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

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

《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是2011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洪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
  • 作者:周洪宇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1日
  • 頁數:423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0973807, 7560973809 
  • 外文名:Academic Neofield and Paradigm Transition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是著名教育家、教育史學家周洪宇教授撰寫的國內外第一部關於教育活動史的研究專著,旨在介紹何為教育活動史以及如何從事教育活動史的研究與寫作。作者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史與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不同,是後兩者的基礎與前提,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而以往忽略教育活動史及其研究是學術研究的重大缺陷。作者闡釋了教育活動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特別是對以人的活動與活動的人為中心的研究取向作了細緻的論述,且在書中佐之以豐富的教育活動史研究案例,進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論述了教育活動史這一新的研究取向與敘述體系。《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積極倡導開展教育活動史研究,推動教育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與研究範式的轉換,以更好地發揮教育史學的學術功能與社會功能。其富有學術性、現實性和可讀性,力求理論與實踐結合,人物活動與思想、制度結合,巨觀與微觀結合.重點與一般結合,國內與國外結合,歷史與現實結合。特點鮮明,引領新風,開啟新域。
《學術新域與範式轉換:教育活動史研究引論》集中反映和體現了筆者關於教育活動史研究的看法。筆者試圖在國際學術發展的巨觀背景下,思考國際教育史學與中國教育史學的發展趨勢,提出自己新的“活動-思想-制度”三分法的教育史研究對象理論。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教育活動史研究總論
第一節 教育活動史研究述論
一、追求全景式總體史的研究宗旨
二、以民眾的教育生活為研究重點
三、以問題研究為導向的研究取向
四、地上與地下、史學與文學、書面與口述三結合的大史料觀
五、“視情而定”的理論與方法論
六、採取“善序事理”的敘事形式
第二節 教育活動史:視野下移的學術實踐
一、視野下移:社會科學共同認可的研究取向
二、教育活動史:教育史學的原始構成板塊
三、研究重心:著眼於各類教育的日常活動
第三節 關於教育史學若干基本問題的思考
一、學科性質史學論
二、研究對象三分論
三、研究重心下移論
四、理論、方法現代論
五、學科功能雙重論
六、學術傳統繼承論
七、學術表述規範論
八、教育史分期三段論
九、學者素養要素論
十、未來發展多元論
第四節 《中國教育活動通史》編寫構想與編寫大綱
一、編寫構想
二、編寫大綱
第二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活動史個案研究
第一節 陶行知的早期生活與教育經歷
一、時代與環境
二、求學經歷
第二節 陶行知的愛情、婚姻與家庭生活
一、一個大家庭
二、兩次愛情與婚姻
第三節 陶行知的師友交往活動
一、江浙教育前輩群體
二、哥倫比亞大學師友群體
三、共產黨人學生群體
第四節 陶行知的政治活動
一、參加辛亥革命地方起義
二、領導南京“五四”愛國運動
三、支持曉莊師範學校師生反帝愛國運動
四、回響“八一宣言”,發表“共同聲明”
五、從事國民外交,爭取抗戰外援
六、反內戰、反獨裁,爭取和平、民主
第五節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
一、主持南京高師、東南大學教育科,提倡高等教育革新
二、主持中華教育改進社,推動全國教育改革
三、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推行平民教育運動
四、發起鄉村教育同志會,推行鄉村教育運動
五、創辦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發動普及教育運動
六、成立國難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開展戰時教育運動
七、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員會,推動民主教育運動
第六節 陶行知的辦學活動
一、創辦曉莊師範學校實踐生活教育理論
二、成立山海工學團力倡普及教育運動
三、興辦重慶育才學校追求教育救國理想
四、創辦重慶社會大學培育高級革命人才
第七節 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國外及我國港、台地區的傳播與研究
一、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日韓的傳播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歐美的影響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我國港、台地區的影響
第三章 中外教育家教育活動史個案研究
第一節 韋卓民的教育活動與思想
一、教會大學的宗旨是“訓練新中國領導人才”
