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季子廟的沸井主要分布在廟前的沸井塘邊。根據
志書記載,古代這裡有井百口,其中一部分是沸井。現存古沸井有六口,井水三清三濁,各相距尺許。
稍遠看去,
井欄古樸典雅,神韻別具;走近細瞧,井內水面翻騰鼎沸,滾浪有聲。
這奇特的景觀令遊人稀奇不已。此外,在廟周邊的河溝水塘內,還有多處沸泉在滾涌,從不停息,鄉民們謂之為“龍氣”,稱沸井塘為“龍潭”、“沸潭”。
季子廟何時有沸井很難考證,但從
南朝劉敬淑的《異苑》一書可知,早在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沸井已名聲
遠播了。
拜謁季子廟,觀
沸井湧泉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非常嚮往的事。南朝
張正見來此後寫了《行經季子廟》一詩,其中有句:“野藤侵沸井,山雨濕苔碑”。這是迄今所見最早提到的沸井的詩句。
季子廟碑
季札,春秋時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札,是一位與
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
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
季札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公元前561年,吳王壽夢病重將卒,因季札賢能,想 傳位於他。季札謙讓不受,說:“禮有舊制,不能因父子感情, 而廢先王禮制。”於是
壽夢遺命:“
兄終弟及,依次相傳。”他 想這樣王位必將傳於季札。
壽夢去世後,長子
諸樊接位,服喪 期滿後讓位季札。季札堅辭不受,捨棄王室生活去舜柯山種田(今焦溪舜過山)。
諸樊當政13年,卒前遺命傳位於弟
余祭,並依次傳位
季札,季札 仍不就,最後由余昧的兒子繼位,是為
吳王僚。
季札是一位傑 出的外交家,公元前485年冬,楚國名將子期進攻
陳國,吳王派季 札救援陳國。季札傳言給子期,明確表達自己的反戰態度。
經季 札調停,平息了一場戰亂。公元前544年,季札奉命出使魯、齊、 鄭 、衛、晉五國,在這次外交活動中,他同齊國的晏嬰,鄭國的子 產及魯、衛、晉等國的重要政治家會晤,高談政事,評論時勢, 使中原國家了解並通好吳國。
季札又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藝評 論家,公元前544年奉命通好北方諸侯,在魯國欣賞了周代的經典 音樂、詩歌、舞蹈,他當場結合當時社會的政治背景,一一作了 精闢的分析和評價。
如在欣賞《
秦風》後就說:“這是華夏的聲 音 呀,能夠華夏化必能強大,強大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周王朝鼎盛時 那樣了吧!”他能從樂聲中預言秦國的未來,確是一言中的。
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
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於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
待出使歸來,再經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此事傳為千古
美談。
《春秋》載,
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
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
碑銘"嗚呼有吳
延陵君子之墓"10個
古篆是孔子所書。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
封土依然聳立在古老的
申浦河西畔。
季札受封於延陵(今丹陽延陵鎮),史稱延陵季子。
墓葬於
江陰申 浦( 今申港),墓前有傳說為孔子所書的十字篆文碑,碑文是:“嗚 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史稱十字碑。
《史記·吳世家》後注有:“延陵季子冢在
毗陵縣暨陽鄉。”《越絕書》云:“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寰宇記》載:“季子墓在
晉陵縣北70里申浦之西。”上建季子祠,塑像祭祀。
祠內有相傳為孔子所書10個
古篆墓碑,
碑銘“嗚呼有吳
延陵君子之墓”。世稱“十字碑”。抗戰初毀於兵燹。拓本高2.26米,寬0.93米。現墓墩高4米,面積2694平方米。
季子墓碑後記
常州.古
延陵也.吳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漢.為
毗陵。又至東晉.為晉陵.宋齊因之
隋平陳.廢晉陵為常州。
杜佑謂曲阿延陵季子廟.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之
晉陵縣.其說明矣。
而孔子所書
季子墓碑.歲歲蓋淹沒。開元中.明皇敕
殷仲容募刻之。
唐大曆十四年.潤州剌史
蕭定重鐫石延陵廟中.於是習俗見潤州之延陵季子廟.而不知常州實古延陵季子之所封也。
崇寧元年.予以罪責是州.因考
大史公書歷代地誌
通典圖經.得其祥矣。又得其所謂季子墓在晉陵縣北十七里.申蒲以西.又曰
暨陽鄉.而今暨陽鄉今之
江陰縣乃屬.令趙士淝訪之.得大冢於暨陽門外三十里.申港之側旁有季子廟.與史記地誌通典圖經合。
於是.表識其墓.謹
樵牧耕之禁.又摩募取孔子所書十字刻墓碑上.設像祀之.學中以時率居史士
諸生拜焉.所以示邦人.貴有德也。又備論歷世廢興與習俗之變.易刊之碑下.使後之君子得以覽觀焉。
註:此文載於民國《丹陽縣誌補遺》