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學術、傳媒與公共性》一書由呂新雨所著,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術、傳媒與公共性
  • 作者呂新雨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分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頁數:344 頁
  • 定價:48.00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67527676 
  • 叢書:批判傳播學文論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

內容簡介

《學術、傳媒與公共性》是呂新雨教授十數年新聞傳播研究歷程中的重要論文彙編,各篇文章就學術和傳媒的公共性問題層層推進,從社會科學基本方法論到學術倫理的梳理,從新聞事件到具體的紀錄片文本分析,全書不但彰顯了作者頗具理論魅力的學術造詣,也體現了作者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擔當。各篇章既交相輝映,也自成體系。

作者簡介

作者呂新雨,文學博士。歷任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主任,復旦紀錄影像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當代馬克思主義新聞與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14年7月起,任華東師範大學紫江特聘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康奈爾比較人文研究中心(ECNU-Cornell Center for Comparative Humanities)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新紀錄運動、影視理論、文化研究、傳播政治經濟學、三農問題等。主要著作有《鄉村與革命》《鄉村與國家》《書寫與遮蔽》《紀錄中國——當代中國的新紀錄運動》。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其中許多論文被翻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韓文等。
其參與主編和撰寫的(與Chris Berry和Lisa Rofel) The New Chinese Documentary film Movement: For the Public Recor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10)是英語學術界第一本討論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著作。

目錄

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趙月枝)
學術與政治:重讀韋伯
——關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的筆記
一、“先知”與知識分子——學術的倫理與天職
二、何為政治?——政治的倫理及其悖論
三、“價值無涉”與學術公共領域——社會科學研究的“客觀性”問題
四、韋伯的新聞觀
中國的現代性、大眾傳媒與公共性的重構
——與趙月枝教授的對話
一、中國的現代性、革命與工農的主體性問題
二、市場化改革與民主問題
三、大眾傳播、新紀錄運動與社會“底層”表述
四、西方中心主義、後現代理論與馬克思的幽靈
五、傳統文化、“中國特色”與批判知識分子的責任
六、傳播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使命
國家、市場與傳媒
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一)——解讀央視2002年“春節聯歡晚會”
儀式、電視與國家意識形態(二)——再讀央視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
政府補貼、市場社會主義與中國電視的“公共性”
轉型社會與央視《新聞調查》的自我理解——關於《新聞調查》欄目十周年的思考
“幸福”與“舌尖”——關於央視的兩則評議
也談啟蒙、媒體與文化產業
媒體的狂歡——對台灣地區傳媒生態的觀察與思考
作為社會存在的新聞與新聞事業——關於新聞理論中諸概念的重新思考
附錄:“再討論”是遲早要發生的——讀呂新雨《以人的社會存在為背景的新聞與新聞事業》及《新聞大學》編者按
歷史、社會變革與中國影像
《鐵西區》:歷史與階級意識
“孽債”、大眾傳媒與外來妹的上海故事——關於電視紀錄片《毛毛告狀》
“底層”的政治、倫理與美學——2011年“南京獨立紀錄片論壇”上的發言與補充
紀錄的美學——從本雅明的“靈暈”說起
當女權主義遭遇紀錄片——一場未完成的學術討論
熟悉的陌生人——格里爾遜在中國
我想將你們儘可能地引向遠方——伊文思與二十世紀的中國
中印獨立電影之差異
微觀,還是巨觀?——在“微觀敘事:張小濤+李一凡的社會圖像”展覽研討會上的發言
代後記
2013年9月10日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新生開學典禮教師代表講話

叢書

批判傳播學文論 (共4冊), 這套叢書還有 《別對我撒謊》,《傳媒公共性與市場》,《信息資本主義時代的批判宣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