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超男

學術超男

學術超男,是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171條漢語新詞之一。教育部對詞條的解釋:央視《百家講壇》欄目自2004年邀請學者講課以來,吸引了無數網友的支持,儼然成為學術版“超級女聲”,他們被成為“學術超男”,其中以易中天為主要代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超男
  • 職業:學者
  • 代表人物易中天
  • 泛指:百家講壇邀請的學者
名字由來,代表人物,易中天語錄,其人評價,相關文章,代表現象,

名字由來

三聯生活周刊》總394期 (2006-07-31出版) 刊載了王小峰的一篇名為《“學術超男”易中天》的文章。由此,這一稱呼得到大眾的認可。該詞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
學術超男
諸如向易中天這樣的大學知識分子,通過電視媒體的廣為傳播,使他由一位學者變成了大眾文化的傳播者,而在他身後聚集了一群冬粉。

代表人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等著作。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2005年起開始在CCTV-10百家講壇里講解歷史,因其白話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兩本書《帝國的惆悵》和《易中天品評漢代風雲人物》也是異常大賣。2006年開始製作《易中天品三國》。
學術超男易中天學術超男易中天
後因《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標題,從而享有了“學術超男”的稱號。
易中天做客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了“漢代風雲人物”系列講座。他獨闢蹊徑,“妙說”歷史,巧妙地運用“俗不可耐”的語言,聲情並茂的表演,有趣地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在網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的韓信系列講詞,真是佩服,平常一段歷史,從他口中講出來儼然活靈活現一般,象評書一樣繪聲繪色,又象電影剪輯精練流暢。
例如:那段韓信投項羽“無所知名”後改投劉邦,在軍中當“接待”,因違反軍紀險些被殺一段:韓信成為一個英雄是,遇到了一個時勢,就是時勢造英雄。秦朝末年,天下大亂,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傑在陳勝、吳廣的帶動下,全部站出來,和暴秦進行鬥爭,這個時候韓信的家鄉同樣發生了起義,項羽的叔叔項梁拉起來了一支義軍,於是韓信“仗劍從之”,就是拎著他的寶劍參軍了,參軍以後先跟著項梁,後來又跟著項羽,但是項羽不重視他,這個時候韓信的情況司馬遷用四個字進行概括,“無所知名”,這個時候他還沒有什麼名氣,在項羽那兒他覺得沒有發展前途,於是投奔劉邦,劉邦讓他當什麼呢?當個連敖,連敖就是接待員,公關先生,韓信這個人長得比較體面,是一個帥哥,做做接待工作還是不錯的,這個時候的狀態也是四個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韓信就犯了軍法,和幾個同事都犯了軍法,依法當斬,一個個拉出來殺頭,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氣殺了十三個,輪到韓信了,把韓信叫出來,要殺他,韓信這時候一抬頭看見了一個人,這個人叫做夏侯嬰,夏侯嬰是什麼人?夏侯嬰是劉邦的哥兒們,從小就跟劉邦一起的,跟劉邦一起起義,以後當了劉邦的太僕,太僕這個東西翻譯過來就是車夫,給劉邦駕馬車的,但是你要知道,當時的這個制度,這個皇帝的太僕是部長,是部長級的官員,劉邦當然不是皇帝,他是一個諸侯王,這個太僕少說也是副部級了,韓信看見夏侯嬰了,韓信就大喊一聲說,我們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嗎?為什麼要殺英雄好漢?夏侯嬰說,咦!怎么還有這樣的人啊?過來。司馬遷用了六個字,“壯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談談話,頭頭是道,不殺了,向蕭何推薦,發現一個人才,又給他換了一個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當於司務長,所以韓信他參加工作以後,也是鬱郁不得志,先做侍衛官,再做接待員,再做司務長,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那么韓信又是什麼樣的原因使他轉變了命運呢?使他成為了西漢初年的風雲人物呢?
學術超男

