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廟

它山廟

它山廟,又稱它山遺德廟,位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的北側,系後人為紀念唐代鄮縣縣令王元暐所建。

該廟始建於北宋元年,後歷代擴建、重修多次。現存建築為光緒後陸續重建、重修,整組建築群坐北朝南,分三進院落,由山門大殿後殿等建築組成, 現存的廟結構類型為磚木結構,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形式,屋面採用小青瓦。它山廟既是它山堰水利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千年鄞江廟會的重要文化地標,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傳說故事,廟會文化,文物遺存,史料記載,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太和七年(公元833年),它山堰既成,王元暐為紀念築堰殉身的十名勇士,立祠祭祀。始稱捨身祠,又稱十兄弟祠。
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王元暐告老還鄉,鄮城黎民感王公之功德,立偶像於捨身祠內,改稱為王公祠。
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王元暐祠擴建為它山廟。
南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南宋朝廷賜廟號“遺德”,全稱“敕賜它山遺德廟”。
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加封王元暐為善政侯,並敕賜文勒石《它山廟加封敕牒碑》予以表彰。
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9年),追封王元暐為善政靈德侯,並於廟之左前方立“浮屠”以表彰。
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追封王元暐為孚惠王,並於廟前立“片石留香亭”予以褒表。
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它山遺德廟重修。
1941年春,日軍攻入鄞江後,它山廟成為日軍扼守鄞江、“掃蕩”四明山區的主要據點,廟內駐守的日軍最多的時候有兩個排的兵力。
1943年初,“寧警三支六大隊”(“林大隊”)趁日軍換防之際,突襲它山廟據點,焚毀了日本鬼子據點它山廟大殿。從此,日軍不敢在此設防。不久,日兵退出鄞江,改由偽軍駐紮。
1948年—1949年,當地人重建它山廟,但因戰爭時期,資金不足等原因,它山廟重建中途告罄,山門戲台均未建造, 大殿內設施及油漆等也未完工。
“文革”期間,它山廟再度遭劫, 它山廟的從祠東嶽宮及段公祠均遭毀沒, 幸大殿作鄞江中學食堂使用, 後殿作學生宿舍,未遭大劫, 但只殘存屋棟, 廟內一切設施及各類廟額、廟匾均蕩然無存。
1993年,重修它山廟,包括重建山門,修理大殿,拆建後殿,重塑王元暐及十兄弟偶像。
2010年9月,它山廟前大殿修繕工程竣工並通過驗收,這次修繕主要針對前大殿木構架,更換了腐朽的構件,同時也對屋面進行了落架修繕。
2023年1月11日,海曙區文物部門邀請市級文物部門專家對鄞江它山廟修繕工程進行竣工驗收。
它山廟
1986年拍攝的它山遺德廟

傳說故事

傳說在築造它山堰時,由於水流湍急,河樁怎么也打不牢,築堰遇到了困難,工程就要停工。後有當地術士獻策,只有用人的熱血才能鑄凝河樁。但王縣令愛民如子,不忍心讓百姓遇難。眼看工程就要停下來,此事被那些築堰的工匠們知道後,他們紛紛向王縣令請戰,表示願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他們是寶峰鄉人氏鐘仕全、樊義成,兗州府人氏皇甫彥直,鄮縣人氏司徒駿、金戈、徐世高、魏日會(hui)、焦友、奚長鎖,白石鄉人氏朱承祖。壯士喝下烈酒,一個接一個跳入江中,一根根河樁穿過了壯士的身軀,鮮紅的熱血終於把河樁牢牢地凝固在江底。可當九人血染大江之時,第十位青年奚長鎖忽然不見。眼看著就要前功盡棄,此刻僧人釋道清經過,他得知詳情後,連酒都沒喝就毫不猶豫地跳入江中,從容替代,完成了義舉。大堰築成了,而這十位勇士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10位獻身者因而被稱為“它山十兄弟”。後人為紀念十兄弟之功,在建它山廟的時候特意為他們立了十尊塑像。
它山廟
十兄弟

廟會文化

它山廟會歷經千年而不衰,公元1001年始,當地民眾在它山堰開工的“十月十”和竣工之日“三月三”,還有“六月六”淘沙日,均興辦盛大的廟會,“六月六”,恰好早稻揚花,又稱“稻花會”。廟會的形成,吸引了鄞西各鄉鎮鄉民以及明州城商販,趕集,看戲,交易。山貨竹木、花色糕點、四季服飾、鹹貨鮮蔬、缸甏瓦罐、器皿編織、農用器具等貨物琳琅滿目,夾雜叫賣聲不絕於耳。至民國初期,定海舟山及浙東沿海各府縣商賈都來趕集,它山廟會成為寧波府下第一大廟會盛市。上世紀50年代廟會曾被中斷十餘年,到上世紀70年代末,鄞江“三月三”、“十月十”,以“鄞江物資交流會”的名義,逐步恢復。2009年,鄞江鎮政府順應民意,終於恢復了廟會祭祀儀式和行會巡遊。此後,“十月十”廟會年年舉辦,每年活動有創新,且越來越有文化味。2012年,鄞江它山廟會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它山廟
它山廟會

文物遺存

片石留香亭位於它山遺德廟前端左側, 為一開間四柱落地石結構建築,面寬1.95米,進深1.15米,規制等級很高,為廡殿頂。亭坐北朝南,南枋題“片石留香”額,兩柱鐫“江河舊著分流績,霖雨新膺錫謚榮”聯;北枋題“有孚惠心”額,兩柱鐫“一代神功參禹跡,千秋知己頌羊碑”聯。亭內碑高1.97米,寬1.03米,正面鐫刻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建亭碑散記,記載從地方到中央各級官員逐級申請為王元暐錫加封號,以及皇上審批,用朱筆圈出“孚惠”二字的經過。因皇帝朱筆及聖旨,碑亭得以最高等級建造;碑文之末,有知縣和38名紳士姓名及立碑時間;碑陽之額,鐫雙龍戲珠圖案。背面鐫刻《加封孚惠遺德廟善政靈德侯王公碑》,由鄞縣知縣周鎬撰寫。
它山廟
片石留香碑亭

史料記載

遺德廟,祀唐太和中邑宰王元暐,其東廡為從祠,中室祀宋奉國軍節度使錢億及元明清名宦凡二十人,東室祀宋直秘閣知吉州魏峴及元名宦、清鄉賢凡九人,西室祀唐佐理修堰十人,宋修堰耆民周四一人,明佐理修堰耆民王森等。(民國二十四年《鄞縣通志》第一冊:輿地誌:廟社篇)

旅遊信息

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它山堰北側
它山遺德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