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客觀地研究和評價孫中山對國家建設所作的理論建構和建設思想方面的重大貢獻,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優秀著作。該書1999年由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曾獲中國優秀圖書獎等多項獎,現增訂後重新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孫中山國家建設思想研究
-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 頁數:656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人民出版社
- 作者:林家有
- 出版日期:2010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8088969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孫中山對近代中國發展道路的反思
一、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前途
孫中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
孫中山對世情的了解
在中國“只有革命化,才能近代化”
二、孫中山對近代中國發展進程的回顧
孫中山對洋務派“中體西用”觀的評論
孫中山對維新派“君主立憲”主張的批評
孫中山對清末“新政”的態度
第二章 孫中山國家建設思想的產生、形成及其理論架構
一、孫中山近代化國家建設思想的產生
比較國內外不同環境,產生改良祖國的願望
歐美、日本近代化發展的啟迪
香港、澳門社會發展對孫中山的影響
二、孫中山近代化國家建設思想的形成
《上李鴻章書》與改革中國的初步構想
“振興中華”與中國的富強
“三民主義”思想的確立與中國近代化建設思想的形成
三、孫中山近代化國家建設思想的理論架構
政體演變與民眾的調適
民主政治與社會的轉型
在共和體制下的經濟重構
人的素質與社會的文明發展
第三章 孫中山與中國近代化國家建設的模式
一、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的近代化國家建設模式
物質層面的變革——洋務新政
“自強求富”的建設方針
“中體西用”的文化建設模式
二、康有為、梁啓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近代化國家建設模式
文化層面的變革——“啟蒙與新民”
由上而下的體制內漸進革新
君主立憲與社會改良
三、慈禧為代表的清朝統治階級“新政”近代化國家建設模式
清末“新政”的國內外環境
“新政”期間政治、經濟、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
清末“新政”對中國近代化建設的影響
四、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近代化國家建設模式
社會變革必先變心——轉換思想
“以革命開民智”——啟蒙與救亡
改變政制與改變社會——“雙改變”模式
告別皇帝與告別君主專制統治
第四章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政治的轉型
一、政治民主化思想
政治民主化思想的核心
革命的程式與政權建設
權能區分學說的實質
中央與地方政權機制
地方自治學說
二、政黨政治思想
政黨政治思想的演變
政黨的模式與職能
政黨改組與政黨聯盟
三、民主法制思想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與政治制度的轉型
人權思想的確立
“五權憲法”的實質
國權與民權並重
國家自由與個人自由
第五章 孫中山的經濟建設思想
一、農業近代化建設思想
提倡科學種田——“治本於農”
整治水道河渠——“人事補天工”
實現農業機械化——“耕耨有器”
實現農村、農民的共同發展與富裕
二、工業近代化建設思想
發展以鐵路為中心的交通運輸業
發展“關鍵及根本工業”與“本部工業”
三、振興商業的建設思想
轉變“農本商末”觀念
推行“國政與商政並興”政策
“節制資本”與商業發展的誤區
四、重視服務行業的發展思想
發展中國飲食業
從學醫與行醫看孫中山開設醫院行善救人的思想
福利慈善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的和諧幸福
第六章 孫中山與中國的國防建設
一、沒有軍就沒有權
依靠會黨發不了家
依靠軍閥吃夠苦頭
二、學習蘇俄政治建軍
陸軍軍官學校的創建
國民黨軍的建立
東征的勝利與革命武裝的發展
三、振興海軍注重海防
“海軍實為富強之基”
海軍與海權
海軍與港口的建設
四、不能沒有航空業和空軍
第七章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文化的發展路向
一、在傳統與近代之間選擇
對民族文化的認識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調和主張
文化的出路——融合與互補
二、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合一
物質文明與“心性”文明建設同步
人文精神與科學相互促進
三、人才的造就
“學問為立國根本”
教育與社會的進步
造就立志做大事的人民公僕
第八章 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
一、政治體制的演變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
從封建帝制到共和政治的變革
民族國家的構建
中華民族自覺實體的形成
民族國家觀念的形成與統一意識的認同
反抗侵略與維護國家主權觀念的樹立
二、城市的建設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中國城市近代化的構想
城市功能結構的變遷
城市與鄉村的相互促進
三、改造國民性與社會的轉型
提高國民素質,樹立社會新風
加強社會公德意識的建設,實現“天下為公”
建設高度文明的大同理想社會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