易中天語錄

易中天先生幽默語錄:
學術超男易中天學術超男易中天
1.晴雯又沒和賈寶玉那個,和寶玉那個的是襲人!
2.韓信剛參加工作那會兒……
3.諾,相當於當今的OK。
4.哪個想呆在這種鬼地方喲。
5.……然後韓信就和那個南昌亭長絕交了~~~不跟他玩了!
6.那個印就在手裡磨啊磨,磨啊磨,等到方的都磨成圓的了,還不給人家!
7.劉邦:“當將軍還不行,那就讓他當大將軍!”
蕭何:“那就再好不過了。”
8.哎呀,那我罵過了怎么辦、老師的語氣和表情太可愛了。
9.我被你僱傭了,我是忠心耿耿給你謀劃,如果我的主意你不聽,byebye,我換一個老闆。
10.韓信,你不是個厚道人!
11.那小子他媽的不聽我的,他要是聽了我的,他今天會這樣?你還能活著嗎?
12.易中天:我提出一個觀點,有個性,有個性就有魅力,沒有個性怎么有魅力?
主持人小超:我充分體會到易老師語言的魅力。
易中天:我自己也覺得我很有魅力。很多冬粉,很多MM(笑)。
13.“這么多人你不追,偏去追那個韓……什麼信的”
14.他(韓信)經常去蹭飯吃的一家叫南昌亭長……把飯先做好,等他來了就吃完了——人家討厭他嘛……他脾氣還大的不行,一甩袖子,絕交。
學術超男作品學術超男作品
15.您老人家(南昌亭長)是個小人啊。
16. 韓信大笑“想不到我今天與樊噲這種人為伍啦!”——樊噲怎么了嗎?
17.“不要以為彎下膝蓋就是懦夫,別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撲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這是什麼,螃蟹!”
18.劉邦對蕭何說:“他媽的,你小子跑哪去了!”
19.“晁錯這個時候應該怎么樣呢,應該夾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變法,象跟攪屎棍子,攪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寧”
20.在多年征戰中風餐露宿得個風濕性關節炎啦,那倒也是可能的!
21.弄得漢景帝,對他有點崇拜。太子的家人呢,也對他有點崇拜。
22.哪有說大俠用斧頭的,或者是兩把鐵錘(作企鵝狀),這不成體統,所以說劍是很高貴的。
23.“我要是把衣服讓給別人穿,那是‘以身相許’!”
24.“晁錯說:‘那不管啦,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那我們就搞他一下!結果兩個人一看,還真反哪!”
25“劉邦想‘對啊,這個時候不能罵韓信哪,這個時候不能得罪他,可是我已經罵過了呀。’一拍桌子罵:‘混蛋!男子漢大丈夫建功立業,要當就當個真齊王,幹嗎當假的呀!給他封個真的’”
26.主持人:您講《漢代風雲人物》時,頭髮是烏雲翻滾!

