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良心

《學者的良心》是朱執信所著作品,出自於《朱執信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學者的良心
  • 作者:朱執信
  • 作品出處:朱執信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我在上海住了這半年,剛碰著這新思潮和舊形式作對的時代,我自己固然不免發了一點議論,並且對於別一個人的議論也很留心。我覺中國人有一種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學者良心的麻痹。這個毛病,我不敢說新的方面沒有,然而舊的方面比新的更多些。本來一個人為什麼主張一個學說,要建設新文學或者是保存舊文學,主張新道德或者是保持舊道德,採取新制度或者保持舊制度呢?最少總要對於這所新采的或者舊有的,真知灼見,非如此不可,然後把理由用合理的方法敘述出來。這是學者應該有的態度。如果覺得我說的萬無疑惑的餘地,就是堂堂的主張守舊,我們何嘗敢疑心到他的人格,何嘗敢說他缺乏了學者的良心。但是我們如果有一兩點研究不完全,一定是表明這一部尚待研究,或者不能夠一一聲明,總要把不清楚的地方,還他一個表示沒有清楚的字眼。這是對於學問的忠實,對於自己人格的尊重,萬不能少的。如果以為我雖然不十分清楚,希冀人家沒有留心,就混過去了;甚至於明明曉得不合理的,前後矛盾的,變更論點的,偏偏要拿一種掩眼的方法來編成很合理的樣子,這就是把同他說話的人都當是沒有知識的,都是可以欺騙的,都是聽了幾個不懂的名詞就不敢輕易反駁的,他講了這種不合理的話還是很安全的,才講出去。一個人如果是這樣發議論,我就除了叫他做學者的良心麻痹了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
中國所以有這種良心麻痹的事實,也不能歸咎於一兩個人。這種掩著良心說話的習氣,實是幾千年的歷史養成的。從諸子著書、辯士遊說、制科對策,一直到近日的學堂考試為止,大概的人都不肯自認不能解決人家所問的問題的。不管說得著、說不著,講得通、講不通,論起一件事情,總要裝成十足曉得毫無疑義的樣子。他因為聽的人本來不一定懂得是非,如果說不曉得、不清楚,那就立刻丟了臉。他計算一下子,講不曉得是準失敗的;硬講曉得,還有僥倖的希望。所以昧著良心,便充在行。本來他發議論,就是從前俗語所謂敲門磚,騙得門開,磚也丟了,官做到手,議論也不管了。這一個習氣弄下來,就有許多忠厚篤信的人受了他的騙,還不曉得。這個景況決不是今天才有的。【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朱執信,原名大符,字執信,筆名有蟄伸、縣解、前進、民意、琴生等。1885年10月出生於廣東番禺。早年接受新式教育。1904年赴日留學,翌年結識孫中山,加入中國同盟會。此後迭次參與組織發動推翻清廷、討袁討龍、駐閩粵軍回粵諸役;並勤於撰述,介紹新知,力辟偽說,致力於革命事業的宣傳與革命理論的闡發,為革命黨人中第一流的輿論宣傳健將。1920年9月,在調解東莞虎門亂軍中不幸殉難。孫中山稱其為“最好的同志”、“革命中的聖人”。編者簡介谷小水,1973年生。安徽省馬鞍山市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中華民國史的研究。專著有《“少數人”的責任:丁文江的思想與實踐》。合著包括《辛亥革命與新中國》(即出)、《從帝制到共和》(即出)、《孫中山社會建設思想研究》等。編有《各方致孫中山函電彙編》(第4、5、6卷)。在《史學月刊》、《抗日戰爭研究》、《中山大學學報》、《浙江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