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等三法

佛教術語,大毗婆沙論七十七卷三頁云:復有三法。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學等三法
  • 屬性:佛教術語
  • 出自:《法相辭典》
  • 作者:朱芾煌 
概述,簡介,

概述

佛教術語,大毗婆沙論七十七卷三頁云:復有三法。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蘊。

簡介

學法云何?答:學五蘊。問:無學法云何?答:無學五蘊。問:非學非無學法云何?答:有漏五蘊,及三無為。問:學等三法,其義云何?答:以無貪嗔痴道,學斷貪嗔痴,是學義。以無貪嗔痴道,不學斷貪嗔痴。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以無愛道,學斷愛非愛事,是學義。以無愛道學斷愛者:遮無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以無愛道,不學斷愛,已學斷故。亦非愛事。是無學義。以無愛道,不學斷愛者:遮學道。非愛事者:遮世俗道。與此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學斷煩惱,學諦現觀,是學義。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亦不學諦現觀,已學諦現觀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學斷二求,謂欲求有求。學滿一求,謂梵行求。是學義。不學斷二求,已學斷故。不學滿一求,已學滿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若相續中,有煩惱得,亦有無漏道得,而學斷煩惱;是學義。若相續中,無煩惱得,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煩惱;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若相續中,未離貪愛,有無漏道得,而學斷貪愛;是學義。若相續中,已離貪愛,而有無漏道得,不學斷貪愛,已學斷故,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見修道攝,是學義。無學道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見修地攝,是學義。無學地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未知當知,已知根攝,是學義。具知根攝,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隨信行隨法行信勝解見至身證五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慧解脫俱解脫二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四向及前三果七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第四果一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複次十八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學義。九無學聖者身中諸無漏道,是無學義。與二相違,是非學非無學義。問:住學果者乃至未起勝果道時諸無漏道,云何名學?答:學阿世耶,猶未息故;彼無漏道,亦名學。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