其人評價

易中天:人家說像速食麵!易中天火了,成為了文化偶像。在西單簽售能簽得手都抬不起來的不多,簽到需要警察出動的,更是沒有。但這些都因為易中天而發生了。讓人感動欣慰的是,這些事都是因為一本《品三國》的書,總是讓人覺得人們對讀書還是熱情猶存的。也讓我們這些做出版的看到了希望。
學術超男易中天學術超男易中天
易中天的火來的有些過猛,更是讓人做夢也沒想到,這火能燒得這么大這么久。火燒起來,但人們卻不想撲滅它,因為這火沒什麼不好,可以照亮更多的人心,可以讓知識不再以星星之勢燎原,可以讓老百姓也知道中國的文化思想寶庫里都有些啥東西能看懂,讓我等人也明白了搞學術的高級知識分子並不只是高高在上,也可以直接地為老百姓做些實惠事,豐富一下業餘文化生活。
很多媒體都說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謝百家講壇,是這個節目讓他出的名。可仔細想一想,其實百家講壇應該感謝易中天。想想百家講壇有多少名人學者登過壇,可讓人記住的又有幾個?閻崇年、易中天、劉心武他們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書的暢銷,更是他們自身文化底蘊的魅力在裡面。其他登壇者,雖也是學富五車,但在敘事的技巧上和講座內容的設計上卻遠不如以上幾位。他們的書的暢銷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百家講壇,因為電視畢竟不如紙讀物更容易貼近百姓,電視要在固定的時間看固定的欄目,而且必須死守在電視機前,萬一哪句話沒聽明白,還不能倒回去重播,(從這一角度說DVD都已經領先了)。書則完全不同,時間絕對由自己支配,可以重複看無數次。看過書回頭看電視,更容易明白。這樣一來書的廣大讀者們也都自然喜歡上了這個節目,知道了這個節目原來可以讓老百姓知道那么多關於歷史關於文化的事,而且能聽得懂,聽得有趣。
其實百家講壇的主要貢獻是請了這些人去,讓老百姓與學者有更多的交流機會,這完全出於收入率考慮的,他們不會想到請他們的時候要告訴他們:上我這個節目就可以出名。那么這個節目一定辦不好,而且也不會讓上節目的學者們都出名。所以,百家講壇要感謝易中天,感謝劉心武,不要看著他們的書火了,都說是百家講壇的功勞。
易中天的火到底是因為什麼?難道是他長得有風度,很儒雅,口才好,懂得說大白話。當然都不是。這些都是表面現象。
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謝中國文化長久以來生生不息的文學魅力,劉心武揭紅樓火了,易中天品三國火了。四大名著的魅力放在任何時代任何人群心中,都是中國文化的燈塔式標誌。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東西而最後又能一代一代傳下來的,你說它的生命力有多強,基礎有多厚實?什麼紅學研究會、三國研究會,不正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研究學者”們發現了這些文化精華在老百生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么。因為老百姓知道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好東西不能丟。
學術超男 易中天學術超男 易中天
關於三國的電視劇電影卻沒有什麼“戲說”在裡面,都是從原著中公公正正改編來的,甚至書中的對話都照搬不動。但三國沒有戲說么?其實羅貫中就是一個最大的戲說者。《三國演義》的故事又有哪一個是真實的歷史史實呢?人們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早已是耳熟能詳,可是真正的三國歷史,又有幾個人知道呢?電視劇為“正說”清朝歷史提供了舞台;四大名著本身就已經在200多年前為今天的“撥亂反正”三國歷史留了話柄了。中國老百生都200多年的時間不知道真相是什麼了,能不急么,他們都有知情權啊。易中天滿足了他們的權利,就像古希臘神奇里的點燈人,你就他能不火嗎? ,隨後的于丹被稱為“學術超女”。

