外,宇宙雖廣,自容何所!此愚智所不解也。”
又與會稽王昱箋曰:“為人臣者誰不願尊其主比隆前世!況遇難得之運哉!顧力有所不及,豈不可不權輕重而處之也!今雖有可喜之會,內求諸己,而所憂乃重於所喜。功未可期,遺黎殲盡,勞役無時,徵求日重,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己,此封內所痛心嘆悼而莫敢吐誠者也。‘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願殿下更垂三思,先為不可勝之基,鬚根立勢舉,謀之未晚。若不行,恐糜鹿之游,將不止林藪而已!願殿下暫廢虛遠之懷,以救倒懸之急,可謂以亡為存,轉禍為福也。”不從。
九月,浩屯泗口,遣河南太守戴施據石門,滎陽太守劉遯據倉垣。浩以軍興,罷遣太學生徒,學校由此遂廢。
冬,十月,謝尚遣冠軍將軍王俠攻許昌,克之。秦豫州刺史楊群退屯弘農。征尚為給事中,戍石頭。
丁卯,燕王俊還薊。
故趙將擁兵據州郡者,各遣使降燕;燕王俊以王擢為益州刺史,夔逸為秦州刺史,張平為并州刺史,李歷為兗州刺史,高昌為安西將軍,劉寧為車騎將軍。
慕容恪屯安平,積糧,治攻具,將討王午。丙戌,中山蘇林起兵於無極,自稱天子;恪自魯口還討林。閏月,戊子,燕王俊遣廣威將軍慕輿根助恪攻林,斬之。王午為其將秦興所殺。呂護殺興,復自稱安國王。
燕群僚共上尊號於燕王俊,俊許之。十一月,丁卯,始置百官,以國相封弈為太尉,左長史陽騖為尚書令,右司馬皇甫真為尚書左僕射,典書令張悕為右僕射;其餘文武,拜授有差。戊辰,俊即皇帝位,大赦。自謂獲傳國璽,改元元璽。追尊武宣王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為太祖文明皇帝。時晉使適至燕,俊謂曰:“汝還,白汝天子:我承人乏,為中國所推,已為帝矣!”改司州為中州,建留台於龍都,以玄菟太守乙逸為尚書,專委留務。
秦丞相雄攻王擢於隴西,擢奔涼州,雄還屯隴東。張重華以擢為征虜將軍、秦州刺史,特寵待之。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九年
春,正月,乙卯朔,大赦。
二月,庚子,燕王俊立其妃可足渾氏為皇后,世子曄為皇太子,皆自龍城遷於薊宮。
張重華遣將軍張弘、宋修會王擢帥騎萬五千伐秦。秦丞相雄、衛將軍菁拒之,大敗涼兵於龍黎,斬首萬二千級,虜張弘、宋修,王擢棄秦州,奔姑臧。秦主健以領軍將軍苻願為秦州刺史,鎮上邽。
三月,交州刺史阮敷討林邑,破五十餘壘。
趙故衛尉常山李犢聚眾數千人叛燕。
西域胡劉康詐稱劉曜子,聚眾於平陽,自稱晉王;夏,四月,秦左衛將軍苻飛討擒之。
以安西將軍謝尚為尚書僕射。
五月,張重華復使王擢帥眾二萬伐上邽,秦州郡縣多應之;苻願戰敗,奔長安。重華因上疏請伐秦。詔進重華涼州牧。
燕主俊遣衛將軍恪討李犢,犢降,遂東擊呂護於魯口。
六月,秦苻飛攻氐王楊初於仇池,為初所敗。丞相雄、平昌王菁帥步騎四萬屯於隴東。
秦主健納張遇繼母韓氏為昭儀,數於眾中謂遇曰:“卿,吾假子也。”遇恥之,因雄等精兵在外,陰結關中豪傑,欲滅苻氏,以其地來降。秋,七月,遇與黃門劉晁謀夜襲健,晃約開門以待之。會健使晃出外,晃固辭,不得已而行。遇不知,引兵至門,門不開。事覺,伏誅。於是孔持起池陽,劉珍、夏侯顯起鄠,喬秉起雍,胡陽赤起司竹,呼延毒起灞城,眾數萬人,各遣使來請兵。
……
燕衛將軍恪圍魯口,三月,拔之。呂護奔野王,遣弟奉表謝罪於燕,燕以護為河內太守。
姚襄遣使降燕。
燕主俊以慕容評為鎮南將軍,都督秦、雍、益、梁、江、揚、荊、徐、兗、豫十州諸軍事,權鎮洛水;以慕容強為前鋒都督,督荊、徐二州、緣淮諸軍事,進據河南。
……
國主
王午 352—353年
呂護 3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