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超女

學術超女

學術超女,初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因其2006年國慶期間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連續七天講《論語心得》而迅速走紅,因此人稱“學術超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超女
  • 學術超女,:初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
  • 成就:《面對面》2007年9月30日
  • 生 日:: 1965 年6月28日
新詞簡介,于丹簡介,事件直擊,高談闊論,成功分析,闡釋手法,闡釋內容,正確看待,三點啟示,啟示一,啟示二,啟示三,

新詞簡介

學術超女學術超女
詞語:學術超女
例句:于丹因為上百家講壇而知名度倍增,活動、代言、演講等眾多邀請紛至沓來,商業活動也紛紛瞄準了這位“學術超女”。(中央電視台《面對面》2007年9月30日)。

于丹簡介

姓 名: 於 丹
生 日: 1965 年6月28日
學術超女學術超女
屬 相: 蛇
星 座: 巨蟹座
職 務: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影視傳媒系主任,影視學博士,文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簡 歷: 1989年7月參加工作。在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先後任系主任、院長助理、副院長等。
專業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

事件直擊

央視《百家講壇》打造出了一批文化明星
學術超女學術超女
繼易中天說《三國》之後,于丹後來居上,成為學術超女。
于丹2006年以《<論語>心得》一炮打響,2007年開春又趁勢而上,開講《<莊子>心得》,同樣火紅一遍。

高談闊論

面對於丹的名利雙收,中國學術界、文藝評論界的某些擁有話語權的人物依然精忠於詞句拘謹的公文體,認為趨向流行時尚、平民語言是極不嚴謹的流俗、媚俗行為;而中國主流文化歷來追求一種讓人的文明屬性徹底覆蓋動物屬性的“神性自我”。為捍衛正本清源的絕對權威、純潔性,思維單級化的中國文人在各時代揮舞著擁戴“祖制”的螢光棒。 對於新意識或異己的文學表達方式,他們最經典的手法是繞開學術,直接羅織罪名予以絞殺。在熱火的“十博士抵制于丹”事件中,這些身揣高學歷的後天低能兒本能地高舉捍衛嚴謹精神大旗,以“閹割”等辭彙對易中天和于丹大加貶伐。他們要求全國媒體不要炒作于丹,要求央視《百家講壇》立即讓于丹下課,並向全體中國人公開道歉。
孔子孔子
如此急吼吼的為公眾驅魔,展示的卻是以精英自居為民眾作決斷的優越感。因為文化從來都不是某些人的私囊和專利,《論語》和《莊子》是中華民族的元典,任何中國人都有解讀這些文化典籍的權利,從博導教授到販夫走卒。當然,他們的解讀也有高下之分,深淺之別,但不能因此就讓別人緘口。

成功分析

闡釋手法

在闡釋的手法上,為了“讓15周歲以上的中學生都能聽懂”,為了生動形象有趣地宣講孔子莊子的思想,根據對文本闡釋的需要引用“小故事”和“找樂子”,這是于丹的長處。一向以“深度”和“學術”出版為己任的復旦出版社,聲稱從“于丹熱”和“易中天熱”得到了啟示,推出一套學術小叢書“悅讀經典”,這是于丹“快樂閱讀”已經產生良好效應的又一佐證。
學術超女學術超女

闡釋內容

在闡釋的內容上,于丹“心得”最突出的亮點,就是把焦點定位在當下這個眾生喧譁的時代,從最廣大民眾思想、精神、感情和生存的現實需要出發,對經典文本進行了篩選和綜合後的個性化導讀,所以受到芸芸眾生的普遍歡迎。《論語》和《莊子》,經于丹之手,走出高樓深院和象牙之塔,向著“世俗化”、“大眾化”、“現代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三化”,也是許多有志於傳播古老文化經典的學人,一直嚮往和追求的目標。

正確看待

往深層上看,文化的精髓歷來都來自民間,不是有禮失而求諸野這一說法嗎?那些象牙塔里的專家學者,不見得就一定比不識字的鄉間老婦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更高明。
人生識字糊塗始,魯迅的話是極而言之,但深究,也不無合理的成分在。這些年來,身披博士教授衣冠,在歷史觀上卻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和淺薄的人,並不鮮見。
于丹在公共媒體的走紅,實際上做的是培育市場的工作。她鋪了一條普羅大眾連通經典文本的簡易公路,如果把經典文本的解讀比作一個行業,那么內容為王與渠道制勝可以並行不悖。
于丹提供文化快餐一類的初級產品,博士們等一眾專業研究者則提供更精緻多樣化的套餐
2007年最3F的女人是誰?是于丹。在短短几個月裡,這個學術超女便遭到冰火兩重天的考驗。令我們佩服的是,她面對一窩蜂似的圍剿和炮轟依然能夠保持優雅的笑容和從容的語速。歷屆超女如李宇春、尚雯婕似乎都難逃大嘴宋祖德“紅不過兩年”的讖言,但COSMO希望于丹、易中天式的學術超女、學術快男能夠越來越多,越走越遠。

三點啟示

啟示一

中華優秀文化是一座底蘊深厚的富礦,一旦開掘出來,就會成為“克服艱難險阻、戰勝內憂外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于丹現象”出現在中國,並非偶然。 挖掘傳統文化資源,把孔子請到當下,使古老經典和現代精神結合起來,這是“于丹”標本的一個重要啟示。當然,對傳統文化的現代性挖掘,還需要在更高層次上有更具備歷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設計與把握,于丹們貼近大眾的接受特點、帶有世俗化甚至娛樂化色彩的嘗試固然很好,但並不能說這就是最好的道路,當然,更不是唯一。

啟示二

廣大民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巨大的現實需求,尤其在物質雖然豐饒充沛而精神卻相對貧乏迷惑的當下,人們更加渴求及時雨露對心田的滋潤。有人說,于丹給大眾提供的是一劑“心靈雞湯”。于丹大受歡迎,折射出民眾的心靈缺乏某種撫慰,精神上存在著某種饑渴。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這有目共睹;但與此同時,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也水漲船高,兩者之間,還有不小的落差,這也毋庸諱言。大部分中國人正逐漸富裕起來,不再為衣食擔憂,開始忙碌著買房、買車、休閒、消費。然而,市場的繁榮、消費主義的盛行,並不必然帶來人們心靈的充實。人文精神是社會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倘有匱乏,必將影響社會發展的和諧,最終會影響到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這種精神饑渴及由此引發的對人文精神的廣泛需求,正是于丹走紅的重要背景。

啟示三

中國傳統文化的普及和傳播,需要高超而精細的技巧。現代傳媒在文化普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橋樑作用。于丹尊重了大眾傳播的規律,使用了恰當的方法和技巧,用市井百姓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進行傳播,是她的講座火起來的重要原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