相關文章

【“學術超男”來源的文章:王小峰——《學術超男易中天》】
易中天新書《品三國》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舉行首發式,之前圖書大廈向北京西城區公安局申請時曾提醒西城公安分局,可能來的人較多,希望公安局能注意。但是公安局認為,一個大學教授簽售,能來多少人?所以批准這次簽售活動後,並沒有把這件事當回事。當有近4000人排在西單圖書大廈外面的時候,警方才開始重視,於是調來了15輛警車,數十名警察來維持秩序。由於西單圖書大廈位於敏感區,所以警方不得不要求西單圖書大廈提前結束簽售活動,有近千人沒有等到易中天的簽名。
如果最走紅的明星周杰倫簽售,估計能來上千人,李宇春簽售,也能來上千人,如果易中天和周杰倫、李宇春同時搞簽售,易中天肯定勝出。這看上去是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一個搞學術研究的人出一本書比一個最走紅的明星還受關注。
如果我們還以過去的眼光來看易中天現象,大概怎么也解釋不清楚他為什麼這么受歡迎。對出版社來說,他們看到了易中天的商業價值,以操作暢銷書的方式來占領市場,從商業角度來講,十分正常。可是從客群角度來講,他們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他們在準備掏錢買這本書的同時,更看到的是一個像周杰倫、李宇春一樣的明星。易中天已經不是一個大學教授、學者,而是一個明星,排隊來買這本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一個簽名,這本書可以不看,但是必須要看易中天一眼,這是個人魅力和媒體宣傳交織的結果。
也許這樣把一個學者跟一個明星放在一個等高線上是對學者的智力成果有所不尊,對學者智力勞動的否定,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易中天是少有的從商業宣傳中獲利的人——他出現在中國最有影響的媒體上;他的簽售信息每天都在電視上播出;他講的是一個幾千年來中國人最感興趣的三國話題;他的書稿通過競標的方式確定歸屬,引起媒體一陣爭議;他的口才和形象非常符合電視節目的要求。同時具備上述要素的人除了易中天,沒有第二個人,他有理由成為公眾眼中的明星,上海文藝出版社才敢用天價拿下他這本書的出著作權。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的暢銷書現象,其實不難發現,一本書出版之後,很少一步就到洛陽紙貴的地步,都是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即便是上海文藝出版社,他們出版余華的《兄弟》,也不是像操作《品三國》一樣,它需要一個慢熱過程,圖書市場有一個現象,當一本書賣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會形成馬太效應,然後一瀉千里。但是這次易中天例外,由於前面鋪墊的過於成熟,所以就會形成一開閘就一瀉千里的勢頭,這是過去任何暢銷書都沒有過的現象,而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中央電視台的宣傳作用。
湖南衛視超級女聲,活生生地把一個普通女孩推向了明星的位置,你再回過頭看李宇春、張靚穎這些超女,可能不覺得她們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電視媒體的無限放大足以讓人成精。試想,如果沒有“百家講壇”,可能沒幾個人知道閻崇年、紀連海、易中天是誰,但正是電視的作用,讓這些生活在公眾視線之外的人有機會煥發第二春。
以前央視有個讀書節目,後來做不下去了,因為收視率太低。按理說,央視這樣的媒體推薦一些書應該能受到觀眾注意,但是如果從“百家講壇”的成功再看那個讀書欄目,你會發現,讀書欄目恰恰沒有搞清楚電視媒體的實質,電視是最大眾化的媒體,它的特徵就是在觀眾看電視的時候一定不能讓他們換台,能抓住電視觀眾的節目必定是通俗好看的節目,但是讀書欄目因過於陽春白雪而沒有做到,“百家講壇”做到了,它成了暢銷書的溫床,那些主講人也因為這個平台被放大成一個公眾人物。
這半年多,圍繞著易中天發生的事情,簡直就是像一場蓄謀已久的事件,每次都恰到好處,都可以成為新聞點,這樣的積蓄、醞釀從來沒有過,結果自然是一發不可收拾。如果用傳統方式來操作暢銷書,易中天的這種操作方式肯定是違背出版規則的。但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這次操作是一次“多媒體”式的操作,是一次媒體和公眾主動追逐的操作。
有關三國方面的書,以前出的不少,類似《品三國》的書以前有黎東方的《細說三國》、馮立鰲的《三國風雲人物正解》、沈忱的《煮酒品三國》、胡斌的《虛實三國》、高恩源的《還三國真面目:評說<三國演義>》……從學術研究角度來說,史學家不得重視《三國演義》的影響,所以通過去偽存真的研究方式成了很多“三國學”研究者的思路之一。易中天也是用這個思路講三國,但是之前這么多談三國的書並沒有因公眾的關注,只有易中天成了幸運兒。可以說,在公眾眼中,那些學者是“三國志”,易中天是“三國演義”,易中天成為“三國演義”的原因是中央電視台
易中天變成一個明星或者他的書成了暢銷書現象沒什麼不好的,至少他還能引起人們讀書的興趣。從中國的現實來看,中國人每年平均讀書的數量跟美國相比還差很遠,人們普遍不愛讀書,同樣的錢可以花在一包高檔香菸上,而不願去買一本書。如果像易中天這樣的人越來越多,能帶動人們養成讀書的習慣,不管背後是否是商業操作,對國人來說都是件好事。
另外,易中天現象也並非適合任何一個學者,正如不是所有參加超女比賽的人都會成為李宇春一樣,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圖個新鮮,易中天更適合成為電視學術明星,因為中國電視上缺少這樣一個角色。以後這樣的角色多了,人們習慣了,也就不會像今天這樣趨之若鶩了。
不管怎么說,易中天是幸運的,所以他如日中天。