二、教會大學教育應該致力於“綜合東西文化”
三、教學與研究是大學教育的兩翼
四、聘請一批優秀教師是辦好大學的關鍵
五、要辦好大學就必須建立一套嚴格的教學制度和管理制度
六、大學校長應會做校友及籌募辦學經費的工作
第二節 在“兩C”之間徘徊與抉擇的張凌高
一、坐在火山口上的校長
二、選出教會系統,面向社會需求
三、文理滲透,教學與科研並舉
四、提倡愛國,崇尚求實與服務於社會
第三節 杜威教育思想在華傳播及其影響
一、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二、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第四節 孟祿在華教育活動記
一、20世紀10年代
二、20世紀20年代
三、20世紀30年代
第五節 從船工之子到教育大師——牧口常三郎的教育生涯
一、本土文化的浸染
二、西方文化的洗禮
三、宗教文化的影響
四、親身實踐的結晶
第四章 教育改革、運動、實驗等教育活動史研究
第一節 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一、民國初年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戰線鬥爭
第二節 “五四”教育改革
一、確定改革標準
二、確立男女平等教育權
三、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
四、改進教育管理
五、制定“壬戌學制”
六、調整課程設定
第三節 生活教育運動的歷史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一、生活教育運動的歷史回顧
二、生活教育運動的現狀掃描
三、生活教育運動的未來展望
第四節 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的啟示
一、教育實驗對中國近現代教育發展的影響
二、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的發展規律
三、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存在的問題
四、中國近現代教育實驗的歷史啟示
第五章 相關研究文獻
第一節 視域融合與歷史構境——實踐活動取向的教育史研究
一、教育史是什麼:面向歷史本身的問題探索
二、理解的套用:基於生活與實踐之上的視野融合
三、教育活動史:實踐唯物主義視野下的歷史構境
第二節 實踐品性視域下的中國教育活動史研究
一、關注當代: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實踐立場
二、走向生活:當代中國教育史學的實踐品性
三、教育口述史:實踐品性視域下教育史研究的一種形態
第三節 微觀史學與中國教育活動史研究
一、微觀史學的興起及其研究特點
二、中國教育史中的微觀研究
三、中國教育活動史研究對象及內涵
四、微觀史學對中國教育活動史研究的啟示
第四節 教育活動史研究原則簡論
一、多微觀研究,少巨觀研究
二、多事實研究,少理論研究
三、多日常敘事研究,少宏大敘事研究
四、多深度描述研究,少淺度描述研究
第五節 試論教育史學的學科體系
一、學科體系、教材體系與課程體系的概念辨析
二、關於教育史學學科體系的爭鳴
三、教育史學學科體系的構想
第六節 新時期中國教育史學的四大研究範式
一、回歸傳統範式的教育史學實踐
二、現代化範式的教育史學實踐
三、敘事史範式的教育史學實踐
四、活動史範式的教育史學實踐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周洪宇,1958年出生於湖北武漢。教育學碩士、歷史學博士。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校兼職教授,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全國人大代表,現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任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會長、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發展戰略學科組成員、國家教育督導團專家組成員、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長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問題,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100餘篇論文。出版《文化與教育的雙重歷史變奏——周洪宇文化教育史論》、《陶行知與中國現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學說》、《陶行知的四個世界》、《人民之子陶行知》、《陶行知畫傳》、《教育的信念與追求》、《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教育公平論》、《教師教育論》、《中部教育論》、《樂為教育鼓與呼》、《怎樣做人大代表》、《怎樣寫人大議案》等專著。主編並出版《教育活動史研究與教育史學科建設》、《陶行知研究在海外》等論著。研究成果10餘次獲教育部和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二等獎。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全免費和中職免費、建立貧困生資助體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學貸款制度等多項人大建議,促成了國家有關政策出台。2008年12月,被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新聞網等評為“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風雲人物’”。2009年1月,被教育部《基礎教育參考》和中國教育宣傳網等評為“紀念改革開放30年基礎教育影響力人物3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