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弈(學奕)

學弈

學奕一般指本詞條

《學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過弈秋教兩人下棋的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學弈》
  • 外文名:Learning to play chess
  • 作品別名:學奕
  •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
  • 創作年代戰國時期
  • 作品出處:《孟子·告子上》
  • 文學體裁文言文
  • 啟示:做事應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則就會一事無成
原文,注釋,啟示,關於《孟子》,孟子,關於教學,孟子格言,擴展—關於弈秋,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注釋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為後人所加。
1、弈(yì):下棋。
2、秋:人名。因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3、通國:全國。
4、之:的。
5、善:善於,擅長。
6、使:讓。
7、誨(huì):教導。
8、其:其中。
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之:弈秋的教導。
11、鴻鵠(hóng hú):指大雁、天鵝(一類的鳥)。
12、將至:將要到來。
13、思:想。
14、援:取來。
15、繳(zhuó):系在箭上的絲繩,這裡指帶有絲繩的箭,射出後可以將箭收回。
16、之:他,指專心致志的那個人。
17、弗若:不如,比不上。
18、矣(yǐ):了。
19、為:因為。
20、其:代詞,指不專心的那個人。
21、與:同“歟”,讀作y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
22、曰(yuē):說,這裡可解釋為“答案是”。
23、非:不是。
24、然:代詞,這樣。

啟示

本文通過講述弈秋教兩個人學下圍棋的故事,說明了在同樣條件下,不同的態度一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告訴我們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學弈》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之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七篇。這段古文共有5句,有兩層意思。第一句是一層意思,指出弈秋這個人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為下文做了鋪墊,因為“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雲。第二層(第二、三句)卻出現了一種很不和諧的現象:弈秋教的兩個學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話完全記在心裡;另一個雖然在聽,心裡卻在想著也I許就有大雁飛來,想著要拿起弓和帶絲繩的箭去把它射下來。結果雖然一同學習,後一個比前一個卻是遠遠比不上了。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世稱“亞聖”,後世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說魏、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有《孟子》(現存7篇)一書傳世。《孟子》善於用比喻說理,書中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於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後世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於《孟子》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弟子觀察孟子言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

孟子

學弈(學奕)
孟子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被後人尊稱“亞聖

關於教學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讀課文時的基調:用懷著一種愉快的追求知識的感覺去讀。

孟子格言

原文: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鮮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捨棄魚而取得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仁義。

擴展—關於弈秋

弈秋是第一個史上有記載的圍棋專業棋手,也是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從事教育的圍棋名人。關於弈秋的姓名,清代學者焦循孟子正義》里作有說明:古之以技傳者,每稱之為名,如醫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為其名,因通國皆謂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稱之。弈秋是幸運的,春秋戰國延續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一位圍棋手,也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位棋手。圍棋見於我國史籍最早的記載,是春秋時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歷史了。弈秋是見於史籍記載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國之善弈者”。關於他的記載,最早見於《孟子》。由此推測,弈秋可能是與孟子同時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測他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出現弈秋這樣的高手,說明當時圍棋已相當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這樣的國手不只一人。孟子稱弈秋為“通國之善弈者”。所贊通國善弈,雖未明定專稱,已類似後代所稱國手,並成為象徵性名詞。後世稱某高手為“當代弈秋”者,即意味著其水平與國手相當。
弈秋是當時諸侯列國都知曉的國手,棋藝高超,《弈旦評》推崇他為國棋“鼻祖”。由於弈秋棋術高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弈秋收下了兩個學生。一個學生誠心學藝,聽先生講課從不敢怠慢,十分專心。另一個學生大概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並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天鵝)什麼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後者卻未能領悟棋藝。學棋要專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這樣的大師,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從旁邊路過。悠悠的笙樂,飄飄忽忽的,如從雲中撒下。弈秋一時走了神,側著身子傾心聆聽。此時,正是棋下到決定勝負的時候,笙突然不響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請教圍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對答。不是弈秋不明圍棋奧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這兩則小故事都記載在史書上。人們把它記下來,大概是想告誡後人們,專心致志是做事的先決條件,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