代表現象

易中天的意義,從某種程度上,是被媒體放大了。之前,他的《品三國》著作權拍賣,媒體給出780萬元的拍賣預測,隨後是對780萬這個數字的不斷聯想。780萬是上、中、下三冊,三冊改成上、下兩冊,已拍出的上冊每本定價25元,按印刷75萬本,上海文藝出版社支付14%版稅計算,上冊稅前收入應為262.5萬元(其中央視37.5萬元,易中天225萬元)。75萬冊,就暢銷書市場而言,其實不算什麼。80年代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的《傅雷家書》銷了200多萬冊,90年代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學習的革命》銷了800萬冊,2001年中信出版社推出薄薄一冊的《誰動了我的乳酪》也銷了300萬冊。《哈利·波特》中譯本至今已累計銷售1000萬冊,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也已累計銷售超過60萬冊。易中天通過“百家講壇”,身份已經變成了以央視這個超級媒體傳播的電視明星,央視那些著名主持人出書的印刷量動輒都是幾十萬冊,所以上海文藝出版社才有躍躍欲試要大賺一把的衝動。 那么,易中天怎么就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首先因為電視的介入,概念出現了變化。一方面,易中天這樣的大學知識分子通過電視傳播,改變了他的學者與學術身份,變成了大眾文化的傳播者。既然進入大眾傳媒,他的身份就不再是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借歷史人物,靠表述能力,他講的是大眾需求的人性善惡、人際關係,甚至想像中古人之間有趣的家長里短。這樣的講壇,不再是大學背景,也就不需要考慮大學傳播所需的文化台階。而講壇所面對的大眾,卻又看到主講人的學術與學者身份,他們為提高自己文化素養的前提,接受的又是主講人身上的教授背景。
嚴格說,這樣的傳播通過了一種概念偷換。但這也不算什麼,就學術而言,本身就需要普及,讓學術通俗易懂總不能被指責。對大眾而言,本來聽的就是熱鬧故事、或者這故事能說出的淺顯道理。你可以批評易中天學術層次,但他說,我本來做的就是普及,我反叛的就是脫離大眾的學術。你也可以感嘆那些“冬粉”們如果能閱讀《史記》、《三國志》,就不會再有那樣盲目的崇拜,但他們說,既然易教授能把它們講得那樣生動,我們還有什麼必要去讀那些已經死去的難讀的古書?再說,即使白話本的《史記》與《三國志》,也不會有易教授講得那樣傳神。
學術超男余秋雨學術超男余秋雨
如果以文化、知識普及層面做解讀,真似乎所有都不成問題。從文化普及層面,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這等高速發展,具大學文化水平的人有多少?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又有多少?像《品三國》這樣的讀物,銷售量達到70多萬冊算多嗎?如果以《三國演義》銷售量做對比,70萬會顯得極其的渺小。從文化普及層面,有高陽、二月河、唐浩明式的普及,有南懷謹蔡志忠式的普及,易中天的方式當然也無可非議。只不過普及方式與層面不同,不同人需要不同的層面。你可以喜歡或者不喜歡,但你無法排斥。因為這是一個供需越來越密切的時代,既然客群需要這樣的產品,既然這樣的產品經多重傳媒的共謀生產出來,你就只能承認它的存在理由。 問題是,如果超級文化暢銷書都要通過類似“百家論壇”這樣的超級媒體以偷換概念的方式一本本製造出來,如果這種方式被一次次複製,其重要性再被一次次誇大;如果在大眾傳播中它本身就變成了虛擬的文化學術本身,類似說書式的歷史傳播慢慢誤以為就是歷史本身;如果即使文化普及的類型也越來越不能多樣化,銷售量成為看齊的唯一標準,那么文化基準就會不斷降低,難道我們要滑向通過小人書來完成全民文化普及的水平嗎?
不是危言聳聽,文化基準的不斷下滑其實已經是我們面臨的事實。
不妨回頭來看看那些曾經的暢銷書們。80年代,我們畢竟有《傅雷家書》,有“走向未來叢書”,有“外國文藝叢書”,有“新知文庫”。90年代,就文化普及層面,畢竟還有高陽、二月河、唐浩明南懷謹余秋雨蔡志忠。進入20世紀,再來看看真正暢銷的品種:它們變成了《狼圖騰》、“乳酪”,然後就是韓寒郭敬明們。不要再說自產學術著作、點校古籍、漢譯學術名著的銷量,即使翻譯的小說名著,文化隨筆,嚴肅作家作品,也越來越難以達到出版社不虧損的印刷線。
有人認為,90年代以後的暢銷書品種不能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水準,理由是因為走入市場經濟,殘酷的原始積累緣故,80年代相當比例的一部分讀者因忙於實際的安家立業,或者讀書興趣日益分化,在多元化的多品種中稀釋了,或者根本就無暇讀書,於是支撐暢銷書主體的才變成了青少年。但問題是,當既成的商業模式一旦成為圖書操作的規則,當商業化利潤成為圖書出版中的重要標準,大魚吃小魚,滿足小眾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基準積累的品種就只會越來越萎縮與凋零。
學術超男余秋雨學術超男余秋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