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形式
從情緒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影響來看,情緒影響他們的認知加工過程、學業成績,也影響他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因此,情緒與日常學習、課堂教學和學業成就等都有直接的關係。
一些兒童表現出明顯而持久的厭學情緒,一提起學習就心煩意亂、情緒低落,對作業有牴觸情緒,甚至有些學生還有嚴重的考試焦慮和恐學症等。
歷史研究
1998年,美國教育研究聯合會召開了主題為“情緒在學生學習與成就中的作用”的學術年會。圍繞這一主題,大會組織了五個討論會,這些討論極大地激發了與會者對教育中的情緒問題的研究興趣。從此,上述狀況有所轉變,西方眾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開始對學生的學業情緒問題給予重視,並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工作。
《教育心理學家》雜誌的資深主編認為,在21世紀,致力於教學、學習和動機的研究者與教育實踐者,將不會忽視情緒在教育中的作用,他們正逐漸認識到情緒存在於教學與學習的各個方面。因此理解學業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為此,2002年教育心理學家雜誌還特別輯發了一期有關學業情緒的研究專欄,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國研究學業情緒問題的專家,首次就學業情緒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涉及範圍
但學業情緒涉及的範圍較為廣泛,它包括在學校情境中學生經歷的各種成就情緒,特別是與成功或失敗相關的那些情緒。顯然,這樣界定學業情緒,把其內涵縮小了。
實際上,學業情緒概念中也應包含在教學或學習過程中涉及的那些情緒,包括高興、厭倦、失望、焦慮、氣憤等。值得注意的是,學業情緒不僅僅指學生在獲悉學業成功或失敗後所體驗到的各種情緒,同樣也包括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情緒體驗,在日常做作業過程中的情緒體驗以及在考試期間的情緒體驗等。
關係研究
(一)成就動機
大多數研究者都認為學業情緒與學業成就是有關係的,這一結論得到了許多實證研究的支持。而學業成就又取決於成就動機,作為學業成就的內驅力,成就動機是指個體對自己認為重要的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且力求達到更高標準的內在心理過程。
成就目標理論是成就動機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根據這個理論,人們通常認為有兩類目標:掌握目標取向和成就目標取向。掌握目標是指個體關注於培養能力、增加知識和理解,而成績目標則是關注於獲得對自身能力的積極評價和避免消極評價。這兩類目標與不同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結果有關。
(二)歸因
歸因與情緒有關,這已為心理學家所認識。維納的歸因理論認為,人們通常是從四個方面對行為結果進行歸因。這四個方面是: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它們分別隸屬於以下三個維度:控制點(內部控制或外部控制)、穩定性(穩定或不穩定)、可控性(可控或不可控)。
兒童對自己成就狀況做不同歸因影響其情感反應、期待水平和未來的成就。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中的核心概念。近年來,班杜拉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動機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中介認知因素,並用它解釋人類複雜的動機行為。它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中的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感對行為的影響有類似於動機的作用,它可以影響個體對任務的選擇、付出努力的多少、遇到困難時的堅持性和信息加工的策略等。
高
自我效能感促使人在活動中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任務,在遇到困難時會付出較多努力,並能堅持更長的時間,還會選用更豐富的信息加工策略。對自我效能感的研究揭示了人們會由於焦慮和恐懼而不能相信他們能產生有效的反應,不能重新面對挑戰。有研究發現,考試自我效能感是考試焦慮影響考試成就的一個有效中介變數,並且,情緒喚醒能夠影響自我效能的發展和保持。
發展意義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教育的根本目標,而學生的發展既包括智力因素, 也包括
非智力因素。學業情緒作為一種與教學和學習過程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助於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利開展
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這種認知活動不僅取決於智力因素,也取決於非智力因素。美國心理學家馬森指出:兒童在學校的成績和成年後的成就,不僅僅依賴於他們的能力,而且也依賴於他們的動機、態度和對學校及其他成就情境的情緒反應。
經常性的學業失敗會給學生帶來痛苦、不愉快和挫折感,如果一個人長期缺乏愉快的情感體驗,必定難於形成個人的良好的學業情緒,而沒有良好的學業情緒,不僅不會有成功的學習,甚至一般的學習任務也不可能順利完成。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助於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助於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學業情緒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當一個學生處於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時,他就會變得樂於學習、善於學習,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可以說,良好的學業情緒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中介變數,而缺乏學習興趣恰恰是影響中國兒童青少年進一步發展的一個“瓶頸”。在倡導終身學習的今天,培養學生良好的學業情緒,進而使學生主動對學習產生興趣更顯得重要。
(三)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師生關係狀況與學生的學業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在中國小的調查研究中我們發現,很多學生產生嚴重的厭學情緒與不良的師生關係有著密切的關係。
此外,教師的厭教情緒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通過各種途徑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學說,人都有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也同樣需要教師的關愛與尊重。因此,如果教師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讓學生有成功的情緒體驗,在評價中給予建設性的評語,用心跟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會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業情緒,進而提高學業成績。
(四)良好的學業情緒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在身心兩方面獲得健康全面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業情緒體驗,不僅能夠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積極的作用,還有利於提高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水平。
綜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難發現,一部分是由於學習壓力過大造成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除跟先天的遺傳素質有關外,更重要的是與教育和環境有關。如果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寬鬆平等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業情緒,就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進而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