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學習準備是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妨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分類
學習準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縱向方面的學習準備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準備。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成熟水平和心理發展水平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是有效學習所必須考慮的前提條件,教育應提供適合學生縱向的學習準備。若無一定的準備條件,學生就難以進行新的學習。橫向方面的學習準備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個運助結構。豐富的環境影響,有利於生理器官及其功能的發展,而心理發展通過學習才能實現。
作用
“準備”這一概念,長期以來是被當作與“成熟"相同或相近的概念來理解。不少實驗研究表明,學到什麼以及怎樣學習,不能無視學習者成熟的條件或身心發展水平。L.卡麥可所作的蠑螈游泳活動的實驗,A.格塞爾和H.湯普森所作的雙生子爬梯子的實驗以及E.R.希爾加德以4歲半的同卵雙生兒為被試所作的有關實驗,結果都表明成熟是發展中極重要的因素,超越成熟條件的學習是無效的。但有的實驗研究表明,經驗或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具有重大的影響。對於發展理論中的“成熟優勢說”必須重新檢討。這種挑戰來自4個方面:①Л.С.維戈茨基提出了新的“準備”概念,他認為準備不單指兒童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同時也包括可能發展的最近前景──發展的最接近領域。這樣就把成熟與學習的相互作用也包含在這一概念中了。②J.布魯納把兒童的發展看成是在特定教育條件下的成長,而不是看作自發的成熟過程。根據他倡導的結構學習說,認為任何學科的基礎知識都可以用某種可接受的形式教給任何年齡的學生,例如高等數學的知識可以採用直觀的方法教給國小低年級學生。結構學習說與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一樣,強調外來強化的不同,但它更重視內在的學習動機和學有所獲時的喜悅所帶來的內在報酬。③J.皮亞傑在他所用的平衡概念中,十分重視兒童本身對環境的能動作用。早期學習的重要性對成熟優勢說是一個最大的衝擊。這個
觀點最主要的論據就是K.Z.洛倫茨發現的
印刻現象。
過分強調成熟在發展中的影響是片面的,無限誇大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妥的。必須承認成熟與教育是發展的兩大因素,二者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是複雜地相互作用著的。除了身心發展的水平外,順利而有效的學習與以下兩個因素也有密切的關係,即①生活經驗:兒童入學前的6年是發展知覺和豐富生活的重要時期。豐富的直接經驗是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基礎。因為語言文字只是一種
符號,如果對其所代表的相應事物缺乏感性認識,這些語言文字就是無意義的。有些人以為受教育就是讀書,過早地讓幼兒識字和學習文化,在缺乏實際感受的情況下,這樣做是無益的。學習靠經驗,也靠已有的知識。D.P.奧薩貝爾認為,知識的學習是已有知識與所學新知識相互同化的過程。他認為,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習者已經具有了什麼知識;知識的學習像滾雪球或
螺旋式上升一樣,基礎知識越多,學習越有效。②求知慾:好奇是人的一種心理傾向。J.杜威認為好奇有3級:最初只表現為“生物的”力的流露,還不具有理智的意義;在“社會性”刺激下,才表現為希望對神奇世界進一步認識,這是理智的好奇的萌芽;當教育者指引出較遠的目的,使其有所追求探索以達到目的時,好奇便具有確定的理智性,轉化為求知慾了。兒童求知慾的培養,是入學準備的最重要的課題。在一般學習中,引起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也是學習準備的一個重要方面。
主要內容
身體的發展
這是所有學習準備中最基礎的準備,學習中所有其他準備都依賴於某些神經的、腺體的、肌肉的和骨骼的結構與機能的準備情況。身體的發展是學習的必備條件。如果個體在身體發展方面沒有做好準備,學習起來就會發生困難。例如,聽覺器官和發音器官發育不健全的兒童很難像正常兒童一樣學習語言。另外,年幼的孩子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理論,因為他們的思維發展水平還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也就是說,在有關的學習中,應考慮兒童學習該項目時的機體成熟水平,不顧及這一點,就不能獲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智力的發展
這是所有學習準備中最重要的準備。心理學家把一定的智力年齡作為兒童能否學習的重要標誌。為了查明兒童在哪一個智力階段才具備開始閱讀的成熟水平,心理學家進行了如下實驗:把智齡5~8歲的道作為被試,對這些兒童進行半年教育,隨後測定他們在這半年裡達到閱讀標準的百分比。結果發現,智齡低於5歲的兒童幾乎無一人能順利閱讀,智齡在5歲6個月的兒童只有極少數人能順利閱讀,而智齡在6歲的兒童有半數以上的人不能順利閱讀,智齡在6歲6個月時大約有70%的兒童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進步。根據這些資料,可以認為,智齡6歲6個月有希望在國小一年級順利進行閱讀的最低限度。
情感的發展
現代教育科學理論表明,情感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假如一個兒童不願意學習,對學習毫無興趣,那么可以肯定他難以在學習中獲得成功。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正在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用一些智力測驗來測量兒童。測驗題目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簡單易做,兒童容易解決,馬上可以得到獎賞,但獎賞較小;另一種類型是複雜難做,兒童要動足腦筋才能解決,獎賞要過幾天才能給,但得到的獎賞較大。把兩種類型讓兒童選擇,看兒童選擇的是延遲滿足還是即時滿足。結果發現,情感上易於衝動的孩子,往往選擇即時滿足,而善於控制衝動的孩子,往往選擇延遲滿足,而且選擇延遲滿足的孩子要比選擇即時滿足的孩子具有更高的認知水平。這充分表明情感對學習目的和學習效果的影響。
社交能力的發展
心理學家的調查發現,社交方面較成熟的兒童,由於適應性較強,同伴關係相處得較好,因此常常被成人看做是“有能力”“有創造性”的人。在同伴中也多留下穩重、友好等印象,這些評價和印象提高了兒童的社會地位,滿足了他的尊重需要,從而進一步激發他掌握技能、發展智力的願望。
自我意識的發展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於自己以及自己周圍事物的關係,尤其是物—我關係的認識。學習的基本前提是分清物—我關係,即把自己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區分開來。倘若沒有這一概念上的準備,學習就成了一句空話。在自我意識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成分,心理學上叫做“
控制點”,它直接影響到學習效果。所謂控制點,就是一個人找出控制他生活的主要力量,也即人們對影響自己生活和命運的某些力量的看法。年齡越小越有可能到外部世界中去尋找這種力量,因為他們不知道“我”對“物”能起什麼作用和影響。
例如,年幼兒童對待學習的態度,往往不是出自自己的本願,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控制學習,而是遵循父母的命令、迎合世襲的傳統,或者處於對學習的新鮮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認識到自己所從事的活動和活動的結果,關鍵不在外部,而在自己的內部。他們開始認真地看待自己,控制點更多地落在內部。控制點由外部轉向內部的這個過程,一般到成年期才算完成。
教育意義
學習準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在學校的教育中,如果教育內容及措施能使學生的學習與其學習準備相適應,那么就能保證學生的學習在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上“經濟和合理”。如果學生的學習滯後於學習準備,就會白白浪費許多學習的機會。相反,若學生學習大大超前於學習準備,就會拔苗助長,不僅難以掌握正在學習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會產生不愉快的效果,使其害怕和逃避學習。同時,學習也會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新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